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阳明热证误下——猪苓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道之中 2022-02-20



223、224

条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这段主讲:论阳明热证误下后阴伤水热互结的证治和猪苓汤的使用禁忌。

解释:

本证成因:第223条承第221条和第222条而来,言阳明热证误下后,热入下焦,由于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又是人体真阴化生之地,所以热入下焦,邪热极易与水相结,又极易伤损下焦阴液,而误下也易伤阴,于是就形成了阴伤水热互结之证。

主症和病机:脉浮、发热,为阳明余热尚存,在这里我们再一次遇到浮脉主热的问题。渴欲饮水,一是由于热与水结,津液不化,二是由于热盛津伤,津液不足。小便不利,为水热结于下焦,气化不利所致。本证之小便不利,因有热邪,症应见小便短赤急迫,尿道涩痛,也就是尿频、尿急、尿痛,与五苓散证或真武汤证之小便量少是完全不同的。证属阴虚而水热互结,治用猪苓汤清热利水育阴。猪苓汤的适应证在“少阴病篇”第319条还会遇到,应将两条结合起来学习。

鉴别与禁忌:第224条乃言,中焦胃家燥热盛,见汗出多而渴,应清胃热和胃燥,禁用猪苓汤,以防利水伤津。下焦阴虚水热互结,见小便不利而渴,应清热利水育阴,当用猪苓汤。也就是说,中焦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多汗和口渴,一定要和下焦阴虚水热互结的口渴鉴别清楚。热在中焦的证候,有口渴而没有小便不利、尿道涩痛;而热在下焦,水热互结的证候,有口渴又有小便不利、尿道涩痛。

如果将第221、222、223条联系起来看,仲景连用五个若字,论述了阳明热证误治后所造成的不同变证。其中误下后热郁上焦胸膈者,治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误下后热留中焦,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者,治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误下后热入下焦,水热互结又有阴虚者,治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这就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所说的“阳明起手三法”。热在上焦,离肌表尚近,治用清宣;热在下焦,离下窍犹近,治用清利;热在,中焦,往外不能宣,往下不能利,于是便用辛寒折热。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的治疗原则,这对后世在清法的应用和发展方面有着深刻的启迪。

治法

清热利水育阴

方剂

猪苓汤

方义

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泄以利水;滑石甘寒,通窍利水,导热下行;阿胶为驴皮所制,属血肉有情之品,甘平育阴润燥,滋养真阴。共成清热利水育阴之剂。

本方清热利水滋阴,为主治下焦蓄热之利尿专剂,适用于本已阴虚,邪热在里,水气不化所致小便不利,排尿涩痛,尿血、淋病、或兼下利、咳呕、心烦失眠诸证。现代临床广泛用于:慢性肾炎,泌尿道感染、肾结核、肾盂积水、肾结石、乳糜尿、血尿等病证,见有小便不利、微热或低热、舌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等临床表现,具有本方证特征者。临床应用时,可随证加减。如阴虚明显而伴见腰酸、潮热、舌红少苔者,可配用知柏地黄丸;若水湿明显而伴见少腹胀满,服猪苓汤后仍小便不利者,可加薏苡仁、车前子等淡渗利湿之品;若热邪明显而伴见心烦不眠、发热、渴欲饮水者,可配合导赤散。如血尿明显或尿液检查红细胞多者,酌加旱莲草、大蓟、小蓟、白茅根、三七粉;若小便有热感或尿液检查有白细胞者,酌加黄柏、竹叶、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肾结核者,可酌加百合、鱼腥草、百部;肾结石者,可酌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等。笔者除用本方治疗上述泌尿系统病证外,还用其治疗顽固的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而见吐利,辨证属于阴虚水热互结,水邪浸扰胃肠者。


   

   

   

   

配图

01

思维导图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