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疑是地上霜94hy 2018-04-20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一、何谓“敬畏”
敬畏,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敬畏祖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敬畏公平正义……它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建设国家,抑或是重建道德,敬畏是一个总也绕不开的话题。
从字面上看,“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有“慎,谨慎,不懈怠”之意。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关于敬畏的名言:“有两件事,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一是我头顶上这方星空,一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三思后行,行有所循,行有所止。这也和我们现在正在在提倡的“底线教育”相契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有儒家、道家和佛家。
儒家是强调敬畏的,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言也会加以戏侮。
过去多把“畏”解释为“怕”或“恐惧”,把“大人”解释为天子诸侯等“居于高位的人”。如此一来,“君子三畏”便成了很多人攻击孔子的证据,说儒家要的是对命运的屈从和对官僚的畏惧,自然不值得认真对待。其实,这是对儒家的重大误解之一。
对孔子所说的天命,《中庸》有一个解释说,“天命之谓性”,认为使万物生长发育的本性就是天命。用现代的话说,其实就是自然规律。那什么叫“大人”呢?在《孟子·离娄下》中有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何谓“圣人之言”呢?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