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734:厚德、静重能够重新修改生命程序的数据

 道德经学用 2022-02-20

首先,厚重就是自律自然积累的记实。

老子在第二十六章中所说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与第二十三章中讲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类似,也是讲“静”的重要,只是这一章是从不同维度讲了:世间万物虽然生机勃勃,但总要有万籁俱寂的时候,就像再暴跳如雷的人,也总得归于平静;再精力充沛的人,也需要休息。所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就是对为人处事正确态度的一种比喻。譬如,漂浮的羽毛因其轻而没有依托,草木之根因其深厚而旺盛生长。

本章的“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中的“君子”是指悟道之人;“辎重”意指人的行为准则。老子在本章中所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厚重”——厚重就是积累的记实。世间万物万事都含有轻重、静躁的辩证之理。

本章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指即使有奢华的生活可以享受,君子却不会沉溺其中。“荣观”是指华丽的居所和奢华的生活,这里引申为声色货利和荣华富贵;“燕处”是指燕子建造的安定居所,这里引申为安静之意;“超然”则引申为圣人君子不会因为荣华富贵而迷其本性,即使身居繁华之中,心却依旧超然物外。所以,是做财富的主人还是做财富的奴隶,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人这一生,哪里耕耘,哪里收获。伟大是时间的函数,厚重就是自律自然积累的记实。

其次,“厚德静重”能够重新修改生命程序的数据。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程序,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指令,修德是一切的源头。厚德能够摆脱因果律的制约,厚德能够重新修改生命程序的数据。《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讲了“道”可以为“天地母”,人要法地,地要法天,天要法道,道要法自然。紧接着,在本章中老子就讲了为人处事之“道”也好、君临天下之“道”也罢,都要“静重”,也就是“静定厚重”——厚重,才能厚德载物。

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没有钱,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一直努力工作,却向来不努力赚钱——工作不等于赚钱!这个世界上许多人赚到了钱,但却没有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金钱并不代表一切!有些人很富有,但却不幸福,甚至大祸临头时,才猛然发现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想要的生活根本不匹配……厚德静重自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会通过厚德载物的吸引力法则,让我们得到自己生命中本该得到的东西。因为厚重是为人的根本!

什么是根?根就是深深扎入大地,去吸取养分、汲取力量的生命通道。没有了根,养分没有了,力量没有了,命也就没有了!所以,如果失了厚重而轻浮处事,人就像风筝断了线,终将不知所踪,再也难以找到回家的路了!所以,船要抛锚,才能停稳;人有厚德,才能立足。换个说法,就是要目标明确,随时要提醒自己到底要什么?任何行为都要与最初的目标始终保持一致。不然,忙碌一生,到老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不就追悔莫及了吗?所以,修行要趁早,厚德静重能够重新修改生命程序的数据。

再次,宁静是纯天然的自律,是效法自然的自律。

人还是应该要修宁静,修顺势而为。修,最重要的就是关注自己——如果把自己看得很大很高,就会像气球一样失去根基,飘浮在空中;言谈举止就会显得轻飘,甚至荒唐幼稚。我们自己可能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判断事物发展方向的能力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去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了:我是飘在空中?还是清静如水呢?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眼神,是迷离飘移?还是沉静有神、明察秋毫呢?当受到表扬时,我们“虽有荣观”,但是“燕处超然”?还是浮躁、轻浮呢?

一般来讲,引起这些不良情绪的原因都与自我欲望有关。比如为财货、为名利、为情色之类,还有为了他人的注目与关爱。当浮躁、轻浮、急躁这些情绪来临时,在理性思维的伪装下,有时我们可能认为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如果是领导者带着这种急功近利、不重视自我真正需要、不理会他人感受的心态去治理众人之事时,必将引起争议与混乱。

人要重视品德修行,心不为物所役。要知道:名利与真我发展追求无关,与头脑所想的需要无关。这样能带来一种超然、淡然、宁静、平和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幸福快乐的来源与基础。本章的厚德静重、返璞归真,就是让人回归敦厚的自然天性。这个自然就是纯天然、非人为。而这正是老子一直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根本原因所在——所谓“无为而治”,本质上就是非人为的自律,是纯天然的自律,是效法自然的自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