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总论

 道之中 2022-02-20


太阳病的病位和成因   


   

   

   

   

病位: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表气不利的时候,多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调而出现咳或喘,因此在《伤寒论》中,手太阴肺的病证也出现在“太阳病篇”,而没有出现在“太阴病篇”。

成因:

风寒外袭:这是太阳病的主要成因。少阴之邪外出太阳:或是少阴寒盛伤阳证,阳气恢复,阴病出阳,脏邪还腑,邪气外出太阳;或是少阴热化证,正气恢复,邪气外出太阳。但要注意的,是,邪气外出的是太阳膀胱之腑,而不是太阳之经或太阳之表。


   

   

   

   

配图

太阳的生理   


   

   

   

   

“太”就是“大”的意思。“太阳”的本义是指强大的阳气,因此也称“巨阳”。在《黄帝内经》里,用太阳来命名小肠经、小肠腑和膀胱经、膀胱腑。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但《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从原文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到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病变。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在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并没有涉及到,这主要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太阳阳气的化生、补充和布达:

太阳阳气化生于下焦。正如前述,膀胱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作用化生阳气,此阳气通过膀胱经脉和三焦向体表输布。

太阳阳气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在体表的不断消耗,必须依赖中焦脾胃所摄入的水谷精微之气不断地补充能量。俗语说:“腹中有食身上暖,腹中无食身上寒”,正说明了中焦脾胃对太阳主表功能的影响。

太阳阳气宣发于上焦。太阳阳气虽然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和三焦向体表输布,但要分布于体表,还要依赖上焦肺气的宣发作用。

《黄帝内经》所说的“卫出下焦”、“卫出中焦”、“卫出上焦”,和太阳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的认识是一致的。

可见太阳主表的生理功能,是由众多脏器协同完成的,而当肌表受邪,太阳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以后,也常常会导致和太阳主表相关的诸多脏器功能的失调。比如肺气不利的喘咳,脾胃之气升降紊乱的或食欲不振、或呕吐、或下利、或不大便等等,而对于肾阳素虚的人,太阳感寒,邪气往往容易飞渡少阴,而出现少阴病。


   

   

   

   
         

配图

太阳病的分类和治法   


   

   

   

   

了便于学习,后世的医学家一般把“太阳病篇”的内容分为太阳病证、太阳病变证与太阳病类似证三大类。尽管这种分类方法并没有达到共识,但仍然有益于初学者对《伤寒论》原文的归类学习,因此本讲稿也采用这一分类方法。

太阳腑证:属太阳病的里证,病变的重点在太阳之腑,分为两类。

其一是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并且伴有表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其二是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治以桃核承气汤泄热化瘀或抵当汤(丸)破血逐瘀。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一般是六七天,这就是《伤寒论》原文所说的:“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但如果及时治疗,而且治疗得法,就可以截断病程,使汗出表解而早日痊愈。

若太阳表邪不解,或失治、误治,邪气可以传人他经。既能传阳明,也能传少阳,至于先传阳明,或先传少阳,或成并病,并无固定模式。太阳病也可以直接传入三阴,其中以传入少阴者为多见。若少阴阳气先衰,则太阳感寒之后极易内传少阴,而形成太少同病。


   

   

   

   

配图

01

思维导图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