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世间》如何成为开年当红之作?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2-22

第3453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开年大剧《人世间》既承袭了严肃文学的艺术性与时代性,也有着戏剧性的改编,触动观众的笑点与泪点。这部作品不仅收获了豆瓣8.1的高口碑,还蝉联了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第一名。从呈现上,《人世间》以元叙事、肌理感、明暗度三大亮点打破圈层;从改编上,《人世间》的成功离不开选、编、导、演多个维度的通力合作。这为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提供了又一范例,也给市场带来新的期待。

作者 | 周思艺(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 半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图片

人世间烟火鼎盛,世间人沧尘沸腾,这或许是近期热播的《人世间》给人的茅盾感受。当所有生命的轨迹交汇与奏鸣时,它是充满希望与哲思的曲子,但当个体的生死爱恨野蛮生长,它又饱含着苦难和疯狂的味道。

图片

开播以来,《人世间》蝉联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第一名;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创CCTV-1近三年电视剧新高;爱奇艺站内热度突破9000,并在猫眼、灯塔等平台数据榜也表现上佳,多次拿下电视剧播放量、市占率日冠。热播的同时,剧集在豆瓣也收获了8.1的高分,在开年剧集中可谓当红之作。

 
图片

《人世间》的破圈,映证了严肃文学在影视改编中充沛的生命力,其成功也离不开选、编、导、演多个维度的通力合作。那么,《人世间》为何能撬动各年龄层观众的观剧热情?严肃文学的荧幕变身,有何取经之道?在当下的观剧环境,严肃文学影视化有何前景和难点呢?


图片

元叙事、肌理感、明暗度,

《人世间》的三重奏


《人世间》能够唤起众人哀乐,触动人间真情,总体而言是因其剧集呈现出了三大亮点:元叙事、肌理感与明暗度。

元叙事构成了《人世间》的骨。在原著小说中,梁晓声将特定家庭的故事转变为中国三代百姓生活的元叙事,在宏阔且富有史诗性的历史脉络中,描绘了知青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等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这些极具总体性、历史性、共同性的事件织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之网,展现了个体的来处与去往。


图片
△《人世间》下乡知青

四人帮的倒台、大众浴池的变迁、下岗工人的流散、南方舞台的巨变……对于父母或爷爷奶奶辈,这些变化正构成了他们作为共和国同龄人的记忆,产生共鸣毋庸置疑;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些事件则完善了其对六七十年代历史的模糊概念,弥补了工人阶级视角的缺失,阅览了前辈的童年与青年。种种感受,别开生面。

剧中刻画的周志刚这一形象,便是对我们的父辈、对新中国工人精神、对时代波澜的追溯。周志刚作为“大三线工人”,他的人生不断奔波于遥远的建筑工地,他的爱情浸没于闲茶淡饭,他有大家长的缺点,也有通达知理的一面;他有坚韧的信念,也有柔软的内心;他有伟岸的身躯,也有孤独的惶然。他的身上见证了时代划过的沧桑,也凝聚了一代人的气质。剧集通过这样高度典型事件与人物的元叙事,打通了观众对历史与时代的回望之路。

 
图片
△《人世间》父母亦有峥嵘时
 

肌理感是《人世间》的血肉。编剧王海鸰在采访时不断强调一个词——“细节”,这显示了她在影视改编上的成熟经验。细节是时代的千姿百态,正如剧中秉义所说“没有误会,只是差距,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即便在同样的时代,人也折叠于多个空间,国庆赶超们辗转于犄角旮旯的家,秉昆们穿着潮流的皮衣夹克经营饭店,吕川唐向阳们在政府大楼中辩论争鸣。

图片
△《人世间》命运迥异的六君子
 

细节也是人物的个性外化,东北人喝白酒如吞云汉,知识分子冯化成却被半瓶红酒闹得醉醺;秉昆与郑娟同床而眠,郑娟的枕套干干净净,秉昆的却稍有污渍;冯玥虽然居住在郝家,却无法改掉周家的生活习惯,与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代化、生活化的细节填满了人物身上的孔隙,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和对撞感。

图片
△背景彰显人物个性

明暗度是《人世间》的光与影。如果说梁晓声的小说更多是苦难与残酷的底色的话,那编剧的改编和导演的调度便是在为其中注入一些明亮的元素。这种明亮并非指代着温暖、美好和童话性,而是某种饱满的情绪钻入观众的心田,是酸甜苦辣在味蕾爆发的滋味,是多个维度镜像看到的整一人间。

