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川魏氏考

 老魏的新视界 2022-02-19

魏永欢 文 

魏姓起源于黄帝姬姓,黄帝有子25个,子玄嚣的后裔帝喾和姜源生弃,弃定居中部地区种植稷和麦,后世尊为农神。为周祖先。

姬昌做周君王50年,公元前1070年亡,号文王。姬姓在周初是最贵的一族,姬姓男子一般都分封为大小诸侯。

《左传》称周文王之子有16国,周灭商以前,有周公、召公、毕公、太公、康叔等人封邑。公元前1066年文王之子武王姬发讨纣,姬高有功,周武王封姬高公于毕国,遂因封地而改姓毕。到公元前770年东周周公、召公、毕公等大宗族之苗裔都不大显赫,而到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乃封以上族裔,旧宗族各有新的采邑,又为贵族。

晋献公十六年,毕公高之后裔毕万以伐霍、狄、魏三国屡次建功,献公以魏国封于毕万,升为大夫。时有晋管卜大夫郭偃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卜之预言毕万之后将会繁荣强大。毕万之子,魏武子。《史记》魏世家有载可为证。荀偃曰:“毕万封十一年,从其国名为魏姓”。由此可考,公元前650年由毕姓因封而始以魏姓。

晋献公二十一年,毕万之子魏武子事晋公子重耳,随重耳出逃,19年后返晋即位。晋文公令魏武子袭魏国,列为大夫治于魏。武子之子魏悼,晋臣,徙治于霍,悼之子魏绛晋国大夫。事晋悼公期间,不畏贵戚权势,处罚犯纪的杨干。晋悼公任魏绛主政,时绛力主和戎、狄有功。十一年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翟和”。悼公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绛徙治安邑卒,谥为昭子。绛之子赢,赢之子魏献子事晋昭公。前562年昭公卒,时政六卿强,而公室卑。晋倾公十二年献子事晋国政,为晋六卿之一。献之子魏侈,攻晋六卿之范氏、中行氏。周贞定王十六年侈之孙魏桓子与韩、赵共伐知伯卿并分其地,时六卿由三卿所掌,史称三晋者韩、赵、魏。由此而始,魏氏治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为都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桓子之孙魏斯,以安邑为都称王,史称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文侯二十二年韩、魏、赵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晋国日趋衰落,名存实亡。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采纳“尽地力”“善平籴”等政策使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并在中国法制史上创立了第一部《法经》。所治疆域西至河西,北至中山,南至楚北。夺得大梁等地。魏文侯受子夏经义,尤其尊重段干木,过其门必下车以表崇敬。文侯对仆人说:“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文侯礼贤下士,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秦欲伐魏而又不敢,由此得誉于诸侯。文侯善于网罗人才,李悝、西门豹、吴起、乐羊、田子方等著名的政治家皆为其重用。在位50年卒,公元前395年其子击继位为武侯。十九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地,晋国亡,史称“三家分晋”。 二十六年武侯卒,次年惠王魏莹继位,十七年攻赵,赵请救于齐,齐宣王用孙膑为军师, “围魏救赵”,魏军至桂陵遭齐军截击,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十九年在河西洛水沿线筑长城以防秦。北至银川,东至黄河,致力于经营中原。二十六年魏惠王召集韩、宋、卫参加会盟,并朝见周天子,自称为王,成为战国时七国君主称王之始。史称“逢泽之会”。此时,秦用商鞅变法,已成为魏在西方的严重威胁。三十一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召集贤能邹衍,淳于髡、孟轲等事政。三十五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缓和了两国的矛盾。史称“徐州相会”。

自公元前661年毕万受封于魏国,徙治安邑,至公元前445年建都安邑,历经216年,为图治趋盛阶段。自公元前445年至前339年迁都大梁,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才济济,历经106年可为鼎盛阶段。

惠王之子,魏襄王继位,在位19年。公元前318年襄王之子哀王继位,在位23年。公元前295年哀王子昭王魏遨继位,在位19年。公元前276年,安厘王魏圉继位,二十年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史书称他“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他曾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 “窃符救赵”传为佳话。三十四年太子魏增景愍王继位。十五年传位假王,继位3年,于公元前225年秦引河水而灌大梁,假王被虏,魏地被秦所统。

自公元前339年,惠王迁都大梁至公元前225年假王被虏,共114年,魏氏称雄逐渐由鼎盛趋于衰败,战国时期告终,秦统一中国。

魏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很难细考统述。略知秦末有魏王魏咨、大臣魏相。西汉时魏无忌后裔魏歆任巨鹿太守,东汉有炼丹家魏伯阳、猛将魏延。北齐有史学家、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魏收。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魏帝魏马儿。到唐朝有魏征、魏玄同、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先后任宰相。魏徵魏州曲城人,好读书,曾在玉皇庙道观潜心于道教文化研究。并崇尚儒学,人称大儒。隋末进十策于李密,密不用。随李密于京师,以秘书丞安辑山东,召李绩归唐,被窦建德获,为起居舍人。窦建德败,为唐太子李建成洗马职。魏徵见秦王李世民功高于世,阴劝太子即早为计。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赞赏魏徵为太子幕僚忠贞耿直的品格,不计前嫌,重用魏徵,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魏徵知无不言二百余奏,其十思疏著名于世。后又拜尚书右丞,总领兵、刑、工三部十三司的军政事务。魏征“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的名言世人推崇。贞观三年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进爵巨鹿郡公,光禄大夫,进             

