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著】李长之《鲁迅批判》 读思简录

 星河岁月 2022-02-19

图片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一部不足十万字的小册子,但在鲁迅研究史上却是赫赫有名的传世之作。是鲁迅研究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是唯一经过鲁迅披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也是迄今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此书随时代变迁也饱经磨难。

图片

再版题记里写了此书特有的三个价值,其一是《鲁迅批判》表达的是亲历五四运动的文学青年(作者李长之生于1910年)对于鲁迅的感受。可以说,这是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阅读鲁迅后的感受与理解,其视角本身就有研究价值。


其二,《鲁迅批判》受德国文艺理论影响,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辨析鲁迅之思想性格,并由精神人格进而解读其作品的评论体系。这和一般的从社会角度角度鲁迅大为不同,所得出的结论甚至多是相反。

其三,李长之把鲁迅当做一个作家来看待而非是一个神来看待,今天的研究有神化鲁迅的倾向,再读此书或许是一个反拨。不因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而虚美,也不因热爱鲁迅而饰非,本着求真的目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总述全书,序言说得很全面,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李长之运用精神分析的批评方法,从作者本体论出发,从而分析鲁迅的经历与其内在精神的关联,进而由此再认鲁迅的身份,由此为指导点评了几乎所有门类的鲁迅的作品。


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加之作者独立不迁的学人品格,故而有很多惊世之语,比如说“两棵枣树简直堕入恶趣”,说鲁迅做不成思想家,写不了长篇小说,还说《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在酒楼上》等作品“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确实有很多地方有待严密的论证,但是不影响其观点对后来者的启发。

精神分析格外在意幼年的经历,李长之就是从鲁迅的童年经历看起。

第一,由于童年时受到过庸医的坑害所以对其格外憎恨,也就越发相信科学与生存。见到过太多的愚昧与死亡,加之认可了西洋的进化论思想,使得鲁迅的思想内核首先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为着更多弱者的得以生存。这可以说是鲁迅作品中思想的核心,也是在说,鲁迅只是为着这简单的信条,而没有什么复杂的思想体系,故而他是想写也写不了长篇的,也就不可称之为“思想家”,而是“精神界之战士”。

第二,鲁迅是“从小康之家堕入困顿的”,在这其中少年鲁迅受到了无数的奚落和嘲讽,这给他的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因而我们能看到鲁迅作品里很多的诸如此种的嘲讽场景。一方面有直接的人物形象如狂人,祥林嫂等等,还有就是鲁迅对于此种境遇的无限同情,像鲁迅之于阿Q。这就构成了鲁迅作品的底色,同情、哀愤、寂寞、倔强、冷漠又热情。

第三,是鲁迅的童年对农村农民很是熟悉,故而他写的作品中大多是写农民的,也是写农民得以写好的原因,与其相反,李长之则认为鲁迅不熟悉城市,这导致很多相关作品写得不好甚至“坏到不可原谅”。

大约此三者为根基,向后推出对鲁迅其人其作的具体评价。

他指出8篇小说为最完整的艺术,这是:《孔乙己》,《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伤逝》和《离婚》。这8篇有永恒之价值,也就是说其他鲁迅的小说各有各的欠缺了。沿着童年经历的思路,可看出这八篇多是写农民的。当然,李长之详略分明地依次进行了评述,但很多都是较为感性的阅读感受记录,主观性还是很强的。然而,鉴赏的背后总是有其一套标准,李长之有着为“纯粹的艺术价值”而考量的倾向,他在意笔墨是否从容,刻画是否真切,而后才是思想与战斗。一个有意思的提法是鲁迅小说中的抒情特质(当然这已经被后人研究烂了),把鲁迅当做抒情诗人来看待他的《离婚》、《伤逝》、《社戏》等作品。

