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中那些叫人怀念的意像

 良见 2022-02-20

                          一、

       在我心目中,乡村是美好的,不光有优美的田园风光,纯朴的民俗风情,更有那些已逝去或将要逝去的叫人怀念的美好意像。


       老家村的东南桥,建在沱江支流镇溪河的上游,当年它坚如磐石,去年也被大水冲毁了。在它旁边,便是当年我读过书的东南小学,曾经的静美和生机勃勃,如今也因早已停办闲置无人管理而破败不堪。


        东南桥这个地方很偏僻。东南小学到外面,全是小路,连一条当时农村的机耕道也没有。到附近的中和场、板桥坝街上,要走好几里的羊肠小道,才能到山上的红岩坝公路。那是一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修建木桥沟水库而兴建的公路。

  

        就是在仿若世外桃源一般的东南小学,当年也掀起了文革风暴,师生们下生产队搞宣传、演出热火朝天,有板有眼,还搞出了名。可在这样的躁动中,邹定群老师他们也没有忘记教师的使命,办了三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修建起了崭新的校园,让全村的学龄儿童应读尽读,并且没有发生辍学现象,避免了新文盲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的好苗子、尖子生,其中不少人后来考上大学、中专,有的如今已功成名就v。最重要的是,在村里广泛传播了“教育造就人才,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为村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难忘在东南小学就读的时光,难忘东南小学那些人和事给我留下的美好意像,它们使人感受到了乡村青山绿水之外深沉恒久的教育、文化的魅力。


                            二、

        在曾经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进城成了不少在乡村工作的人的梦想,成了一种潮流。在乡镇工作的乡镇干部、教师、医生等,都争相在城里买房,想方设法往城里调动。人心躁动,还能安心工作吗?恐怕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他们这个时候心态的最好写照。

        

        这不由得使人怀念起更早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乡镇学校来了,那时乡镇的教师,敬业,安心工作,干劲十足,积极乐观,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那时,我在邻乡的完小读初中。在那所学校里,有两位年轻女老师与爱人两地分居。一位是我们的化学老师,三十岁多一点。她爱人在县城工作,还是一位干部,完全可以将她调回城里工作,可她却很长时间留在乡村,过着一种紧张忙碌又似乎有些恬淡单纯的生活。


        这些老师在乡村工作生活,并非表示他们对城市反感厌恶排斥,他们并非“土包子”,并非视野狭窄,并非头脑偏执。相反,他们也喜欢城市,也爱美,也追求时尚,追逐潮流,也大胆勇敢。另一位与爱人两地分居的女老师,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她爱人是相邻地区的一座城市里的一所医院的医生,她本人则很时尚。星期天,她爱去城里,她爱烫头。而那时,烫头在有工作的女人中间十分盛行,俨然成了一名女子在乡镇有体面固定工作的标志和象征。而她回来,往往最大的改变,则是去时的一头直发,变成了一头引人注目的飞扬的大波浪披肩卷发。一年里,她总要带给大家二三回这样的惊喜,引领学校年轻女老师们的时尚潮流。当时,校长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思想观念比较守旧,他就在课堂上感慨地对我们说:“烫就烫嘛,干嘛烫那么卷呢!”


         当时,学校整体风气是热烈向上的。大家都在争当“名师”,都在努力累积资本。学校在争取成为一所好学校,教出好学生、尖子生,让他们升学,这样,学校和教他们的老师就有了名气,就会受人尊敬,领导重视,学校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别的乡成绩好的学生也才会来就读,这样又能更好地出成绩,有更多学生升学,形成良性循环。


       乡村条件艰苦,乡村老师紧张忙碌之余,也有难得的轻松时刻。学校的年轻老师,精力旺盛,又好动,于是便在校与校之间进行联系,在周末两校老师开展联谊活动,举办篮球比赛,于是周末下午学校的篮球场上便便过节一样热闹非凡。


        这段时间,可谓是乡村教育的黄金时期,鼎盛时期,不知当年的那些老师们,是否还怀念这些岁月?

