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曾走进过孩子的内心吗?谁又曾走进过你的内心?这是一个孩子的亲身经历。 2.认识这孩子时,他已经很优秀了,阅读量和思维水平并不比我这个成年人差,除了生活阅历,在许多方面都在我之上。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按照他现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保送清华北大没有问题。但这孩子太冷静,太理性,似乎有点不近人情。最典型场景是看到她妈哭泣,他没有一点反应,好像与他没有关系。 3.这事他父亲一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直在想尽办法化解。终于在六年后的某一天,孩子对他父亲说他有感知了。以前他是感觉不到情感的,现在是能够感觉到了。他突然发现过去对情感无感是多么恐怖。问及那时候他对父母的感觉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衣食住行价值交换的工具。问及为何如此?他说不知道爱与情感有什么用,还影响他学习,于是他关闭了感知并选择了逻辑。 4.为何孩子会变成这样?这里有历史原因,我们不去谈及,但这是孤例吗?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亲情? 5.一个好父亲最大的欣慰是教出一个好儿子,但好儿子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学习成绩好,还是听话乖巧?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懂事,或许是很深的绝望,是孩子觉得父母无论如何都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而产生的绝望,也或许是有很深的恐惧——父母所说的别出事,别惹事,惹了我们摆不平。若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回家也同样受挫,他就会觉得无处可去,会陷入绝望。 6.这个成绩好的孩子尚且如此,那成绩不好的孩子呢?在学校被老师同学欺负,回家被父母批评。那么学会表演,学会把情感屏蔽就成了防止被“伤害”防止被“抛弃”的工具,至少人的下意识本能是要活下去。若孩子对你说情感有什么用,会刺痛多少家长的内心?可是,你知道孩子什么也不会对你说。 7.一个人最初与父母或养育者建立的情感关系,决定了他日后与他人建立的情感关系。那些从小被父母用无条件的爱温暖过的孩子是幸福的,反之,孩子或许会这样想他只是寄养在你的家里,但他不会告诉你。 8.你懂孩子的心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