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树一帜——美国海军的1850吨级驱逐领舰(下)

 不沉俾斯麦 2022-02-22

本文翻译整理自The US “1850-tonners” 1933 文章,原作者Norman Friedman,部分内容摘录自同作者的The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一书,这里是上一篇的传送门:

独树一帜——美国海军的1850吨级驱逐领舰(上)

图片

现在设计师们开始就火炮的种类与军械局进行讨论。在1932年2月初,军械局派来了一位代表,查德威克先生,在修造局的备忘录中有如下记载:

“尽管尚未得到官方定论,但仍有观点认为,从投射量上来看,双联装舰炮的效率要低于同等炮管数量的单装炮。查德威克也认为如果要为127mm高平两用炮设计大小合适的炮室,就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其重量,驱逐舰可能无法承担如此多的负重。

最终我们向查德威克提出一种可能的方案,即在舰艏中轴线上布置三个炮位,一号炮位稍低于艏楼甲板,二号炮位和三号炮位高度相同,最多比一号炮位高出4-5英尺。查德威克对此也比较满意。”

2月25日,修造局向总委员会提交了第5号驱逐领舰设计案,该设计案装备有五门炮,其中三门布置在前方。而另一种第3号设计案则在艏楼甲板上布置了一门炮并在艏楼甲板中断处的两舷各布置一门炮,不过这个设计案显然没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那就是有没有装备六门炮的可能性,这也会影响到后续人员和稳定性方面的设计需求。

图片

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新驱逐舰究竟是一型领舰还是一型大一点的驱逐舰?”总委员会中的蔡司上将认为:“如果一条吨位较高的驱逐舰是作为领舰来设计的,那么她就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各类人员、足够的通讯设施、额外的小艇,此外这还会带来额外的人员、补给品、淡水等需求。

但如果反过来说,这只是一型吨位更高的大型驱逐舰,那么至少在下述各方面的参数是可以改动的:舰桥战位仅需容纳一定数量的军官、配备四艘小艇以及标准水平的通讯设施。然而,他也认为,对于这样一条大型驱逐舰来说,如果能妥善布置炮位并解决供弹问题,那么就应该增加一门炮。”

这一观点也体现在了之后的数轮设计案中。在10号设计案中,舰艉增加了一门炮,即战舰前后各以超越式布置三门炮,但这种布局无疑浪费了舰体中轴线上的空间。或者,像第11号设计案那样,将高处的两门单装炮合并起来安装在一个双联装炮塔中,尽管这样炮击效率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像10号设计案那样采用全单装炮设计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最后面的炮位能否保持干燥,根据在平甲板驱逐舰上得到的经验,美国人对此十分敏感。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双联装炮塔会更复杂并且射速也会降低。

最终总委员会选择了10号设计案。与之前驱逐领舰特化的5号设计案相比,该设计案实际上没有任何防护(6.35mm厚的炮盾连防弹都做不到,尽管设计人员宣称19mm厚的主甲板纵梁足够保护锅炉室的蒸汽管线不被机枪扫射破坏),不过另一方面10号设计案在舰艉多了一门炮。此外有趣的一点是,尽管上述设计案使用了和新建的常规驱逐舰(“法拉格特”级)一样的动力系统,不过其舰体更长,兴波阻力更小,因而更有利于跑出高航速。实际上他们的动力系统出力也要更高一些(50000SHP对42800SHP),这样其航速也更高(37节对36.5节)。

随着设计工作的深入,设计师们发现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强。最终设计人员选择为这型战舰安装4座双联装38倍径127mm炮以及特制的Mk35型指挥仪。不过代价是其无法对空射击,而“1850吨”级驱逐舰也成了美国海军全新打造的驱逐舰队中唯一一型主炮无法对空射击的战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型舰将接受大规模改造。不过对于1932年的美国海军来说,防空能力的缺失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已经有很多主炮可以对空射击的常规驱逐舰了。

此外,该级舰除装备两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外,还可在舰体中部存放8枚备用鱼雷,这一特点也是“1850级”驱逐舰所特有的。

 图片

(“波特”级线图)

