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假一个月,我使唤了女儿500次:有些本事学校教不了,有的知识课本上没有

 liuyilishuxue 2022-02-19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舍不得用孩子,给孩子的不是爱和自由,而是淬了毒的箭,毁孩子于无形。
——鹿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女儿派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作者 | 枫子

来源 | 女儿派原创

趁着假期女儿在家,我一直有意地“使唤”她干各种家务。
就在昨天,女儿拖完地后,一脸不满地问我:
“妈,你能不能不要再使唤我了?”

“洗菜、做饭、刷碗、招待客人、收拾卫生,一个不落,可我还是个学生啊!”
我告诉她“让你学做家务是为了你好”,可女儿不甘心,继续追问道:
“那为什么别人家孩子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
女儿的吐槽引起了我的深思。
怜惜孩子,不舍得用孩子,是很多父母爱的误区。
但其实,家务教育就是一个孩子生存能力的起步教育。
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一个孩子,只有下得了厨房,泡得了书房,能独立,有担当,那么未来不管他走到哪,都不会混的太差。
相反,舍不得用孩子,才是对孩子隐藏最深的“捧杀”。

小时候学不会独立

长大后做不到自立
今年的春节,邻居李婶并不好过,身体和精神承受着双重痛苦。
一个月前,李婶清扫天花板时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左腿摔骨折了。
可亲生儿子,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李叔有些生气,打电话叫儿子回来陪一下李婶,结果儿子却提要求:“你先打一万过来,我没钱花了。”
这些年来,儿子虽然工作了,却一直在混日子,挣的工资根本养不活自己,三天两头从家里拿钱。
李叔李婶50多的年纪,不得已还得四处找零工来贴补儿子。
其实,孩子的双手都是一点点养废的,孩子的无耻都是百般迁就溺爱出来的。
李婶家明明条件一般,却从不舍得让儿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
高中住宿时,就让儿子把一周的衣服袜子带回来洗;
儿子没考上大学,家里砸锅卖铁花钱买学上;
找不到工作,家里东拼西凑借钱走后门。
结果,千辛万苦养出来的儿子,不仅没成才也没成人,反而成了事事依赖父母的“寄生虫”。
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看似为了孩子好,实际却是最残忍的。
在湖南,就有一位啃老24年的巨婴,她叫熊丽。
因为是家中最年幼的女儿,她从小就备受父母的宠爱和照顾。
初中时,她觉得读书太辛苦,读完初三就不肯再读下去了。
没有文凭,她只能去打工,但没多久,她又因怕苦受累而做不下去,之后,一直待在家里清闲过日子。
成年后,她更是一心只想嫁个好男人,继续无忧无虑地生活。也因此,她先后经历了三次婚姻,最后都以离婚收场。
24年来,她每天就是玩手机、看电视,连扫地拖地都不会干,每月靠母亲1400元的退休金来支撑生活。
如今,母亲已经94岁,身体不好,再也没有能力照顾熊丽。
可52岁的她,不仅早与社会脱节,还有没有半点独立、谋生的能力,往后的日子,她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过活。
有时候,父母给孩子太安逸太顺遂的童年,其实是在给孩子未来的人生路埋坑。
就像一句话说的:
“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他们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没有什么能力是不用学习水到渠成的,也没有什么技能是天生就有的。
父母舍不得“使唤”孩子,舍不得历练孩子,孩子长大后也就经不起生活的风雨。

