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84】

 潇湘江畔 2022-02-21

上午目赤

[病案]米某,男,14岁。1976年6月就诊。半年来,每日清晨开始,两目红赤,目珠发困,视物模糊。中午后,眼睛红赤全退,视物亦清,逐日如此,不稍变化。经眼科检查为慢性结膜炎,经中西药如泻白散、龙胆泻肝汤、荆防、桑菊等治疗无效。舌淡、苔白,脉略沉。

[治则]辛温回阳。

[方药]白术9克,白芍9克,附子9克,茯苓9克,生姜9克,细辛3克,服2剂后痊愈。随访四年未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

[评析]《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上午为阳气用事之时,所发之病,非阳气之太过。即阳气之不及。本例患者舌淡苔白,脉沉,每天上午目赤,上午为阳气用事,此时发病结合脉症,乃属阳虚。故用真武汤回阳,仅2剂而愈。(吕志连)

斜视(动眼神经麻痹)

[病案]傅某,男,28岁。1979年6月18日初诊。右眼不能睁大及外斜视四十余天。患者两月前右眼因视神经萎缩在某医院诊治,球后注射肌苷,在第四次注射后,当时感眼胀,次日不能睁大,并出现外斜、复视、头昏及恶心,曾用维生素B1、B6、B12、菸酸及针灸治疗月余,症状未改善。检查:视力右0.1,左1.5,右上睑不能完全睁大,上睑遮盖瞳孔上方一半,平视睑裂宽右4,左9(毫米,下同),上视右5,左11,下视右2,左3,右眼视轴向外侧斜,角膜映光法测约15°,斜视尺测3毫米。眼球无突出,运动向上、向下、向内受限,向外运动自如。角膜透明,知觉略减退:前房正常,瞳孔中度扩大,直径4毫米,对光反应及调节反应消失。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底视乳头境界清,色苍白,中央静脉轻度扩张,动眼正常,视网膜反光稍强,未见出血及渗出物,黄斑区中心凹反射略暗,周围少量色素。眼压站测正常。左眼无特殊。全身检查无特殊。新斯的明试验一小时内症状无改善(排除重症肌无力症),白细胞9.1×109/L(9100/立方毫米),中性69%,淋巴31%。诊断为右眼外伤性动眼神经完全麻痹,右眼单纯性视神经萎缩。

[治则]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生黄芪120克,归尾6克,赤芍5克,地龙3克,桃仁3克,红花3克,川芎1.5克。服5剂,右限睑裂上午稍能开大,眼球仍受限。服10剂,眼裂可睁大7毫米,眼球内转稍可活动。服17剂,两眼睑大小相等,已能完全睁大,眼位仍轻度外斜,仍有复视。视物距离较前靠近,眼上下视运动自如,无复视,内转稍受限,瞳孔仍中度大。服23剂,两眼睑及眼球运功功能恢复,复视消失,视力仍右0.1,左1.5。继续服药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六个月,睑及眼球运动自如,无复视,瞳孔较左稍大,直径2毫米,视力0.1。(见《中医杂志》1993年第3期)

[评析]眶内出血或神经损伤的吸收缓慢,因眶内脂肪的毛细血管供给较少,另外眶内压力增加后,毛细血管的扩张度受到限制,所以吸收和恢复缓慢,甚至很难恢复。中医认为外伤属风邪,本案方选补阳还五汤,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效,故对本病的治疗起积极作用。(马荫笃)

双目斜视

[病案]陈某,女,30岁。1978年7月26日初诊。患者于1978年5月第三胎生育后行输卵管结扎术,术后当天下午即恶寒,要求穿厚衣,继之双目呆瞪向右斜视,不能转睛。夜眠欠佳,纳食尚可,二便正常。经中西药和针灸治疗已五十八天未效、来诊时适值盛夏,尚着厚衣,神志清楚,对答如常,双目向右斜视。舌质红,尖更红、苔薄微黄,脉微数。

[治则]安神,缓急,熄风法。

[方药]龙骨30克,滑石粉30克,赤石脂30克,紫石英30克,牡蛎30克,寒水石20克,桂枝6克,干姜3克,大黄3克,甘草4克。5剂。药进2剂症已若失,举止若平人,(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5期)

