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篇/阳明热证/热在下焦/猪苓汤适应证及禁忌证 下面我们谈,阳明热证,热在下焦的证候。讲义的107页,第223条。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 原文中第221条,222条,第223条是连着来说的。连着用了三个若字。第221条,大家还记得,“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样一个阳明经脉有热的症候。 连着用了三个若,提示了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造成的上中下三焦的热证。上焦的讲完了,中焦的讲完了,我们就谈下焦。 “脉浮发热” - 这里的脉浮发热,不是主表,而是主里热。里有热,这是阳明经热误下以后,使热邪进入下焦,这个浮脉主热,我们已经是多次遇到了, 我们现在谈到的“脉浮,发热”这正是热入下焦里有热的表现,下焦是水液代谢的重要场所,热入下焦必然要和水邪相结,因此形成了水热互结的证候。 “渴欲饮水”- 水热互结,津液不化,津液不能化生,水液不能变成津液,结果就出现了渴欲饮水。渴欲饮水,除了水热互结,津液不能化生的因素之外,也有误下伤阴的这种因素在内,因为这个病的来路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容易伤下焦的阴液。 “小便不利” - 这是水热互结,气化失司,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但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猪苓汤适应证的小便不利,它和五苓散适应证中的小便不利是不一样的。 猪苓汤的适应证,在少阴病篇还有一条,那一条除了提供了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两大主证之外,还提到一个主证,就是心烦不得眠。我们把少阴病篇那一条和我们现在所学的第223条结合起来,猪苓汤适应证有三大主证。 1. 水热互结,气化不利,就出现了--小便不利。 猪苓汤这张方子,它用了猪苓、茯苓、泽泻来淡渗利水,用了滑石来滑窍清热祛湿,它特别有改善泌尿道刺激症状的功效,它有利窍的作用,阿胶来养阴,养肾中之水,养肾中之阴,所以针对阴虚而水热互结的证候,应当由很好的疗效。 我们到少阴病篇的时候,还会提到猪苓汤的适应证,到时候关于猪苓汤的临床应用,我们把和少阴病篇的那条和阳明病的这条结合起来,再综合讨论它的主证、副证、临床应用。在这里我们只是简单这样提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第224条, 这一条讲的是猪苓汤的使用禁忌证,以及和中焦胃阴不足,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的相鉴别。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 汗出多是里热盛逼迫阴液外越的表现,所以这个热是胃热弥漫,这个口渴是胃热伤津,应当用白虎汤,或者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这是热在中焦。 “不可与猪苓汤” - 热在中焦当然不可与猪苓汤。 为什么?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 而猪苓汤是个利尿的方子,如果热在下焦,热和水相结的话,那用猪苓汤是可以的,热在中焦,而热伤津液的口渴,它没有水结,而只有热结,那是不能够用猪苓汤的,你用猪苓汤再一利小便,就更伤津液了。 这一条一方面提示,中焦胃热津伤的口渴,要和下焦水热互结的口渴相区别,另一方面提示,猪苓汤是个利尿药。 这样,关于阳明热证的三个证候,我们就谈完了, 柯韵柏把这个方法,叫做阳明病的“起手三法”。就是治疗阳明病最开头,开始入手的时候就有三种方法,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多次提到过, * 上焦的距离表近,所以用清宣法,让它(邪)从上走, 这就是中医给出路的方法,也是中医因势利导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阳明热证我们就谈完了。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伤寒论》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