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家瑞:物化——我与物

 风雨黄昏后 2022-02-22


在思考“物化”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是怎样理解一个小孩的心理感受的?

首先,需要观察,通过他的表情是哭是笑能判断他大致的心情,微表情心理学学得好的人则能更进一步抓住他的心理体验。

其次,需要分析,根据这位小孩近来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儿,他现在在做什么,喜不喜欢做这件事来进一步判断。

第三,需要感受,如果我们对这位小孩非常熟悉,几乎是瞬间就能够知道他现在这个状态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心情,当然也就明白我们需要做什么。

第四,可以开口询问,这往往是最直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最后,阅历丰富的人也许还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这个小孩,我在做一件怎样的事,我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大抵来讲,理解一个人不外乎这五种方法;理解一个物,也许不需要第四步,第五步也稍显困难。
 
那两千年前的庄子,他是怎样理解事物的呢?

第一个小故事:庄周梦蝶。

庄周做梦,梦见自己成为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感到愉快惬意。这只蝴蝶不会知道自己是被一个叫做庄周的陌生人梦到的,更不会知道原来自己是蝴蝶,是节肢动物门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鳞翅目的一种生物。

但庄周知道这只蝴蝶是快乐的。

庄周是如何理解蝴蝶的?

是做梦梦到的,是将自己完全变成了蝴蝶(准确来说,这个时候甚至根本谈不上有“自己”这么一说)庄周完全从蝴蝶的角度去理解蝴蝶,作为蝴蝶本身,它是快乐的。

当然,作为蝴蝶,它无法知道何谓快乐,但它扇动着翅膀,就是在飞翔,这是它存在的真理,它明白了它想要的并且得到了。

所以在庄周醒来之后,他意识到梦里的那个蝴蝶是快乐的。于是,他理解了蝴蝶。

庄周说,自己化蝶就是“物化”:暂时地取消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一切认知,完全从物的角度去理解物。

第二个小故事是濠梁之辩。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庄子和惠子的爱恨情仇,仅仅思考一下:同样是庄子,同样是感觉一种动物很快乐,一种是蝴蝶,一种是鱼,这两次庄子理解事物的方法有哪些不同呢?

濠梁之辩中,庄子不过是看到鱼逛荡了几圈就大言不惭地判断鱼是快乐的。

这靠谱吗?

不靠谱,太不靠谱了。庄子说鱼是快乐的不代表说他知道这个鱼的心理感受,而只是表明庄子看到了鱼这样一种状态而心生愉悦之情。

前一次因为物化,他理解了蝴蝶的快乐。

这一次,鱼未必快乐,但庄子从鱼的状态上感受到了一种快乐。

前一次是陈述“蝴蝶是快乐的”这样一个事实。而这一次是陈述“我认为鱼是快乐的”这样一个事实。

因此,庄子看似同样是理解一件事物,其实第一种是理解事物本身,第二种则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感觉。

第一种理解是不带有任何自己的成心的,第二种理解却是建立在自己此前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

那我们先前所说的换位思考属于哪一种呢?

从理解的实质来讲,我们无疑是为了理解事物本身,这应该和物化属于同一类。而物化是说从物(包括人)的角度去理解物,完全不存在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先前的理解。同理心则是指把自己代换到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

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当我们以物化的方式去理解事物时,我们理解到的是这个事物本身。但当我们换位思考去理解时,我们只能够理解到我们能理解的事物。

我们回忆一下开头我们说的如果我是这个小孩,我在做一件怎样的事,我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是,我们常常会发现,当我们换位思考的时候,当我们换位思考去理解一个在哭的小孩的时候,我们仍然是以大人的身份、大人的阅历、大人对世界的理解去理解这个孩子。我们会怀疑他是不是糖丢了,是不是摔了一跤……他也许却是摔了一跤,但不是因为疼,而是因为妈妈把他抱在了怀里,他怕妈妈把他放下,所以希望用眼泪挽留母亲的拥抱。

但这个真的是孩子心里想的吗?

真相就是,虽然转换了立场与角度,但我们仍然我们无法以这个小孩的认知和观念去理解他。因此换位思考的结果是:我们理解了我们所能够理解的这个小孩的感受,但这未必是这个小孩真正的感受。

但是物化呢?如果我们是那一个小孩,我们怎能不清楚他的感受?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真的能做到物化吗?我们可能天天做梦还能够梦到自己想梦到的东西吗?

不能。但当我们在尝试换位思考的时候,尝试尽可能消除自己的成心和偏见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向“物化”靠拢。

成心只能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却绝不能任其左右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而物化,则应当是我们理解万事万物的最高追求。

杨枫:
从之所以会做梦的角度来讲,庄周梦蝶极有可能只是某个时刻庄周见到了一只蝶而深受触动之后的余音。研究心理学的人告诉我们,梦是潜意识的反映。这就是说,梦,并不是无意识。

而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至少在某些特殊的时候,彻底的忘我是可能的,那一刻,只有物我交融、物我不分的深刻战栗。

我想,濠梁观鱼的那一刻,也是如此。

但一旦开始言说,开始试图描述这种玄妙的状态,就已经从其中退出了。必须作为人的意识重新回归,必须要使用语言,才能够有所表达。

可以明确的是,时时刻刻营营碌碌地追求目标的人是很难有此体会的。如果你是为了完成一份作业,你体会不到写作的快乐;但当你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动机仍然是出于某种成心,但过程一旦展开,你就有可能沉浸于思考与写作中。这样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忘我的时刻了。也许,那时候,你就是一支笔、一张纸而已。

作者 | 陈家瑞
年级 | 八年级
导师 | 杨 枫

全人之美

中学生思辨读写课程



杨枫,全人之美课程中学语文首席教师。

2012年大学毕业,任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外研社《高考必刷题》语文分册优秀命题人,学生多次在省市征文、朗诵比赛获奖。

2016年起追随南明教育,辗转运城、黄山等地,先后任我心即世界教室、永无岛教室、沧海昆仑教室语文教师、班主任。升级全人之美文言初阶、《世说新语》、《三国志》等课程,同时开发创建全人之美初中语文课程。所开发的文言课程《史记》被评为2019年度全人之美十佳课程。

2020年起,暂别教室,加入全人之美阅读坊,潜心于全人之美整书阅读、文言课程、写作课程的研发与实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