[评析]病起于输卵管结扎术后,手术部位为肝经所过,肝经络阴器而行少腹,肝主筋,开窍于目,因患者为肝郁之型,由于手术牵拉,筋脉拘急所致,盛夏厚衣,系阴阳失调之故。本案方选风引汤主之。方以桂枝入肝温散寒邪,以其木郁而达之,干姜助桂枝之辛温,宣通络脉,紫石英重以祛怯,以收心神;龙骨、牡蛎敛浮越之阳,安魂定惊,赤石脂助牡蛎安静,甘草和中;大黄、滑石粉乃病在上取之于下之意。药已中病,故2剂而愈也。(黄宣能)

眼球固定直视(颅神经炎)

[病案]张某,男,8岁。1978年8月23日入院。患儿因顽皮,其母用手打患儿之头枕部,随之哭叫并述双目模糊伴复视,因饮食如常未予重视。五天后病情加重,精神不振呈昏睡状,头痛,头晕,呕吐,经对症处理后头痛减轻呕吐止,但眼球固定不能向各方面转动,上眼睑阵发性下垂。检查:两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诊断为Ⅲ,Ⅳ,Ⅵ颅神经炎。经用抗生素、强的松等治疗月余收效不显,于9月25日请中医会诊。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益气活血,滋补肝肾。

[方药]党参9克,热地15克,丹参15克,红花9克,川芎6克,赤芍9克,栀子9克,丹皮6克,甘草6克。服10剂,眼球转动灵活,眼睑下垂已纠正,视力恢复至1.0,眼肌各运动均部分恢复。效不更方,又服原方3剂,病愈出院。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82年第9期)

[评析]双眼目珠不能转动,属祖国医学“睊目直视”范畴。《审视瑶函》日:“直视者,视物目睛不动是也,若目动者非直视也。”患儿枕部被打击,内伤血络,瘀而不行,致阴精不得升运,目失所养故视物不清,眼睑下垂为气虚下陷之征。肝开窍于目,故用益气和血、滋补肝肾之剂,使气足血沛,阴精得充,双目得养,故病愈。(李祥云)

复视(一)

[病案]孔某,男,26岁。1979年2月28日就诊。因是饲养员:每日凌晨起床喂牛。现感头痛头晕,右侧头部发木,渐感右上眼睑不能抬举,右眼内斜,视一为二,伴恶心呕吐已二天。检查:右眼珠向内侧偏斜30°,不能向外侧转动。苔白厚,脉沉缓。

[治则]祛风散寒,益气和血

[方药]羌活9克,白附子9克,防风9克,秦艽12克,细辛2克,全虫9克,蔓荆子9克,黄芪12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甘草3克,生姜9克。服6剂,症状大减,有时看物仍为双影。上方去细辛,生姜,又服6剂,视物如常,右眼球已能向外侧转动,头部右侧仍时有木胀感。上方加力参6克、川芎9克,服3剂病愈,一年后随访未再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视一为二又称“复视”、“视歧”,以眼球向一方或多方运动受限,伴有上睑不能抬举,头晕头痛,眼珠偏斜为特征。《灵枢·大惑论》曰:“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今患者凌晨起床喂牛,感受风邪,风寒之邪中于脑项,伤害了目系,精气因之受阻或耗散。故治疗祛风散寒活血,待寒邪祛再加用力参,川芎益气活血通络,病愈。(李样云)

复视(二)

[病案]王某,男,28岁。1963年8月19日初诊,自1957年间出现复视,视物均为双影,目模糊不清,经治疗未效,脉弦,寸盛直上鱼际。

[治则]平肝降逆,佐以明目。

[方药]旋复花9克,代赭石20克,半夏9克,川椒6克,甘草4克,石决明20克,夜明砂9克,茺蔚子9克,白蒺藜9克,杭菊花9克,生黄芪9克,生石膏15克。服8剂后,能看清书本上小字,但不能持久。至10月14日,视力完全恢复正常。1964年2月间复视又微发,且合并眼睑下垂,难以睁开。仍以原方出入,重用黄芪。治三个月而愈。现已半年,体健。(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8期)

[评析]肝开窍于目,肝气上逆,肝木火旺亢盛,乃见头晕目眩复视,咽干溲赤之象。故拟平肝降逆,清火明目之法,用旋复花代赭石汤治疗,药症合拍,收效甚捷。(黄宣能)

瞳孔散大症

[病案]周某,女,23岁。1963年5月8日初诊。因测图绘样,用目用脑过度,常头目胀痛,眩晕阵作,夜晚多梦,口苦咽干,低热盗汗,双眼流泪。近半月来,视力明显减退,视物模糊,细字看不清,时为忧虑,诊察瞳孔散大如黄豆大小,询月经来潮量少,色黑夹块,去冬小产,迄今未孕。舌红、苔少,脉细尺弱。

