分享

致青年教师:“五招”助你写出一份规范且有特色的教学设计

 明月珰珰珰 2022-02-19


我在教书的前七年都不会写教学设计,不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应是什么样的?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教学设计呢?

直到工作第八年,连续两次参加教学设计比赛。一张白纸,从零开始,才开启了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那时每次比赛至少三次会议,每篇设计至少三改其稿,每轮备课至少三个来回。大到对教学环节的推倒重来,小到对标点符号的反复推敲,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

如果你是刚入职的老师,并且对写教学设计有些困惑,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逻辑不清,语句不通,格式不规范……这里我想结合身边年轻老师写的教学设计与你一起探讨,怎样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写的更规范且有特色。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究竟怎样写好教学设计呢?在我看来在坚持体现学生主体性和课堂的开放性的原则基础上,做到“五要”。即:

教学目标要清晰;
重点难点要突出;
教学环节要简约;
板书设计要精妙;
细节问题要注意。


图片

教学目标要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它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出现偏差,那整堂课再精彩也是徒劳。

我们先来看看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

图片
(点击查看大图)

请问你喜欢左边的还是右边的呢?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样,会选右边的《雾在哪里》。

那《青蛙写诗》的教学目标,你发现问题了吗?我认为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从课标对一年级的要求来说,注重识字写字,作为诗歌把握朗读,大方向没有错。可是我们再细看,你会发现:

教学目标杂乱

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教学目标过多,有经验的老师可能可以把握课堂,高效教学。但作为刚入职的老师,我们还是要把教学目标聚焦。这样能集中火力把一堂课上好。所以我建议,一节课教学目标就3条刚刚好。

我们同样来看低段(二上)另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你发现了什么?
图片
(点击查看大图)

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从知识技能到过程方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体现。

一比较,我觉得《青蛙写诗》的教学目标可以做以下初步调整:

教学目标要合并:1和4都是在教识字,可以合并。

教学目标要优化: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右边《雾在哪里》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有教学的知识性,还有方法和手段的体现。如在教学识字写字时:她清楚的写到借助形声字的特点,通过多种识字方式,认识和正确书写。(至于多种识字方式是什么?我觉得教学目标里不用说的那么细,要尽量体现简洁,后面的教学设计过程有体现就好。此位老师后面的教学有提到如联系生活识字、字理识字等。)

说到这里,大家在写的时候注意不要犯以下错误: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匹配的问题。

有些老师前面写了多种识字方式,可看完整份教学设计,都没有体现。这是否有点写文章文不对题的感觉呢?不知道这样的比喻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要层次

《青蛙写诗》的教学目标,层次从认识到朗读到认识再到写,目标交叉,逻辑性不强。给人一种很错乱的感觉。让我想到了“小猴子下山”。

再看《雾在哪里》,知识技能是识字写字,过程与方法:多种识字方法,朗读,发现言语表达规律,展开想象。情感态度: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淘气,感受自然之趣。最后还有一个仿写环节。3条目标层层递进,内容清晰。

因此,我们在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目标清晰,体现层次性,要有课标意识、文体意识、学生意识。


图片

重点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我们整堂课要花时间重点呈现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那些结构复杂抽象、教师较难讲清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知识、技能与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呈现学生如何在我们的引导下,用了何种策略解决学生的认知困难的。

还是就刚刚那份《青蛙写诗》来说。
图片
(点击查看大图)

请看,教学重难点各有两条。试问,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学目标共3条,教学重难点就那么多,这堂课还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吗?

《雾在哪里》教学重难点就很明确。只有一条。

因此,温馨提示:一节课教学重难点最好只设置一条。当然,有些课教学重难点是可以合并的,因为有些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图片

教学环节要简约

1.抓主问题进行设计   

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出现碎问碎答现象。一个环节就出现了几个无关紧要的提问。对于碎问碎答现象我们该怎么避免呢?于是“主问题”的设计就呼之欲出。

何为主问题?

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一书中,是这样写的: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对课文阅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重要的提问、问题、话题、任务、活动。


“主问题”的设计,在教学中表现出“一问能抵许多问”的新颖创意。
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

图片
(点击查看大图)

一位老师在设计六上《青山不老》一课时,围绕主问题“奇迹”,教学环节如下:初读课文,见证“奇迹”——精读课文,探寻“奇迹”——资料拓读,再创“奇迹”。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线,以奇迹为主问题,思路清晰。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在设计《穷人》一课时,紧抓“穷”和“不穷”,两节课的课堂容量,以简单的四个板块呈现。

板块一:《穷人》溯源——板块二:穷人真穷——板块三:穷人不穷——板块四:发现财富。穷人穷的是物质,不穷的是精神。

这样的教学环节,是不是看起来清爽且有层次呢?

2.教学板块小标题对仗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我发现很多名师在写教学设计时,环节喜欢对仗。如特级教师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月迹》,教学环节如下:

一、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
二、摩挲语词,追寻躲闪的月亮
三、院中问月,追寻痒痒的月亮
四、杯中饮月,追寻酥酥的月亮
五、心中怀月,追寻静谧的心梦

初看此教学设计,让我对肖老师的文本解读颇为佩服。如今,时隔几年,他的教学环节仍牢牢记在我的脑中。这就是他取的小标题太吸引人了。

试想,作为青年教师,当我们在赛课或者公开课时,教学环节抓主问题做到简约,用心用小标题对仗工整,是不是也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3.教学活动要丰富

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课堂实录。即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和学生的预设都一字不漏的写上去;也有老师的教学环节,像是写短作文,语言很长。这样不仅自己背的辛苦,别人读你的教学设计也很累。

怎样快速让自己和别人看懂你的教学设计?

在写每个教学小环节时,不妨用上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还是以之前说的《雾在哪里》为例。

图片
如:板块二的第1个小环节:听读课文,认识主角。其中,听读课文是教学手段,认识主角是教学内容。

再看,第2个小环节:自由朗读课文,用“——”画出雾都去了哪里。自由朗读课文是教学手段,画出雾都去了哪里是教学内容。

最后引用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话:好课要关注“两个着力”:着力于教学思路清晰;着力于课堂提问简洁。它们是课堂教学具有美感的一种境界,也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反映。

图片

板书设计要精妙

板书历来有“微型教案”之称,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但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已悄然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许多教师都选择用声像俱佳,声情并茂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很少在板书设计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有些老师甚至上着课忘记了板书设计。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板书设计必须得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