最终在1933年的造舰计划中,美国海军依此建造了8艘“波特”级驱逐舰(Porter Class, DD 356-363),她们在1936-37年间陆续完工。从照片上看,该级舰十分帅气,高大的三脚桅让她们看起来更像是小型巡洋舰。此后美国海军又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备用鱼雷被一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替代,并且通过将两座烟囱合二为一、将三脚桅用更轻的单桅取代、移除后部指挥仪的方式减轻了重量,节省了空间,此外其动力系统出力也增加了2000SHP,这样其航速可达37.5节。这样在1935年建造的最后一批3艘驱逐领舰(DD394-396)再加上原计划于1934年建造,中途改用新设计的两艘驱逐领舰(DD381、383)共5艘组成了“索莫斯”级(Somers Class)。

到1939年时,13艘“1850吨”级驱逐领舰中有7艘作为驱逐舰中队的领舰服役,中队通常编有1艘领舰加上7艘1500吨或1600吨级驱逐舰,而另外6艘驱逐领舰则单独组成了第9驱逐舰中队。然而排水量高达2100吨的“弗莱彻”级驱逐舰的出现使得这些驱逐领舰在参数上的优势荡然无存,她们在战争中只被当作常规驱逐舰使用。

图片

(建成时的“沃林顿”号,可以看到其单烟囱,三鱼雷管的布局,注意此时后部指挥仪尚未安装)

从上述设计史中可以发现,“1850吨”级驱逐领舰是在条约限制下设计并建造的,这也就意味着她们并没有什么改造空间。1939年10月,当设计师们以其舰体为原型设计新型驱逐领舰时,这一问题便有所显露。尽管新设计可以像之前的“本森”级驱逐舰一样安装五门高平两用127mm炮以及十根鱼雷发射管,但其舰体必须增宽1英尺来保证战舰的稳定性。

1940年初,美国海军开始紧急研究为现有驱逐舰增强防空火力的方案。此时美国海军的驱逐舰中,只有“1850吨”级领舰由于主炮防空火力的缺失,装备有自动机炮(也就是四联装28mm芝加哥钢琴)。而1940年5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将其主炮更换成高平两用的版本,则每座炮塔增加的重量高达13.4吨!更糟的是,如果换装高平两用炮,那么就要安装一套新的火控系统,并且还要在供弹机中添加设定引信的装置,还需要额外的改造来适配更长的防空炮弹。此外127mm高平两用炮的炮塔产能也很有限。

但无论如何,对于防空火力的需求是十分紧迫的。在8月,总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改装方案,在A、Y炮位上换装双联装高平两用炮,同时在更高的B、X炮位上换装单装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改装立刻开始,从舰队整体来看,已经有大量驱逐舰配备了高平两用炮,并且这些驱逐领舰也装备了28mm高射机炮,因此少那么几门高平两用炮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总委员会推迟了这项改装计划。同时总委员会还在私下考虑为其安装第三座28mm炮,而代价是值得的。对于“波特”级来说,代价是移除后部主炮指挥仪和桅杆;对于“索莫斯”级来说,代价是移除一组鱼雷发射管。不过和之前的提案一样,尽管“波特”级确实移除了指挥塔,但改装计划仍处于搁置状态。

随着欧洲战事的发展,对防空火力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英国人的作战经验表明了自动机炮的重要性,此前安装第三座高射机炮的提案被重新拿到了台面上,不过现在是将28mm炮替换为三座双联装博福斯(双联装博福斯在尺寸和重量上与28mm炮基本相当)。因此在1941年9月19日,海军作战部长下令对“波特”级进行改装,移除部分上层建筑、三脚前桅、备用鱼雷、2.5米测距仪以及削减领航员室。这些东西换来了甲板舱室后方的一对博福斯以及一些轻武器的炮位。不过在博福斯供货到位前,原先安装在舰体后部的28mm炮会暂时安装到右舷的炮位上。至于稳定性更差的“索莫斯”级,则需要更为激进的改造:直接撤掉一组鱼雷发射管。

在战争开始时这些驱逐领舰并没有像计划中那样安装六门高平两用炮、六门博福斯、六门厄利孔以及八根鱼雷发射管。1943年末时,考虑到自动武器在防空作战中的重要性,美国海军也曾考虑过将B炮塔拆除,换装博福斯,其中“波特”级安装一座无防盾的四联装博福斯,而稳定性较差的“索莫斯”级则安装一座双联装博福斯,不过这个计划最终也不了了之。