[治则]滋阴涵木,补益肝肾。

[方药]熟地黄20克,山萸肉20克,淮山药10克,茯苓皮10克,建泽泻6克,粉丹皮10克,女贞子15克,早莲草12克。连服12剂,瞳孔较前收缩,视力增强,头目胀痛仍在,为阴虚肝气不调。原方加夏枯草、香附,再进6剂,瞳孔、视力均恢复正常,余亦随之而减,更用逍遥散,四物汤,以补血调经,(见《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3期)

[评析]本病有内外因不同,故治疗当分虚实。一般由于外因而病又初起者,则多属实热,风热上攻,治宜散风清热,平肝潜阳,如防风、菊花、石决明、白蒺藜、黄芩、栀子之类,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者,则多属虚症,肝肾阴虚,治宜滋阴涵木,补益肝肾,可选用明目地黄、补心丹、六味地黄之属。本例是由于用目用脑过度,导致肝肾亏虚,古人说:“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眼睛之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灌输,若当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就会产生模糊不明和内障、瞳孔散大等病变,法当滋补肝肾,益精气为治。(马荫笃)

眼肌麻痹

[病案]杨某,女,43岁。1981年9月4日就诊。患者一个月前出现两眼复视,右眼球转动不灵活。二十天后,上睑下垂不起,饮食、睡眠如常,二便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0.9,左1.2。右眼上睑下垂不举,下睑闭合无力,眼球外斜约5°,向内、向上、向下均不能转动,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清,瞳孔较左侧大,眼底镜检正常。诊断:右眼肌麻痹(上提睑肌、下眼轮匝肌和内,上、下直肌、瞳孔括约肌麻痹),第Ⅲ、Ⅷ颅神经受损。舌质黯红无苔,边有齿印,脉弦细无力。

[治则]祛风活血,益气养阴。

[方药]羌活10克,防风6克,荆芥10克,白芷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桂枝6克,党参10克,连翘10克,生地15克,肉苁蓉15克,生姜5克,大枣6枚。右太阳穴贴拔风膏(红蓖麻仁100克,川乌5克,草乌5克,冰片2克,麝香2克。将川乌、草乌烘干碾为细末,和冰片、麝香共研成粉,与蓖麻仁共捣如泥,装瓶备用,用时将药物摊在3×3厘米麻纸上,外贴),隔日更换一次。3剂后,右上睑已能向上微举,眼球转动稍有改善。继服至23剂后复诊:右上睑上启正常,下睑闭合良好,睑裂左右等大,眼球向上,向内、向下,向外运动自如,两眼瞳孔等大,对光反应灵敏,复视消除,眼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头及眼部均无不适。视力右1.5,左1.5。历时一个月,痊愈。随访一年,一切止常。(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3期)

[评析]眼睑下垂多出脾虚正气不足所致(眼睑属脾),故多用补气健脾之品治疗。本例结膜充血,齿龈舌则知有瘀血,阴伤,故用祛风活血汤加养阴之味,阴盛气复而病愈。(马荫笃)

目衄

[病案]彭某,男,46岁。初患伤寒,迭经数医误治后,继而出现双目大眦血液沁沁而山,长流不止。伴见胸闷,口渴,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15克,生地15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芒硝10克(化服),甘草5克,茅草根50克。2剂即瘥,续服六味地黄丸善后。半年后访,康复如故。(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8期)

[评析]此例因患伤寒医治不瘥,寒邪化热迫血妄行,灼伤脉络而致目衄。病在上而治其下,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使热得以下泄。恰如釜底抽薪,不治血而自止,此谓“上病下治”也。(马荫笃)

耳、鼻、喉、口腔科

耳廓麻木

[病案]夏某,男,35岁,1982年10月12日就诊。左耳廓麻木已一年,曾服中西药无效。诊见心烦易怒,胸肋胀闷,痰黄量多,舌红,苔腻,左关脉弦滑有力。

[治则]清火化痰,开窍通络。

[方药]黄芩12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僵蚕12克,柴胡10克,枳实10克,菖蒲6克,甘草6克。2剂后耳廓麻木明显减轻,续服2剂而愈,随访一年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0年第4期)

[评析]耳廓麻木颇为少见。本患者显见足少阳胆经经气不利无疑,因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故方用温胆汤加黄芩清火化痰,柴胡引药入病所,僵蚕散结行气通经脉,菖蒲行气化痰利清窍,使火宁痰化,经气复通,麻木告愈。(吕志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