                           

                          三、

    

        这样的乡村教育黄金时期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后,不少乡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便纷纷往城里调动,或者转行进了机关单位。而无论是乡镇的老师,还是城市里的老师,都比以往任何时候看重自身收入。这似乎也不能怪老师,整个社会都在向钱看,都把自身价值与工资收入挂钩,但过了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却看到了一种坚守与执着。主动也好,被动也罢,都坚守下来了,像打仗一样,他们坚守了三尺讲台几十年,他们不是教师队伍的主流,他们有一个称呼:“民小老师”。


        我有几个同学都是乡镇乡村老师,他们有的先是代课老师,后来通过了有关考试,转成了正式的公办老师。但也有同学并非如此,他们是在村小当民小老师,条件比乡镇完小还要差得多,偏远,交通不便,教学条件简陋,工资待遇极低,而教学任务却十分繁重。

        

        这样的同学去当民小老师,虽然他们的心曾被家乡父老乡亲捂热,其实他们的命运还是有些酸楚的。


        有一个同学是被他们村的党支书记请回去当民小老师的,也算是村里引进的人才。他的家乡在福善镇岩上,离福善场镇还有近二十里的路程。他深知自身价值和责任,他从岩上走下山去,读了高中获得了知识。他认为,他就要在无人代替的情况下,让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的那些山村里的懵懂少年获得最起码的教育,获得最基本的知识。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看到别人打工做生意当老板发财之后,虽然被诱惑受打击产生动摇犹豫,但最终却还是坚守初心,选择留了下来,坚持下去。


        他们的命运的酸楚,在于他们有了一个机会,可以转成公办老师,却又因为超生违反当时国家的计生政策,而不能梦想成真。而在他们辛苦付出之后,有的人却又在散布一种论调:民小老师素质不行,更让他们伤心。


         对于这些因为当时违反计生政策的民小老师待遇问题的最终解决,我是比较乐观的,相信终将会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而对于民小老师,我觉得因为他们辛苦,付出得多,得到的少,就去粉饰一些东西,去给他们唱廉价的赞歌,给他们脸上贴金,这并没有多大意思。但也并不能因此就对有人看似理性公正的“民小老师素质差”的论调听之任之,因为这不符客观实际,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我们不能否认一些村小老师的短板和缺陷。我的小学老师,早已转成公办老师,已经退休多年,每月有好几千的退休工资。可是,每次见到我们时,他都好像一个孩子似的,不住地夸奖我们,仿佛他的学生,才是有文化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有出息的人,弄得我怪不好意思的,觉得受之有愧。而正是他,在我读小学有一次突然遭受沉重打击时热情鼓励我,把我从消沉、心灰意冷、迷茫中拉了出来,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我无法想像,要不是他关键时刻拉我一把,我今天会是个什么样子?!而长期的乡村生活,却造成了他们视野上的狭窄、封闭,我要深深感谢我的这位小学老师。而我的一位当民小老师的同学,也有英语不好、普通话讲得不标准不流利的弱点。


        但仅以知识来衡量教师素质,则根本无法解释一个现象。民小老师的子女往往很争气,很有出息,他们最初接受的不正是自己当民小老师的父亲或母亲的教育?


         我有两个当民小老师的同学就是如此。一个男同学他大儿子获得博士学位,在成都一所大学任教,他小女儿大学毕业后也考上了公务员。另一位当民小老师的女同学,她大女儿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优异,是学霸,没让父母为她操过心。名牌大学毕业后又获得了硕士学位,如今她是上海一家大的金融公司的一名白领,年薪数十万元。这些同学对苦难、贫穷落后有深刻的感受,同时养成了在苦难面前从容不迫坚韧不拔的气度,他们的孩子不仅受到了他们的这种教育,更因耳濡目染,激发出了强大而恒久的学习动力,这是乡镇完小老师所不具备的东西。


        对一个老师来说,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它们并非教师素质的全部。即便村小老师在这些方面落后一些、技不如人,也可通过虚心向人请教、加倍的努力来弥补,笨鸟先飞,加倍努力付出,一样也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成绩。而那些关于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方面的教育,不也是教师素质中重要的东西?如果他们真的素质很差,他们培养出的自己的孩子怎么又那么优秀呢?


        他们的面容显得苍老,他们的皮肤显得黝黑,他们的双手长满老茧,他们是乡村的缩影,也是乡村的一道特殊的风景,他们使乡村显得无比的厚重,格外的深沉,乡村必因他们变得美丽富庶文明!


   王良炬   2022年2月20日   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