图片

吴倩国庆贫贱夫妻的生活是暗色的,但离开秉昆家时仍然为水缸打满了水的细节却是明丽的。郑娟遭到他人的侧目讥讽是暗色的,春燕的仗义执言却是明丽的。有烟火的街道便不是全然灰暗的,有希望的人生便不是纯然凋零的,有矛盾的人性便不是令人厌弃的。而这些明暗的辉映,正是让观众敢于参与剧中世界,敢于直面“人间世”的重要原因。

元叙事建构了一座通往历史、时代、父辈的回望之桥;肌理感编织了一张细腻、丰富、冲突的人间之网;明暗度调和了一曲哀而不怨、乐而不浮的人生协曲。而这也使得《人世间》能够展现出撬动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观众观剧热情的独特魅力。


图片

从文学到影视,
三分忠实,七分写意

《人世间》长篇小说由作家梁晓声创作,2019年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被誉为“半个世纪平民史诗”。而这部严肃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也经历了漫长的交棒过程。


图片

2018年,北京一未文化创始人吴凤未、魏童在梁晓声家中完成了全球全版权独家签约,并于2018年12月正式将影视版权交予腾讯影业独家开发。2019年3月,腾讯影业正式与导演李路的弘道影业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2019年8月,《人世间》以最高票摘得“茅盾文学奖”的桂冠,这也使得这一IP积累了更高的含金量和期待度。

2020年度发布会上,剧集《人世间》的主创团队揭幕,除了执导了《人民的名义》的导演李路、还有创作出《牵手》《不嫁则已》《中国式离婚》的著名编剧王海鸰。2021年3月,《人世间》正式官宣了主演阵容,辛柏青、雷佳音、宋佳、殷桃……优质的班底让《人世间》的命运有了更多保障。

 

图片

从严肃文学到影视作品,需要各环节的共同努力。编剧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将整个文学故事空间转换为影视戏剧空间,在保留原著灵魂的基础上面向观众。导演则需要清晰地把握时代性与影像性,艺术化地处理整体与细节。演员亦要将身心浸入那个年代,为观众完整而充沛诠释人物。而这些,《人世间》都发挥得恰如其分。

图片

作为编剧的王海鸰,也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改编心得。她说改编《人世间》是“从业以来最艰难的创作”,难度可见一斑。从呈现上看,或许仍有不少遗憾,但亦可说是大醇小疵,瑕不掩瑜。而《人世间》能够在荧幕中展现如此风貌,离不开王海鸰的匠心和剧组的信任。

首先,王海鸰在编剧时保持着绝对的自主权,这塑造了剧集整体的改编基调。作为原著作者的梁晓声从未干涉编剧的创作,这使得王海鸰能够遵循着自己的直觉与经验将改编进行到底。

脱离作者的改编固然是有风险的,比如不少观众便对于周蓉的改编表示遗憾。这是因为周蓉在小说中是一个独立、自由、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角色,从贵州之乡到法国城市,她的生命历程是开放式的,是对外的,是不为物役的。而在电视剧中,由于编剧个体经验的差异,周蓉性格中负面的自私、自负等元素被强化了,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被补足了,这让她从一抹亮色变成一个令人有些厌烦的人物。

但一个人物的改编瑕疵尚不足以影响整部剧集的表达。整体而言,编剧已颇为艺术化地展现了原著的精髓,一是大时代小人物的精神印记;二是东北地域的生活变迁。正如王海鸰所说,如果一个编剧总是拆了东墙补西墙,那她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糟糕的。有了核心的立意和自我的认同,才能有驾驭长篇作品的能力,不让作品失焦。

图片

第二,三分忠实,七分写意,既保留了原著的命运走向,也增添了可知可感的细节。

一方面,编剧虽然对时间线有所调整,但人物的命运走向却始终朝着统一的路径,保留了原著厚重的意涵。如秉昆入狱、楠楠玥玥相恋、周家父母去世、秉义劳累生病……这些关键事件仍会发生。另一方面,编剧为了增加可看性,赋予了故事更多戏剧冲突、让人物的结局稍显明亮。

比如,在剧集中郝周两家父母因拜年而产生的隔阂,其实是一个原创戏剧情节。小说里郝省长在改革开放前就已去世,不可能再与周父有“茶叶”往来。通过把郝省长去世的时间线拉长,丰富了对于秉义处境和阶层冲突的刻画。又如,原著中光明这个角色只是一笔带过。而在剧集中将他的形象刻画得更为饱满,还找了知名小演员饰演,激发了观众的怜悯之心。同时他还是秉昆与郑娟相恋的重要助力,极大地完成了观众对于双向救赎爱情的想象。


