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具体思维依赖于具体内容,比如直观动作思维,它们面临的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因为三岁前的幼儿只在动作中思考,动作停止,思维也就停止了。当然成人也有具体思维,只是思维水平更高。 [2] 我国心理学家朱贤早就提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思维主要形式过度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① 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外表特征) →形象抽象水平(内外特征均有) →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 (本质特征、内在联系) ② 词语概念的发展 ③ 推理能力的发展(间接推理能力): · 演绎推理: 直接感知事物→言语表述事物→抽象问题 · 归纳推理: 能完成简单的归纳推理,随年龄增长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主要表现在学前期。
含义这里所说的表象是外部事物的形象在头脑里的保留。 特点第一,具体形象性。第二,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至六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理解,即不是凭借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其特点:①具有具体形象性,即离开具体形象事物就不能进行思维活动。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即通过对物体的感知,逐步认识事物的属性,区别事物之间不同的特点。这种思维还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1] 具体事例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而不是依靠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比如和儿童谈及“某人的儿子”,他就认为“儿子”一定是小孩,如果是个长胡子的大人就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所理解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形象,他还没有形成关于“儿子”的抽象概念。还有儿童在初学识数时,他无法理解抽象的“1, 2, 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发展过程具体形象思维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表象功能的出现而使儿童的直觉形象思维得以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使儿童对事物的概括水平提高到“形象”的层次,因而使他们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如儿童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头脑中关于角色、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来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的。 思维的直观形象性特点,甚至在学龄初期儿童身上还有明显表现,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感性认识联系着,与对具体物体和现象的知觉与对外界事物生动直观的表象联系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