 魏徵画像

封郑国公。魏徵常以亡隋劝帝以为鉴,居安思危,行圣贤之治。魏徵病重卧床,太宗携太子同至其第,抚之流涕,问所欲言。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魏徵故。安葬之日,太宗伤感曰:“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徵公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的编撰,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其子叔玉袭郑国公,叔璘礼部待郎,叔瑜潞洲剌史。洪洞县魏家家祠门联为证:“宋室尚书家,唐朝宰相府”。到北宋有诗人魏野,南宋有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代有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有治程朱理学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刑部尚书魏象枢,散文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魏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四十七位,其后裔以巨鹿为中心散居全国各地,亦有定居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的。

《史记-索隐述赞》:“毕公之苗,因国为姓,大名始赏,盈数自正,胤裔繁昌,系载忠正。杨干就戮,智氏奔命。文始建候,武时疆盛,大梁东徙,长安北侦。卯既无功,卬亦外聘,王假削弱,虏于秦政”。《明史》十六卷姓氏珠篇载:“魏,巨鹿,毕万封魏,公忠体国,绛机警能文,牧箎观谈经妙晰,异同之旨;广鹤山受业,人推理学之宗,了翁德化感人,任贤良而金城矻矻,相仁能下士,忘富贵而裘带翩翩”。综而观之,魏氏家族,源远流长,人丁兴旺,遍及华夏。

金城魏始祖贵公者,系魏熙公之次子,熙公生于元泰定五年三月,贵公于元顺帝二十六年二月初二降生于山西平阳府巨鹿州洪洞县高桥庄。其兄魏龙,其弟魏庆。四房清康熙三年谱载:“贵公始居山西平阳府巨鹿屯,因其国赋维艰,遂迁南京应天府牧羊镇爰居爰处,宜室宜家,洪武初年随肃庄王到甘”。考证确知,贵公乃世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高桥庄。洪武初年经南京牧牛镇到甘落户兰州庙滩子。据四房谱载贵公和同迁之白弟,听遵金长庚老伯指令,遂于古金城之河北庙滩子安家。二房谱载:“贵公奉宗传,菩萨二轴神像于庙滩子设家祠供奉”。即今兰州二毛厂东侧,老兰州人记忆犹新。魏氏移居什川应为洪武二十六年,即1393年,迄今已618年。魏氏谱载,魏贵公生魏坤、魏乾、魏坎。贵公在什川发展的基础上,又访卜魏家台,上陈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湾,中圈等                     

魏氏五福碑亭

处荒山田地,遂令长子魏坤公耕住,次子魏乾公居住什川。而贵公久居庙滩子,葬于庙滩子北山角下。坤公所生五子红、颜、常、作、对,乾公所生五子白、首、永、成、双。坤公住居魏家台曰台五房,乾公住居什川曰川五房。尔后长房红、颜二祖移居河州,后裔散居狄道、炳灵寺等处,一河相隔,因而造红颜桥通涉往来,谱传民国年间红颜桥遗迹犹存。常、作、对三公所生三子为镔、亥、键,欲与红颜二公各归故籍一子,以承台五房之势,红颜后裔坚不允诺。更向什川长房过继岳公取名钺,承继台五房之长房,更向二房过继信公取名钅寅,承继台五房之二房。住居上陈家圪垯,后裔散居芦茅台以及中圈等处。川五房白首永成双五公共生十子,白公生毓安、毓邦、毓定、毓国四子,首公生毓生少亡,长房毓国公过继二房,永公生毓吉,成公生毓莪,双公生毓名、毓秀、毓喜。此乃金城魏氏四世祖。大房谱载“四祖成为拔夫效力,膺千总之职,不幸阵亡,所生一子毓莪,尚年幼、白首永双四公念雁行有失,公议愿立文约一纸,每年帮大钱三十串。为孀妇幼子度用之资”。 四房咸丰七年谱载:“天启年间拔夫出力,国家有食禄千户之职,阵亡者名曰毓莪”。此说不一,但成祖授千户侯之职实矣。

成化二年川五房白公之孙演、岳、禹、祯恐年深日久,路不识亲,于是年二月立认单一纸,为知其自出由来,知其为大宗小宗,此乃五世祖所为。

古金邑魏氏延至百年已是人丁兴旺,自六世祖始川五房履联宗派由此而兴。

弘治七年川五房魏氏联合他姓,遵延、甘、宁三边总制杨一清之令,在什川腹地重新修复加固城堡,以防外侵。

嘉靖二十二年六月十九日,台五房之后裔希宠、希贤、希存三人商议请祖神至魏家台供奉。                       

魏氏系碑

清康熙三十年左右,二房作绛公联陶氏姻亲,在什川沿河打造水车,提水灌溉,垦荒造田,广植果园,为后世营造了的美丽环境,也为今人开发园林旅游景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四十二年川五房为明故魏氏五房始祖魏乾考妣合葬之墓追立世系碑,1957年因垦荒此碑湮没40年后,族人重掘,遂报请政府获准,建碑亭于魁星阁山巅。1998年5月18日重立原碑于亭中。此碑乃考证族史及地方史不可多得之物证。继而在右侧镌立世系复制碑,以扬祖德, 以供祭祀瞻仰。

魏氏在什川堡的六百年间,联合他族兴修水利,山川耕地皆为水地,压河坝与河争地,平坟地与古墓要地,削山造地广植果园,修建黄河钢索吊桥,发展梨园旅游业等业绩功不可没。

如今魏氏川五房后裔,除在什川镇现有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外,更多地聚集在兰州地区。并散居于省内以及全国其它省市。

近期热读
1
虹桥飞架连什川
2
什川隘道通四方
3
独具特色的什川社火
4
什川长坡村的塑绘世家
5
什川果园生产发展史
6
皋兰什川梨园艺术团欢歌热舞闹元宵
7
纪念魏振皆先生诞辰133周年书画回顾展
8
雕塑奇人魏至清
“写留言”
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