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秒懂!睡眠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教您改善睡眠质量

 Earls360馨醫堂 2022-02-20
近年来,睡眠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诸如打鼾、失眠、焦躁、梦游等各种各样的困扰,仿佛已成为现代人“夜生活”的一部份。

为此从良好睡眠的标准、睡眠障碍的概念、常见失眠的原因、如何解决睡眠障碍等百姓关心的话题进行讲解,让公众更加关注睡眠,了解睡眠,学会睡眠,在获得良好睡眠的同时,增进免疫力,以充沛的精力过好每一天。

良好睡眠标准有三条

20世纪60年代,国际学者就明确提出了良好睡眠的三条评价标准:一是入睡顺利,10~15分钟进入梦乡。二是整个睡眠过程非常平和,不会中途醒来。三是睡醒后感觉清爽、舒适、愉快。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理需求,人类生命的1/3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若是睡眠不佳,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疾患。徐佳介绍,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健康标准。睡眠的生理意义在于促进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好的睡眠能够巩固记忆,保证大脑发挥最佳功能,这点对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保持创造力特别重要。睡眠是人体机能的“加油站”,有助于增加体内免疫因子的活性,避免衰老的过早发生,让生命的源泉迸发出活力和光彩。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间并不是越多越好。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训练、比赛和工作有独特的规律,他们所需的睡眠时长与大众稍有不同。既往的睡眠研究和现象表明,普通成年人每天睡7~8小时就足够了,中小学生睡眠可以更长一些,每天睡8~10小时。

什么是睡眠障碍

徐佳解释,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功能障碍,睡眠质量下降是人们最常见的主诉。狭义的睡眠障碍指人对睡眠环境(如光线、温度、噪音等)过度敏感,导致出现噩梦、浅睡眠、易惊醒等睡眠持续性不佳的情况。长期如此,容易形成一种怕睡觉的心理障碍。广义的睡眠障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嗜睡、睡眠呼吸障碍及睡眠行为异常,后者如睡眠行走、睡眠惊恐、不宁腿综合征等。

实际生活中,人们“夜不成寐”的情况主要有4种。一是入睡难,虽然早早上了床,但一直辗转反侧到后半夜,甚至快到天亮才有困意。二是睡眠时间短,每天很早醒来,之后很难继续入睡。三是时睡时醒,似睡非睡,自觉睡的不踏实,不解乏。四是晨昏颠倒,白天蒙头大睡,晚上就成了“夜猫子”。出现这些情况的人群,在睡醒后通常会觉得比不睡觉还疲劳,白天容易陷入昏昏欲睡、头昏脑涨的状态,情绪、心态也会跟着失控。

辗转反侧症结在哪里

临床上,睡眠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轻重不一,到底有哪些不良心理或行为习惯可能导致这一问题的发生?徐佳分析,睡眠问题比较复杂,有时是独立存在的,有时多种原因混杂。

生理因素

某些疾病,如肿瘤、痛风、三叉神经痛等,因带来严重的身体不适,自然让正常睡眠陷入困境。

心理压力

压力性失眠占了“半壁江山”,如职场激烈的竞争、紧张的人际关系、不如意的生活状况,均会使人寝食难安。

精神医学因素

高达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伴有失眠症状,50%的失眠者则罹患精神障碍。

药物干扰

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抗凝药、降脂药、干扰素等,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年龄

大部分老年人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褪黑素分泌下降,致使睡眠紊乱。

性别

有调查显示,女性失眠发病率较同年龄男性高出约1.41倍。这是因为女性雌激素容易被月经周期“带节奏”,加上女性心思较为细腻、敏感,更容易“一夜无眠”。

生活方式

许多年轻人由于繁重工作或个人喜好等原因,人为拖延入睡时间。这种长期对睡眠“欠账”的生活习惯,往往会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身体健康也会出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