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阳明热证——栀子豉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道之中 2022-02-20



221、228

条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𢙐,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𢙐,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注释:

愦愦:愦kùi,音愧。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的样子。

怵惕:怵chù,音处;惕tì,音替。怵惕,恐惧的样子。

动:伤犯。

胎:苔本字,舌苔。

这段主讲: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诸种变证及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解释:

阳明病,脉浮而紧,虽与太阳伤寒的脉象相似,但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则不属太阳伤寒,而属阳明热证。浮主阳明热盛,紧主邪气盛。咽燥为胃热循经上熏,灼伤津液所致。口苦为胃火上炎的表现。腹满而喘,热壅于里,气机壅滞则腹满;阳明气机壅滞,迫使肺气不得肃降则喘。身重为阳热充斥经脉,气机不畅的表现。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正是阳明热盛,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后世医学家有人认为,此证当用辛凉清解为宜。

以下连用三“若”字,言误治后的不同变证。者误用辛温发汗,必然伤津助热,燥热上扰心神,则可能会出现心神浮躁,烦乱不安,反增谵语的变证;若误用火针强发其汗,以火治热,心神被扰,则会出现恐惧不安,烦躁不得眠的变证;若误用苦寒攻下,因腑实未成,必徒伤无辜,使胃中空虚,邪热乘虚伤犯胸膈,从而就可能形成热扰胸膈证。

热扰胸膈证的见证和病机:心中懊𢙐,为无形邪热留扰心胸,郁热扰心所致。舌上胎,是指舌苔或黄,或黄白相间,主热郁于上。但头汗出,也就意味着身上没有汗,这是由于热郁胸膈,郁热不得外越,故身上无汗,而头为诸阳之会,郁热上蒸,就会只见头部汗出。饥不能食,是一种嘈杂烦饿的感觉,胃有热则消谷善饥,故有饥饿之感,但此为邪热,不能化谷,并非胃阳亢盛,因而不欲食。外有热,手足温,是阳明热邪未除的表现。

治宜清宣胸膈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太阳病篇”出现热郁胸膈证,是因太阳病汗、吐、下后,表邪乘机内陷胸膈,邪气化热,蕴郁心胸。“阳明病篇”出现热郁胸膈证,是阳明热证误下,余热留扰胸膈。邪气来路不同,但临床表现一致。需将两篇内容结合起来,归纳对比学习。

治法、方剂、方义、临床应用,皆见“太阳病篇”。


   

   

   

   

配图

01

思维导图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