学习的巨人,生活的矮子

注定走不远
有时候,女儿会抱怨我对她太狠心。
我的想法就是,让孩子从最简单的家庭琐事开始,懂得参与和付出。
因为一个孩子若无法解决生活的难题,不懂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学业上再优秀,也注定过不了“社会”这一关。
网络上有个流行词叫“蹲族”,指的是受过大学教育,来自中产家庭,毕业后却过上了吃–睡–打游戏的隐居生活的一类人。
其中,有位蹲友@西凌子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她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成绩优异,毕业于985大学。
就在家人以为她能有个好前途时,她却半年里辞职了三次,然后就颓废在家做起了蹲族,这一蹲就是两年。
从小父母就告诉她:“你专心读书就行,其他不用你管。”
在家里,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跟学习无关的事,父母都不让她做。
在学校,不管是闯了祸,还是与同学起争执,父母都第一时间帮她处理好。
在假期,同学们或是远足,或是参加夏令营,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她只能宅在家里学习。 
如父母所愿,她考了100分,可做人做事却完全不及格。
工作后,她不擅交际,遇事就想逃避,对同事间的明争暗斗更是毫无应对能力。
她还玻璃心,别人一句话,她纠结半天。领导一句批评,她抑郁好几天。
书读的再多,也逃不掉“高分低能”造成的悲剧。
而这样的悲剧,并不是个例。
哈尔滨某高校大学生于放,因为无法料理自己的家务,觉得自己像个废物,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最终抑郁甚至自杀。
郑州某高校大学生文媛,因为自理能力太差,多门成绩挂科,被学校勒令休学。
清华高材生戚柯,在学习上很优秀,在生活方面却是“白痴”,毕业不久后便一直失业在家,连自己都无法养活。
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院硕博研究生的魏永康,因为缺乏生活常识,无法自理生活,被中科院劝退。

……

《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说:
“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残酷。

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每一个孩子终将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而社会能力才是考核孩子的最终标准。
一个孩子,如果成长环境单一的只剩下学习,没有干过一点活,吃一点苦,经历一点磨难,他如何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生存?

教育的本质

是为孩子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沙拉曾在《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镇上有位知名的犹太富商,他名下有很多车,却从来没有接送过上小学的儿子。
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让孩子自己坐公交上下学。
有次,儿子想要一双向往已久的球鞋,他就建议儿子每晚洗一次碗,或者通过别的劳动来换取。
一直以来,“不劳无获”便是犹太人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们的理念。
他们以培养孩子开拓精神,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和素质。
受犹太教育的影响,沙拉也放弃了之前保姆式的育儿,让孩子从家务开始,学会自我负责。
她专门设计了值日表,把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各种家务列了一个清单,让三个孩子分工合作。
另外,她还执行起了“有偿计划”,她让孩子们帮她做春卷和卖春卷来挣取零花钱。
一开始,大儿子因为性格内向,就选择在家帮忙做春卷。
但看着弟弟春卷卖的好,挣的多,他就尝试着也卖春卷。几番摸索,大儿子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他借免费品尝春卷的噱头,在学校开展了由他主讲的“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前提是需要购买入场券。
二儿子因为性格外向,直接去到了市场推销,后来还将春卷批发给了学校餐厅,薄利多销,赚取了利润。
而小女儿虽然不到4岁,却也很乐意的帮妈妈拨春卷皮。
就这样,沙拉通过“使用”孩子,很好地锻炼了孩子们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时间意识、财富意识、责任意识。
最终,沙拉的三个孩子都成长的十分优秀,善于经商的两个儿子,不到30岁就拥有了亿万资产,而女儿则当上了出色的外交官。
思想家朱特比曾说:
“孩子的事让他自己解决,若父母过分呵护,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父母之爱子,就要从深谋远虑出发,把学会独立生存作为最贵重的礼物送给孩子。
因为教育,不止在当下,更在未来。
任何时候,教给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些能力,学校不会教,课本上没有,它在生活中,在家庭教育里。

教育专家画云博士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爱孩子和爱其他的珍爱物件或宠物不同,珍爱的物件或宠物要保留在身边,欣赏爱惜。

可是爱孩子却是为了有一天让他们离开我们,并时刻为他们的离开做准备。”
为人父母,我们无法替孩子去适应社会,亦无法陪伴孩子一辈子。
所以,只有多“使用”孩子,让他练就一身的技能,孩子才能在人生的跑道披荆斩棘,活得开心,走得顺畅。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吧!
培养一个适应社会的孩子,才是为人父母的最终使命。
点个【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