接下来就是点名批评了,说在《呐喊》里,是《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和《端午节》,在《彷徨》里,是《在酒楼上》,《肥皂》和《弟兄》,“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其他不说,《在酒楼上》这篇可是被很多大家看作是鲁迅最成功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到李长之与他人的分歧之大。他直言不讳说,“有的是因为故事太简单,称之为小说呢,当然看着空洞;散文吧,又并不美,也不亲切即便派作是杂感,也觉得松弛不紧凑,结果就成了嘛也不是的光景,《一件小事》和《头发的故事》都属之。”说《在酒楼上》是利用对话叙述使情节落入单调,其实这话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但也可以看出李长之多少还是有些传统思想作祟的,还是在无意识中认为所谓小说的第一要义是情节,可小说为什么偏偏是情节为主呢,新文学发生以后在文体上首先“反”的就是只顾情节的旧小说,于是各种其他类型的小说才渐渐出现。

李长之把这些失败还归于题材的不熟悉与不适合,大概还是想从鲁迅之经历来看。

接着还分析了鲁迅的杂感,也如小说一般说了很多他之以为最完整的。鲁迅只是写了两个短篇小说集的小说,而杂感几乎是一辈子在写的,从这角度来看确实可以称作“杂感家”,至少应充分重视其杂感才是。把杂感和鲁迅各个时期的精神动态联系起来,是很有见地的,无怪乎作者不厌其烦地将鲁迅的生命分作六个阶段。

说鲁迅杂文的长处,是在常有所激动,思想常快而有趣,比喻每随手即来,话往往比常人深一层,又多是因小见大,随路攻击,加之以清晰的记忆,寂寞的哀感,浓烈的热情,所以文章就越发可爱了。但也说杂感的失败,因为他执笔于情感太盛之际,遂一无含蓄。这和西方文论的很多地方都很相似,大概是创作者要平静下来,以对自我的情绪与内心进行对象化的观照,这才可能产生高水准的作品,而非一有情绪就即刻宣泄。

有很多地方说得很是精辟。说他的笔常是扩张又收缩的,仿佛放风筝,线松开了,却又猛然一提,仿佛开水流,却又预先在下流来一个闸,一张一弛,使人的精神有一种快感。读者的思想,先是随着驰骋,却终于兜回原地,也即是鲁迅所指定之所。若是读过鲁迅杂感,就知道这段简直说到心坎里了,大概就是同样的阅读感受自己感受到了,却说不出,而被李长之精准击中了。还有很多,说鲁迅习惯用转折,这些转折词就是风筝的线,渠道的闸门,控制着思路与方向。想到时下不少人戏谑地摹仿鲁迅的笔墨,这里恰有一段一针见血。

鲁迅之所以能够用那些转折的字者,是因为他思想过于多,非这样,就派遣不开的原故。倘若你没有那些思路,单单转折,转折什么呢?只有空架子,便会招来了“枯涩”,这是一般的学鲁迅的文章而不知道根本的人所吃的亏。

最终,一切回扣或者说上升到鲁迅的身份与评价上。

说鲁迅不够为“思想家”,因为他没有一个思想家所应有的清晰以及在理论上建设的能力;说“杂感家”也不好,因为对鲁迅并不能以杂感家来概括,还有很多超出杂感的东西。说鲁迅在文艺上其实是一个诗人,在思想上是个战士。

说是诗人,并非指鲁迅吟风弄月,而是说鲁迅有强烈的情感和粗暴的力。又说到经历与性格对于其作品的影响,鲁迅其实在性格上是一个“内倾”的人,宁愿孤独,不愿意“群”。正是由此,鲁迅有机会深思,从而很多作品的刻画入木三分,而不好“群”便不能对广大城市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也因此写不好城市。说是诗人,还在于其情绪的“病态和敏感”。因为敏感所以体会情绪更深、更细、更快。这对创作有利,如鲁迅丰富的联想,但也导致了鲁迅多疑、刻薄,沮丧、脆弱、近乎忧郁的心境。这也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心境,鲁迅的根性里是大有小资产阶级倾向的。

说鲁迅并非思想家,是有原因的。在于鲁迅的思想是简单的为了“生物学的生存”,没有复杂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又只是攻击的,而没有建设的。再有,鲁迅的这种复杂体系的组织力的缺乏,被李长之认为是鲁迅写不了长篇的第二个原因。如何正确地对待鲁迅,是值得我们依旧去思索的问题。

如作者言,鲁迅在灵魂的深处,尽管粗疏、枯燥、荒凉、黑暗、脆弱、多疑、善怒,然而这一切无碍于他是一个永久的诗人,和一个时代的战士。

 <更多内容点击标签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