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栀子厚朴汤证、栀子干姜汤和栀子汤的禁忌——郝万山

 道之中 2022-02-20



79

条   


   

   

   

   

原文: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

后服。

这段主讲: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解释:

本证成因:伤寒误下,导致邪气内陷化热,郁于胸膈,滞于脘腹。

主症和病机:心烦为郁热上扰心神所致。腹满、卧起不安,是邪热壅滞,腹部气机不畅的结果。患者烦闷无奈,腹满不舒,故卧起不安。这和前面谈到的“反复顛倒”有些类似。本证无腹痛拒按、大便不通等腑实症状,说明郁热并未与有形实邪相结。故治之当清热除烦,宽中消满,而不用攻下。方用栀子厚朴汤。

治法

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剂

栀子厚朴汤

方义

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厚朴苦温,行气消满;枳实苦寒,破气消痞三物配合,共奏清热除烦、宽中消满之效。

本证邪热内陷胸膈,下及脘腹,与栀子豉汤证相比,其病变部位更深、更下,故不用豆豉发散宣通,因为豆豉气味轻清,其作用偏于上、偏于外。枳实、厚朴善理肠胃之气,行气导滞,如果由于无形邪热下扰而见腹满,则与栀子配伍应用,行气清热;如果由于有形实邪结滞,则与硝、黄配伍,行气通下。

鉴别:伤寒误下后出现心烦、腹满,其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临床上要详细审辨。如下后心烦仍在,腹满而痛,脉实有力,舌苔黄者,为实邪未尽,可再行攻下。如果下后二便自调,或腹泻,虽见心烦不安,但无热象,且腹满而喜温喜按,脉缓无力、舌淡苔白,此为下后里虚之证,切不可使用本方。腑实者,可用承气汤攻之;虚寒者,可用理中汤温之。

本方加减可以用于治疗急性消化不良、慢性食管炎、慢性胃炎等具有本方证病机特征者。


   

   

   

   
         

配图


80

条   


   

   

   

   

原文: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释

丸药:古代较常用的丸剂成药,具有强烈的致泻作用。大体有巴豆制剂和甘遂制剂两类。巴豆制剂用于寒实凝滞证,甘遂制剂用于水饮停滞证。

这段主讲:热郁胸膈兼中寒下利的证治。

解释:

本证成因:太阳伤寒,误以泻下丸药攻下,致使中阳受损,虚寒内生,而且表邪内陷化热,郁于胸膈。

主症和病机:身热、微烦,为表邪入里化热,郁于胸膈,郁热扰心则见心烦;郁热透发于外,则见身热。据“医以丸药大下之”的治疗经过,以及主治方中用温中散寒的干姜,可以推知,本证尚有下利、腹痛等症。上有郁热而下有寒气,故治宜清上温下,寒温并用,方用栀子干姜汤。

治法

清热除烦、温中暖脾

方剂

栀子干姜汤

方义

栀子苦寒,清胸膈郁热以除烦;干姜辛热,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二药一清一温,一治上一治下,各司其职,且有相互监制之妙,既不使栀子伤中阳,也不令干姜增郁热。

现代本方多与泻心汤类或黄连汤等合用,治疗寒热错杂之胃痛,慢性胃肠炎、慢性胆囊炎、肝炎等。


   

   

   

   
         

配图


81

条   


   

   

   

   

原文: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

注释:

旧微溏:指病人平时大便溏薄。

这段主讲:素体脾阳不足、大便溏薄者忌用栀子汤。

解释:

栀子汤指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等以栀子为主要药物的方剂。栀子药性苦寒,施之于热证,可以清热除烦。但是如果错误的用于寒证,则可能更伤人体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之阳。所以,若体内无热,反而阳虚中寒者,栀子汤类则应禁用。中阳不足之人,多见平素大便溏薄,故仲景即以“病人旧微溏”为例,说明对于中焦虚寒的病人,不可与服栀子汤。推而广之,凡腹满、腹痛、纳差、呕逆,只要是由于中焦虛寒所造成的,都不可轻用栀子汤一类的方剂。

不过,如果遇到上焦热郁,中下焦又有虛寒病变的,可以仿栀子干姜汤法,用栀子清上热以除烦,用干姜温中阳以除寒,寒温并用,可保两全。


   

   

   

   
         

配图

01

思维导图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一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你们喜欢的思维导图奉上

0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