在1943年时,“温斯洛”号(DD 359)仍然保留着全部4座原装的双联装127mm炮。而“波特”级的其余各舰则接受了改造:将X炮塔拆除换成博福斯,并且为B炮塔和舰桥中间的防空炮位换装了博福斯。1944年时,“塞尔弗里奇”号(DD 357)和“菲利普斯”号(DD 360)接受了类似40年8月时总委员会提出的改造方案(在A、Y炮位上换装双联装高平两用炮,在更高X炮位上换装单装炮,将B炮塔拆除换为一座四联装博福斯),同时还将舰桥改为了与后来护航驱逐舰们相似的英式风格低矮舰桥。45年时“麦克道格尔”号(DD 358)和“温斯洛”号(DD 359)也接受了同样的改造,而“莫菲特”号(DD 362)的改造工程则在战争结束后中止。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大规模改造后的“塞尔弗里奇”号。这是1944年4月10日在马雷岛拍摄的一系列照片,除了后来加装的用于搭载高频测向仪的主桅外,基本上是该舰的最终形态。注意其低矮的英式舰桥。)

“索莫斯”级无法像“波特”级那样安装如此多的武备。对于其中大多数来说,她们以拆除一组鱼雷管和3号主炮为代价,却只换来了两座博福斯,这两座博福斯程对角布置,并在对侧则安装了一门单装厄利孔来平衡重量(见图),并且B炮塔和舰桥中间的防空炮位也换装了博福斯。此外“戴维斯”号(DD 395)和“朱厄特”号(DD 396)换装了新的高平两用炮,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片

(1943年时的”桑普森“号,注意此时该舰仍保留着三座原装炮塔,以及博福斯和厄利孔的布置)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规模改造后的“戴维斯”号,注意舰体后面新安装的桅杆,用于搭载高频测向仪,以及对角布置的博福斯)

图片

(大规模改造后的“朱厄特”号,注意此时该舰并没有后部桅杆)

到1945年夏天时,日军已经没有多少水面目标可供她们攻击了,美军驱逐舰的主要目标是来袭的神风飞机,因此很多老式驱逐舰都拆掉了她们的鱼雷管换装四联装博福斯,在“1850吨”级驱逐领舰中“菲利普斯”和“温斯洛”号拆掉了所有的鱼雷发射管。

13艘“1850吨”级驱逐领舰中有11艘幸存到战后,另外2艘中,“波特”号在瓜岛战沉,“沃林顿”号在1944年9月的大西洋飓风中沉没,可能是由于其稳定性不足。其余11艘中,仅有2艘在战后逃过了被拆解的命运,“麦克道格尔”号和“温斯洛”号被重新归类为辅助船(Miscellaneous Auxiliaries),舷号分别为AG 126和AG 127。两舰归属于作战发展部队(Operational Development Force),“麦克道格尔”号于1949年8月除役出售,“温斯洛”号则在进行了包括雷达和Mk56火控系统在内的多项测试后于1950年退役,1959年拆解。

 图片图片

(归属于作战发展部队的“温斯洛”号,摄于1946年。该舰用于雷达哨舰实验,拆除了鱼雷发射管和X炮塔,并加装了一根三脚桅用来安装SP战斗机引导雷达。然而和用作雷达哨舰的“基林”级不同的是,该舰并没有安装YE归航信标或者是TDY干扰器。注意舰体后部的那个小小的指挥仪,这就是后来大规模装备的MK56型指挥仪。)

“1850吨”级驱逐领舰是美国海军按照条约上限所交出的一份答卷,不过 和她们的日本同行一样,该级舰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稳定性不足,并且需要压舱物。我们很难说这些驱逐领舰相比于同时代的常规驱逐舰究竟能好上多少,尤其是那些常规驱逐舰还装备有高平两用的主炮。就算是大规模改造后的“波特”级,在考虑到采用双联装炮塔损失的射速后,也很难说其相比于四炮的“本森”级究竟能好上多少:尽管“波特”级有着额外的一门炮,三根鱼雷发射管和更多的博福斯,但同时其稳定性也更差,甲板也很可能难以保持干燥。

特化的驱逐领舰或者大型驱逐舰的观念在美国海军内部的人气一直以来都不算高,而大量建造更令人满意的大型常规驱逐舰则更为合理。确实,职能特化的战舰总是很有吸引力,也确实在1939-40年间被反复提起,但到了最后数量还是更吸引人的那一方,并且大量建造标准化的大型常规驱逐舰也并非难事。也正因如此,战后的美国海军驱逐舰部队是由大量的“弗莱彻”、“萨姆纳”和“基林”级驱逐舰主宰。

(兄弟们,我还是想开数量.jpg)

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