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质瘤的化疗

 神经外科胡永珍 2022-02-20

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原发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以上。在15岁以下儿童和15~34岁成年人群的癌症死亡患者中,脑胶质瘤是第二大原因。脑胶质瘤,特别是高级别胶质瘤(WHO 分类Ⅲ~Ⅳ级肿瘤,也称恶性胶质瘤)发病多在青壮年,治疗困难,预后差 。

       目前,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以及药物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虽然与手术、放疗相比,化疗属于相对比较新兴的学科,只有短短六十余年的历史。

        并且,由于过去缺乏有效的化疗药物以及存在血脑屏障的限制,化疗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神经外科、放疗科甚至肿瘤科医生对于胶质瘤患者是否能从化疗中获益存在质疑。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和基于肿瘤基因改变的精准医疗的发展,以及对血脑屏障的重新认识,细胞毒药物化疗包括新近发展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已成为胶质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脑胶质瘤化疗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其临床效果也还是不尽人意。即使采用目前标准的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新诊断GBM的5年生存率仅9.8%,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仍难以避免肿瘤复发进展死亡。是哪些原因限制了化疗药物的疗效?有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呢?

        与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不同,传统的细胞毒化疗药物的作用是全身性和非特异性的,存在剂量限制性毒性和耐药现象。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全身其他重要器官系统包括骨髓、心、肝、肾等正常组织细胞均有杀灭作用。因此,即使对疗有效的患者,由于细胞毒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化疗也不能无限制的实施下去。很多开始化疗有效的患者往往在停止化疗后不久肿瘤又开始复发进展。那么,辅助化疗究竟多长时间最好 ?延长化疗周期能否让患者获益而不增加毒性 ?

        Stupp方案中,GBM患者术后放疗后替莫唑胺辅助化疗的周期是6个周期(只要肿瘤不进展或毒性可耐受,用到最多6个周期后停止化疗进入观察期)。由于替莫唑胺安全性良好,学者们尝试延长替莫唑胺辅助化疗周期数(超过6个周期)治疗脑胶质瘤。

        替莫唑胺是目前胶质瘤化疗的标准方案,客观有效率在40%~50%左右,这也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接受无效化疗。对于有可评价病灶的复发或初治患者,可以通过化疗后定期的颅脑MRI复查(一般2个周期复查1 次)评价化疗疗效,及时终止无效化疗。但对于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因肿瘤完整切除无影像学上客观可评价病灶,医生基于既往临床治疗经验和按照目前指南推荐,  往往建议患者接受辅助化疗6~12个周期。但这其中很可能部分患者在 “ 陪化疗”,并不能真正从辅助化疗中获益。那么,如何筛选出对化疗有效的患者?如何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化疗?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有关药物治疗与肿瘤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陈正和,陈忠平.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现状及思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21(06):350-352.

[2]  汪超甲,王辉.脑胶质瘤化疗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22(11):791-794.

[3]  陈宝师,张伟,张忠,江涛.成人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替莫唑胺化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17):753-756.

[4]  吴镭.中国学者在脑胶质瘤术后化疗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2017,31(05):465.

[5]  杨群英.胶质瘤化疗现状与展望[J].广东医学,2017,38(01):17-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