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偷偷努力的爸爸”逼孩子超前学,老师却表示很“绝望”

 成长教育漫谈 2022-02-21

网上看到一位老师吐槽班上一个孩子的家长是“偷偷努力的爸爸”,在过去的这个寒假里,这位爸爸逼着孩子把下学期的课程自学完了而且还做完了一本教辅书,但老师却被这位“偷偷努力的爸爸”的行为搞到了“绝望”。

原因是什么呢?

这位老师列出了几点原因,第一点主要是孩子自身性格的问题——属于会了就不听、浅尝辄止的那类孩子,所以如果孩子都把下学期的内容提前学完了,开学之后这个孩子极可能在课堂上就更听不进去了。

第二点是从教学内容上讲的,这点我还是非常认同的,事实上这位老师谈到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的问题,那就是“教学”本身的作用不仅仅只是“讲课”。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所学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各种包括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而学生自学即便是保证了一定量的练习也可能会因为缺少专业的指导而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至于第三点这主要说的是这样的学习安排孩子太累、太卷。

首先我觉得这位老师的“绝望”是有道理的,而且现实中这样的孩子真的是有的,且受教育焦虑的影响,很多家长真的会采取这样的超前学习方式让孩子“卷”起来。

但如果家长只是过于注重“学习”本身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引导,那么出现这位老师说的情况还真的是很可能的。

我就认识这样的一个孩子。

初一的学生把新概念3都学完了而且也阅读了大量的绘本、原版书等。在当下确实不算是什么会让人觉得“很厉害”的进度,但这个孩子的英语水平真的是非常高的,无论是词汇量、语法都远高于大多数同学,极少会有老师讲的东西是他不会的。

这个孩子也有那位老师说的情况,但不同于上面说的地方则是我说的这个孩子因为性格活泼,所以上课还是很积极主动的,课堂表现非常活跃,且几乎没有他不知道、难以理解的内容。

但这个孩子的英语考试从初一到初三成绩却始终没有稳定在头部。

有时候也能考出来非常高的分数,例如150分满分孩子偶尔能考147、148这样的高分,但多数时候却只能考到130左右。

没人会认为是这个孩子能力有问题,也没人会认为这个孩子没有考高分甚至是满分的实力,但这个孩子就是做不到。

原因就是上面那位老师说的类似情况的更进一步的影响——孩子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杯水”的状态,别看他“都会”,但实际上什么也没装进去。

但凡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不会觉得“我都会了”,不说一定要完全的“空杯心态”,哪怕是把自己这杯“水”倒出来点给老师讲的内容留点位置,也不会是这样的一种起伏状态。

我这个例子讲的是一个学英语的,实际上在数学学习上这种情况的表现更加突出,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题/难题都对,简单的总丢分”。

这样的例子过去有,现在也有,而且未来肯定也还会有。

其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孩子自己觉得自己都会了,轻视了课堂学习本身,只关注“难题”,因为做这种题目会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而对基础、细节的掌握却过于潦草。

所以真正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超前学了。

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即便是不超前学也一样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学生即便是不做这样的事情,他们的性格、习惯也会使得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他们感兴趣、能够有机会表现的地方——他们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听课习惯,对他们来说要么没兴趣学,要么有兴趣但其兴趣点是在找哪些地方是能够让自己有更多参与、表现的机会。

所以即便是这些孩子没有超前学,一样也上不好课的。

你怎么可能指望一个有这样性格、习惯的孩子因为自己“不会”就能够专心专注呢?

如果他能够做到,那么他肯定也能够驾驭得了超前学——因为越是“会”往往就会越了解,就越是知道“学无止境”这个道理,反而会更专注、更留意老师讲的每一个细节、注意事项等等。

事实上我一向不反对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超前学。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理念尽管确实比较“老”了,但在当下的孩子学习中依旧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在学习上,有很多人甚至也包括一些老师都会说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作业认真完成等就能够学得很好

这样的理论分析是没错的,但现实中多数人无论愿不愿意接受都必须面对自己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训练才能够获得更好成绩的这一个现实,即仅仅只是做到认真听课、写作业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包括中高考在内的考试都不是“天赋测试”,这些考试所考察的内容基本上建立在学生们日常所学的基础之上,所谓的“难”,某种程度上讲主要是难在了学生在日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等能力上。

而我们都可以非常肯定的是,这些能力都是可以训练的。

通过学校学习学生是可以得到训练的,学生通过自学也是可以得到训练,甚至是通过上辅导班、补习等也可以获得。

多数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应该是同步的,但操作不当、要求不当的话也很可能出现只是掌握了前者而后者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的情况。

短时间内的影响不是很大,甚至在很长时间保持优秀也是很可能的,但如果能力得不到提高,越往后其“超前”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弱。

这种情况在小升初的阶段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留意观察的话总会找到一些小学成绩很优秀初中一开始也很不错但越往后越呈现下滑趋势的例子。

尽管导致这一问题出现肯定不都是超前学的锅,肯定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但正如上面说的一样,仅仅只是知识的超前学而忽视了各种能力、习惯的提升,那么孩子抢跑的优势真的会有概率渐渐失去,而成绩变差所带来的心理影响通常对大多数孩子、家长来说解决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部分认同这位老师的“绝望”,也希望借这位老师的“绝望”提醒一下各位家长,不是不能让孩子超前学,孩子有能力的情况下是可以的,但我们一定要注重的是孩子的习惯、能力的提升,而且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做必要的引导。

去做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等事情,并不是只能通过超前学来解决,尤其是针对这样性格的孩子来说,横向拓宽视野会比纵向追求进度更有意义。

事实上如果上面说的那个孩子不是这样的性格,而是另外一种稳重、踏实甚至是我们常说的内向型孩子的话,这样的孩子还会有上面的问题存在吗?

而这样的孩子,我真的也认识不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