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丨赵青新:看了此书才知,《山海经》原来不是志怪逸闻,而是……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2-02-19

【书籍名片】

书名:《山海经》的世界

作者:刘宗迪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在我的印象里,《山海经》就是中国最早的神话传说、妖怪奇谭,先前约略知道它还是一部地理书,可是心里头的概念实在是模糊的,直到近期读了这部《〈山海经〉的世界》,才算有了清楚的认知。

作者刘宗迪是民俗学专家,长期研究《山海经》,这部新作的目的是为了普及常识,通俗平易,人人都能看懂,解决了基本的一些问题。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山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刘宗迪指出,它不是胡编乱造、向壁虚构的小说志怪,也不是东拼西凑、毫无条理的逸闻杂俎,更像是一部调查报告,一本纲目清晰的资源清单。

可是,为什么《山海经》里记载的动物都那么奇形怪状呢?

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建立像现代博物学这样标准的分类体系、形态学术与描述方法,更没有博物绘画术和照相术,要用文字记述向人们介绍一种陌生动物的长相,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人们熟悉的动物对之进行比方形容。

刘宗迪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假设有人第一次看见猫,他会怎样向其他人介绍这种动物呢?

以《山海经》常见的写法,就是这样的:

“有兽焉,其状如虎,人面豹身蛇尾,其鸣如婴儿,其名曰喵,其鸣自呼,养之可以避鼠。”

刘宗迪的解释,一下子就打通了我的关窍。

《山海经》上记载的种种怪物,可能就是这样来的吧,把很少有人认识的事物变成文字,其他人再从文字里破译、解析,得出答案。

这个过程难免会出现许多的误解和歪曲,所谓的怪物就是这样以讹传讹产生的。

《山海经》还说,有些动物“见则大旱”,要么“见则大水”,或者出现地震、山火等灾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刘宗迪解释,妖怪背后是科学。

民谚有言,“泥鳅跳,风雨到”、“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等等,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气象预兆。

古代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发,人类对于天灾人祸缺乏抵抗力,因此非常注意从动物异常行为来推测灾难发生的可能性。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觉得《山海经》里都是灵异的动物了。

《山海经》包涵了古人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对世界的认识,这些认识由于科学水平的落后,只能依靠想象力的弥补,从而变得奇幻莫名,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有迹可循的。

刘宗迪说,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印度神话等看似体系完备的神话,其实并非自古而然,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由后世的人们逐渐编纂再造的。

神话往往作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或作为历史的模糊源头,而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发达的历史编纂学传统,原始宗教系统又没有像欧洲那样经历大的变动,所以中国文化没有宏大的神话史诗的需求。

现在提倡“文化自信”。若要实现文化自信,就要搞清楚一些源头问题。

刘宗迪关于《山海经》的研究,论点明确、论证合理,让人信服。

我们与古人之间横亘着漫长的岁月,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寻找过去的世界,理解过去的文化,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拨开眼前的迷雾,我们终究可以与祖先展开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

(已载2月20日《德州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