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文谟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2-02-20

二、清热利湿、活血化癌法治愈黄疸二例

例一陈某,男,39岁。

初诊∶19901018日。

主诉及病史∶1990924日因黄疸住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重症黄疸型。经输血,服用激素、车茵茶等药,不见黄疸减退,且有进行趋势,故延万师会诊。

诊查∶面目一身尽黄如橘色。舌苔黄腻,舌红偏紫。语音稍低,呼吸尚平稳,无特殊臭味。口中黏腻不爽,干苦不欲多饮;疲乏无力,胁痛隐隐,脱腹胀气,纳食不振,恶心厌油,咳嗽稠痰少许;大便潇而不爽,日行两三次;小便深黄,溺道稍有灼热。脉象寸滑关弦。肝功能检查;黄痕指数120U,谷丙转氨酶1244U/L(赖氏法),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抗HBC阳性。胸透∶肺纹稍见增粗。

辨证∶湿热疫毒侵袭,气滞血瘀痰阻,肝胆疏泄不利,脾胃运化失常。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活血理气。先以疏泄肝胆为主,兼顾脾胃运化。

处方∶茵陈30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30g益母草30g秦艽15g连翘15g大黄12g黄芩12g败酱草10g藿香10g川贝母6g橘红6g王不留行6g大枣10

水煎服,停激素等药。服18剂,继续支持疗法。服药后初见大便日行五六次,一周后减为二三次,便时较前爽利。于1120日好转出院。

二诊∶1121日。大便日行一二次,微溏,偶觉不爽;身黄不显,两目微黄;小便仍黄;恶心已解,咳嗽已止,精神纳食渐佳。舌苔腻厚变薄,舌质瘀紫尚未明显消退,六脉弦细。1116日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18U,谷丙转氨酶72U/L。辨证为湿热之邪顿挫,痰阳渐解,肝胆疏泄较畅,脾胃受困轻减,血瘀尚未彻底消除。拟法继续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处方∶益母草60g虎杖30g茵陈30g白花蛇舌草30g连翘15g秦艽15g蒲公英15g茯苓15g大黄12g黄芩12g赤芍10g王不留行12g藿香10g30

三诊∶1991年元月17日。症见目黄身黄退尽。腻苔转为薄黄,舌质瘀紫减轻,脉弦细。腹胀已解十之七八,纳食好转;大便日行一次,先干后潇;小便或清或黄;肝区偶痛,夜寐欠佳,仍觉疲劳。复查肝功能为黄疸指数7U,谷丙转氨酶51U/L。湿热之邪尚未彻底清除,肝血未畅,正气未复。拟法清利湿热,调畅肝血,顾护脾胃。

处方∶太子参35g桑寄生30g红枣30g丹参30g白花蛇舌草30g枸杞15g虎杖15g连翘15g茯苓15g藿香10g苦参10g柴胡10g甘草10g五味子10g

30剂。至199133日复查肝功能正常,抗HBS阳性,抗HBC阴性,已恢复正常工作。仰上方略为增损,再服30剂。于5月底停药,近半年来三次复查肝功能正常,抗HBS、抗HB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为阴性。

【按语】本案为湿热疫毒侵袭于前、气滞血瘀痰阻于后,继而肝胆疏泄不利,脾胃运化失常,以大剂清热利湿之品,兼用化痰理气、活血化瘀药先祛其邪,调理肝肾脾胃善后,收到邪去正复之效。所选清热利湿之方,为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化栽,其中大黄攻积导滞、泻热凉血、活血化瘀,有先行之功∶益母草与王不留行的活血、解毒、利尿。也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例二黄某,女,47岁。

初诊1974524日。

主诉及病史1967年因胆石症做过手术,术后头3年尚安。1970年初,又见黄疸、胁痛小有发作,至1971年夏,病情逐渐加重,并见腹水、浮肿等症,尤以皮肤奇痒为苦。在某医院住院3个月,诊断为胆汁性肝硬化。因不愿手术探查而来我院就诊。

诊查∶两目深黄带绿,皮肤黄褐,面部及下肢浮肿,腹部胀大;胸颈部散在结节性黄疣,搔破处有黄色黏液。舌苔黄腻,舌质瘀紫。语音正常,无特殊臭味。全身奇痒难忍,口苦微干,纳食中等;大便灰黄,先干后潇,日行一二次;小便茶色。月事已绝两年。脉滑。腹部可扪及痞块(肝脾肿大),叩诊有明显移动浊音;下肢指压凹陷。尿液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黄疸指数130U,,谷丙转氨酶330U/L(金氏法),麝香草酚浊度;17U,硫酸锌浊度20U以上。血清胆固醇13.5mmol/L。蛋白电泳∶白蛋白0.52g。球蛋白0.12;y-球蛋白0.31A超∶肝上界5肋间,下界右肋下3cm,肝厚11cm,脾厚4cm,肋下3cm。肝波为密集微小波,侧卧腹水液平3cm

辨证∶病属黄疸、臌胀范畴,乃湿热蕴遏,痰瘀互结,肝血不畅,脾运失常,胆汁外溢,水液停聚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散结,疏泄肝胆,调理脾胃。

处方∶益母草120g(先煎水去渣,纳诸药再煎)生黄芪30g秦艽30g连翘30g地肤子30g虎杖30g赤芍30g茯苓30g杏仁10g旋覆梗10g浙贝母10g丹皮10g王不留行10g白术10g大黄10g元明粉(分2次冲)10g桂枝6g

水煎服。外以地肤子、荷叶、苦参各100g,明丸10g,煎汤熏洗。服药3剂以后,大便稀粪,小溲增多,原方药再服3剂。

二诊616日。黄疸及瘙痒明显减轻,浮肿消退,腹水少量。苔薄黄,脉弦缓有力。原方药再服9剂。

三诊820日。黄疸已退,瘙痒已解,精神纳食见好。苔薄黄,舌红偏紫,脉弦细。检查肝功能及血胆固醇正常。拟法清利湿热、调畅肝血以善后。

处方∶虎杖、茵陈、茯苓、益母草、红枣各30g,煎汁代茶饮。至11月份恢复正常活动,观察五年未见复发,肝脾肿大不显。

【按语】中医学有"瘀热发黄""瘀血发黄"等认识。臌胀为肝脉瘀阻、脾运失常所致。黄疸属阳黄范畴,瘙痒也系血瘀化燥生风的阳证,故以活血凉血、清利湿热为主,配以健脾行水之剂而收全功。方中秦艽、元明粉等药的应用,乃仿《备急千金要方》治黄之义,"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黄赤",用"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一两服"。患者顺利治愈,系根据脉实及胃气未败而采取"大方""守方"的策略。辨证要点着眼于阴黄实证,立法选方着手于攻下,方中大剂益母草与王不留行配伍,有较强的活血利尿作用,大黄配元明粉,有较强的清热利胆作用,故而顺利达到退黄、消水、清除湿热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