图片
图片
△《人世间》初见郑娟
 

第三,剧集对于家庭线的强化和聚焦,让观众的视角更加集中,也容易发挥编剧的优势。

由于疫情原因,周蓉故事的拍摄计划搁浅,剧集的重心便收束到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上来,家庭、伦理、代际,这也回归了编剧最为擅长的领域。而周家三代人之间的情感交融,也愈加细腻绵长。周家父母“生则同衾,死则同椁”的爱情诗话,在原著中并未如此表达。但在编剧的妙手下,却更加悲情震撼,赚了弹幕许多眼泪。


图片
△《人世间》周秉昆父母去世

作为严肃文学原著,小说《人世间》的纵深感更强、史诗气息更重、视角格局更宽,而作为电视剧,《人世间》则有了更强的戏剧性、更收束的视野、更丰富的细节。对于某些原著读者,这或许是一种遗憾,但对于广大观众,这或可说是一种知心。


图片

从殿堂到厅堂,

严肃文学影视化的热点与难点


在开播前,就不断有媒体谈论“严肃文学改编热潮”“严肃文学影视化回暖”的话题,而《人世间》的成功热播,也为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提供了又一范例,提振了市场对严肃文学改编的信心。

实际上,严肃文学的影视化一向既是热点也是难点。

以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茅盾文学奖”为例,从1977至今,共举办了十届,有48册作品荣誉加身,其中半数作品有过影视化的经历。尚未播出的几部作品《繁花》《黄雀记》《主角》,也均由王家卫、高群书、张艺谋等知名导演操刀,虽未现世,但已声名在外。


图片


那么,严肃文学改编为何会形成一股热潮?

一方面,严肃文学托底,为剧集的口碑效应和流量转化提供了较高空间。

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电视剧中,除2010年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口碑稍有逊色之外,其他剧集豆瓣评分均超8分,这无疑证明了严肃文学影视化不可小觑的前景。一部严肃文学改编作品,很容易自带光晕,被贴上品质的标签,受到媒体的关注,带动后续的宣传和收视。

图片

另一方面,审美理念回归,严肃文学契合当下市场的需求与选择。

近年来,随着主管部门的引导,市场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提升,各平台也持续布局,呼唤观众审美回归。现实题材作品《鸡毛飞上天》《装台》《我是余欢水》《山海情》《觉醒年代》等,都在荧幕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高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年轻人的拥护。严肃文学无论在人文深度、历史厚度还是时代广度上都有着通俗文学无法媲美的价值,能够生发为种子,沉淀为养分,烂漫为光芒,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图片
△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家陈彦同名小说改编
 

严肃文学影视化又难在何处呢?

首先是过审与改编的高难度。一是并非所有严肃文学作品都适合改编,二是并非所有情节都适合在荧幕呈现。严肃文学往往会涉及到历史性、敏感性的话题与事件,而这亦是其纵深感与雕刻力的来源。改编要取神赋形,既保留原著精髓又迎合观众审美,需要高超的编剧功力。如《白鹿原》《丰乳肥臀》中细致的“性”描写,《人世间》中的“文革”段落,都需要巧妙的处理。

 
图片
△《白鹿原》电视剧

其次是投资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较高。《白鹿原》从版权签约到落地,过程长达15年,投资超2亿;《平凡的世界》几经波折,历经七年方才播出;《繁花》从2015年传出消息至今尚未完工……经典性和史诗性决定了严肃文学影视化对于置景、拍摄、编导都有着很高需求,而知名导演和编剧的加入也承载着成就经典的期望,因此,严肃文学影视化往往是一个需要耐心和信心的过程。

图片

即便如《人世间》,从2018年启动到2022年播出,也经过了四年的琢磨,各方的拉锯。但在严肃文学的获奖池中,《人世间》已是搭上快车道的一员。

图片

结语

严肃文学的改编回暖,不仅为严肃文学提供了IP转化的路径,也填补了影视市场缺失的文学性与史诗性气质,调和了影视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势态。因而我们才能在荧幕上看到平民史诗《人世间》,看到闵宁生长《山海情》,看到雄奇画卷《白鹿原》,看到沪上哀乐《长恨歌》……随着雄厚资本与专业团队的介入,相信严肃文学的影视化之路将会更加顺畅,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