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质瘤与癫痫,两者有关系吗?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癫痫是由复杂病因引起的脑内局部神经元同步活动异常增加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综合征,也是脑肿瘤的重要症状之一。癫痫会引起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功能的改变,诊断癫痫至少需要一次癫痫发作。

脑肿瘤的癫痫发生率因肿瘤的位置、组织类型及病理分级而异。其中,胶质瘤尤其低级别胶质瘤是引起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

在导致癫痫发生的病因中,脑肿瘤约占17.8%。与脑肿瘤有关的癫痫称为肿瘤相关性癫痫,癫痫作为脑肿瘤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胶质瘤作为大脑常见肿瘤多以癫痫起病,尤其是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以癫痫作为首发症状的比例可高达80%。

其中胶质瘤相关性癫痫中,最常见的几类胶质细胞来源的肿瘤分别为: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脑胶质瘤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是最为常见的颅内肿瘤。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据文献报道,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10 万,年死亡例数达 3 万例。

肿瘤相关性癫痫的产生是由许多复杂的机制组成,既包含肿瘤因素与肿瘤周边因素这样的微观机制,同时脑神经网络的宏观机制也参与其中,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在肿瘤相关性癫痫的产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胶质瘤本身的特性,如肿瘤位置( 额、颞、顶、枕、岛)、WHO 分级(ⅠⅣ级)、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改变、基因的改变等,或分泌一些能够使肿瘤本身成为致灶的物质,这些物质又能够改变肿瘤周边的微环境,使肿瘤周边区域成为致灶。胶质瘤生长部位及WHO 分级:胶质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但以额叶、颞叶、顶叶胶质瘤最易发生肿瘤相关性癫痫,而枕叶和幕下胶质瘤很少引起癫痫。

额叶、颞叶、顶叶与人的语言、意识、运动功能密切相关,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可引起这些脑功能区的异常放电进而发生癫痫,若胶质瘤侵及皮质功能区癫痫发生率将更高。

低级别胶质瘤(WHOⅠ级和Ⅱ级)与高级别胶质瘤(WHO Ⅲ级和Ⅳ级) 患者的肿瘤相关性癫痫 发生率有所差别,60% 的高级别胶质瘤发生肿瘤相关性癫痫,而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发生癫痫的可能性高达80%。

肿瘤周围水肿的患者癫痫发生率较高,可能是因为瘤周水肿增加了原始肿瘤的占位效应,最终导致了持久的弥散性颅内压增高,使得原有神经网络结构被破坏的更加严重。生长速度较快的高级别胶质瘤则通过介导血管增生导致的急性组织损伤(如出血或坏死)引发癫痫发作。这可能与高级别胶质瘤相对生长速度较快,对肿瘤周围组织及肿瘤组织本身的缺血、缺氧性破坏较为严重,致灶不易形成有关。

癫痫是脑胶质瘤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在原发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了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及神经生化改变,加重了患者的病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虽然,手术切除肿瘤可以改善癫痫预后,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也会遗留有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称为难治性癫痫。

在治疗方面,完全切除肿瘤多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的长期随访仍然是有必要的,有报道表明此类患者仍然有恶性变的可能。

良好控制胶质瘤相关性癫痫可预见的最显著因素是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已经达成共识,但仅切除肿瘤尚不足以解决所有的胶质瘤相关性癫痫问题。

无论是术前预防用药还是术后预防用药,均会大大降低癫痫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癫痫所导致的脑损伤,因此患者术前和术后短期服用药物,可以降低癫痫发生率。

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为了减少与其他药物(特别是激素类药物和化疗药物)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对于低级别胶质瘤的抗癫痫治疗应当首选非酶诱导抗癫痫药物。对于肿瘤病史长而生存期也长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其治疗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控制癫痫发作,同时使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术前神经影像学检查方式(功能性MRI,MR弥散加权成像)、术中脑电图技术以及清醒手术,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保护正常脑组织的同时,能够开展更积极的切除手术。依据功能定位,已经能够完成病灶外科完全切除术,这种完全切除术是切除MR水抑制成像定位的异常组织。然而不幸的是,多数低级别胶质瘤在接近或位于正常脑组织内生长,因此,仅仅45% 的患者可以实现全切或次全切除术

术前应用抗癫痫药物能够良好控制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年以及术前无继发性全面性癫痫发作的患者,术后可以更好地控制癫痫发作。

参考文献

Huang C, Chi XS, Hu X, et al. Predictors and mechanisms of epilepsy occurrence in cerebral gliomas: What to look for in clinicopathology.  Exp Mol Pathol. 2017 Feb;102(1):115-122.

Pallud J, Capelle L, Huberfeld G.Tumoral epileptogenicity: how does it happen?Epilepsia. 2013 ;54 Suppl 9:30-4.

于政达,路俊锋,吴劲松.脑胶质瘤相关性癫痫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7, 25(03):330-336+360.

马成鑫,冯睿,吴劲松.脑胶质瘤相关性癫的发病机制、分类及手术方案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7,25(01):105-111.

哈斯木江热合曼,杨小朋.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癌症进展,2017, 15(08):947-949.

段光辉,魏洪涛.低级别胶质瘤抗癫痫治疗的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2(05) :396-398.

相关文章链接

胶质瘤治疗后的效果评价

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的治疗

胶质瘤的病理分型

胶质瘤的认识

《我的前半生》最强丈母娘的“胶质瘤”

妊娠女性癫痫,值得重视

认识胶质瘤-----少突胶质细胞瘤

科学地说,“鬼压床”是什么情况

神经外科病人为什么“越治越重”?

颅内动脉瘤是怎么回事?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面神经麻痹的原因及处理

面神经的分布与保护

颅脑损伤后面神经损伤

请您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