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病,应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资料显示,2012 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 万,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 46%,其中高血压并发症死亡人数为 940 万,占全部疾病负担的 7%(按伤残调整生命年测算),已成为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危险因素。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 ;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对于高血压的预防控制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控制,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加强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为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务。


为了加强我国居民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多部门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如降低低钠盐价格、限制食品添加食盐量、增加体育锻炼设施和改善环境等,提倡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

大力提倡通过医疗机构首诊测量血压和居民健康体检加强高血压患病的筛查,提高居民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应充分发挥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作用,规范高血压药物治疗流程,在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和规范治疗,提高高血压合理用药水平和高血压控制率。

不同高血压患者的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应实施个体化治疗。而社区医疗作为最基本的医疗单位,在高血压防控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患者角度来说,认识到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性才能很好地按照医嘱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正确的药物使用或给药剂量、不恰当的给药方法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从而影响血压的整体控制。因此,患者在治疗中应加强与社区医生的沟通,及时告知自身情况及用药情况,确保用药的准确性。


很多高血压患者在联合用药方面存在误区,认为降压药用的种类越少越好,用药疗程越短越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5类,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考虑到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比选择降压药的种类更重要,降压药物的种类选择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医生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禁忌证掌握不足,对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考虑不足,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优势了解不足,因此无法做到恰当的个体化治疗。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常常是有益的,对于单一用药,而血压一直未得到良好控制者,我们常会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增加用药剂量,但这种方法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超过它的治疗效果;2)联合用药。

目前,常用联合用药方案如下:①以利尿剂为基础的联合用药:利尿剂(氢氯噻嗪)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利尿药联合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②以钙拮抗剂为基础的联合用药:钙拮抗剂(硝苯地平)联合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钙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2 受体阻断药(厄贝沙坦)。由于联合用药效果要优于大剂量单独用药,故通常是加大第二种用药剂量,而非第一种。如果第一种药物耐受性较差,可考虑换用其他药物而非加大药物剂量。如果是三种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其中必然包括利尿剂。

血压在 24 h 内存在自发性波动,称为血压的波动性。根据血压一天内波动性的规律,制定给药方案。一般而言,每天上午的 911 点,下午的 35 点为血压的高峰时间,因此,降压药在血压达到高峰值前的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前服用效果最好,药物恰与血压高峰值相遇,能够起到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且药物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达到满意效果后改维持量以巩固疗效,避免降压过快、过剧,以免造成重要器官灌流不足。提倡患者应用长效或缓释降压药,以减小血压的波动性,要求药物降压谷/峰值要>5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