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季氏篇(八)

 素說 2021-08-14

  一、原 文  
季氏第十六

16.0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二、释 解  

老师说:“身为行政的君臣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就在其行政的敬畏与放肆之间。君子之心,谨慎忧勤而不敢怠慢大意的有三件:一是敬畏天命,不背忤天道之自然,驯顺于天命之秩序;二是敬畏有德有位的大人,尊其德,敬其位,奉公守矩,随护于大人之事理;三是敬畏圣人的法语之言,循其礼乐道义的教导,顺从于仁德至善的自律。小人之心,浑浑噩噩,茫然无知,不知天命义理的主宰之力,反轻视天命而无所畏惧;对有德有位的大人不知尊重,反傲慢无礼,诋毁冒犯;对圣人的法语之言不辨其善,反嘲笑蔑视,侮慢亵渎。”

  三、释 字  

《说文》: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于胃切。𤰲,古文省。

《玉篇》:畏:于贵切。惊也,忌也,惧也,难也,恶也。

汉字“畏”像鬼手执杖形。张舜䘗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鬼、畏实一字也。……鬼为人戴假面之形,……见者愕然,此畏恐之义所自出。”《说文》“畏,恶也”,“鬼头而虎爪”,人见到或遇到,则回避而不招惹,即其本义作“恶”解,“恶”乃憎厌、回避、不招惹之意。本义为恐惧,害怕,引申表示威严,敬畏等义。

《说文》:狎:犬可习也。从犬甲声。胡甲切。

《玉篇》:狎:下甲切。易也,近也,习也。

汉字“狎”从犬甲声。《说文》:“狎,犬可习也。” 习,教习,训练。张舜䘗在《说文解字约注》中按:“狎之言挟也,谓可挟抚戏弄之也。因引申有轻蔑义。” 本义为驯犬,由驯犬引申为驯养,又引申为亲近、熟习、习惯、驯顺、轻慢、戏弄等义。

《说文》:侮:伤也。从人每声。文甫切。㑄,古文从母。

《广韵》:侮:侮慢也,侵也,轻也。

汉字“侮”从人每声,每,《说文》:“每,艸盛上出也”,凡侮人者必盛气凌人一如草盛横生。从人乃指对他人轻慢、欺凌使其内心感伤。本义为欺凌、轻慢,引申为戏弄、欺负、伤害。

  四、素 说  
前一章通过“君子有三戒”的教导,期望人们从君子的所戒和克制引导的能力之中,体悟君子从自然生命的血气动态的变化中,克制引导自然生命顺道从善而成德的自觉,从而在其具体行政实践中把握克己复礼、弘道从善的礼乐文明之本。本章通过“君子有三畏”的教导,期望人们从君子谨慎忧勤之中,体悟君子的顺天命之秩序、护大人之事理、从圣人之法语的自律,从而在其具体行政实践中兢业谨慎地尽天理、致君德、践礼义。
老师说:“身为行政的君臣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就在其行政的敬畏与放肆之间。君子之心,谨慎忧勤而不敢怠慢大意的有三件:一是敬畏天命,不背忤天道之自然,驯顺于天命之秩序;二是敬畏有德有位的大人,尊其德,敬其位,奉公守矩,随护于大人之事理;三是敬畏圣人的法语之言,循其礼乐道义的教导,顺从于仁德至善的自律。小人之心,浑浑噩噩,茫然无知,不知天命义理的主宰之力,反轻视天命而无所畏惧;对有德有位的大人不知尊重,反傲慢无礼,诋毁冒犯;对圣人的法语之言不辨其善,反嘲笑蔑视,侮慢亵渎。”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本章的“小人”不是指和“在位君子”相对应的“无位无职的人”,而是指“有位有职”,却没有君子之德行的人。“大人”是指“有德有位”的上位者,“圣人之言”是指“圣人的法语教化之言”。“君子三畏”所畏的是外在之权威,“畏天命”是对自然天道秩序的敬畏,“畏大人”是对人间事理人伦的敬畏,“畏圣人之言”是对人间人伦事理教化之道的敬畏。“畏”是指心理的状态,“畏”中有惧怕、小心、不触犯的含义,但是并没有因为惧怕和不触犯,而不去努力有所作为。“畏”就是曾子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小心的有所为。因此,本章的“三畏”和前一章的“三戒”相对应,“戒”是戒除、不为,而“畏”却是谨慎地有所为。张居正《四书直解》中解:“然此三畏,分之虽有三事,总之只是敬天而已。盖人之所以勉于为善而不敢为恶者,只因有个天理的念头在心,所以凡事点检,不敢妄为,若天理之心不存,则骄淫放逸,将何所不至乎?故尧舜兢业,周文小心,惟一敬耳。有志于事心之学者,不可不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