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百七十五、脾气不好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23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脾气不好

【辩证诊断】

1眩晕辩证:

1虚证(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症见视物 无旋转,劳累后加重,面色少华等)

A肾精亏损: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

B气血虚弱:神疲之力,心悸失眠,面色㿠白,舌淡脉细。

2实证(风阳上扰、痰浊上蒙,呈阵发性 ,视物旋转,头胀痛或昏重如裹 ,多烦易怒。)

A肝阳上亢: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B痰湿中阻: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2肝经火动血伤因恚怒过度——寒热口苦而舌肿痛

【辩证治则】

1抑肝散(当归3,钩藤3,川芎3,术4,茯苓4,柴胡2,甘草1.5)主要用于治疗婴幼儿惊风,成人也适用。适用于:性情急躁、情绪紧张、易兴奋易怒之人,以及肌肉痉孪、振颤等症状,所以患脑出血、脑膜炎等疾病后,长期手脚颤抖、孪急、情绪烦躁紧张者可以使用。

2肝经瘀堵的时候,病人也会有眼睛干涩、容易发火的症状。按压病人左侧腹沟,如果有压痛,肝经瘀血。茜草入肝。

3遗精有梦,或兼心烦善怒者,心肝之火邪也。宜龙胆清肝汤:柴胡一钱木通一钱车前子二钱炒栀二钱当归二钱牡蛎二钱远志一钱 黄芩二钱泽泻二钱生地二钱胆草二钱丹皮—钱甘草一钱灯芯一团

4血虚症状:头晕目花、急躁易怒、心烦少眠、手足心热、朝凉暮热,皮肤甲错甚至拘挛、筋急、关节抽掣屈伸不利,两脉细涩无力。用四物汤加减。补血剂中加党参、黄芪、茯苓,以益气生血。血虚有寒加肉桂、炮姜,熟地代替生地;血虚有热加黄芩、丹皮。

5白虎加人参汤是中医对上消糖尿病的方子,也是中医对心热最好的方子,燥渴烦燥,他的外病可能是精神病,没事就发脾气。

6左脐旁天枢附近二、三寸间,以三指按摸之,有结块状,重按之则痛甚,且觉向上引痛者,为桃核承气汤证腹证。此结块及淤血逆于胸腹,其则迫于胁下,胸胁疼痛彻背,发为此证。脐上或脐下可能也有结、按痛,但以左脐旁为正候,涉及脐上及脐下者,以其结甚故也。

本证不论男女,皆称之为肝积,沿左肝经攻冲上行,多成此证。以其气血上冲而急迫,故其人性急,忍耐力差,或多急躁,其人如狂,遇事易愤怒,或以掷物泄其怒等等,常觉心腹间有急迫感。此证或得热酒而愈,或得牡蛎末、辛夷末而愈,但经时又发,似留饮,而留饮则止于心下,应与本证留于脐左旁者分辨之。本证动气多在左边

以下则非桃核承气汤证:

1若虽按之有结块状,但不痛者,则非热结。

2按之痛甚,但其结状物触指而软者,也是血结。

3又按之痛引少腹腰背者,亦非桃核承气汤证。

7黄连解毒汤

1)用于吐血、咯血、衄血、下血、尿血、麻疹、痘疮、皮肤病、皮肤瘙痒症、荨麻疹、诸热病之余热;

2)亦可广泛用于狂躁症(夹有喜笑症)血脉症、眩晕、心悸亢进症、神经官能症、精神病、脑溢血、高血压症、酒渣鼻、黑皮症等。

3)用于头脑清醒不能入睡。兴奋不衰,无故发怒,心情焦躁,像似头昏眼花者为目标。高血压或更年期障碍时之不眠症亦为其目标。

4)此症系实火之证,非虚火之证。故上焦满闷心下拘挛,在任脉水分不动悸,其脉沉细或软弱,但沉取确有力。必须以脉诊、腹诊及舌候热候。

8、(1耳鸣耳聋,或兼口苦寒热者,少阳经风热也。宜仲景柴胡汤

2耳鸣耳聋,或兼翩痛善怒者,肝经之火郁也。宜加味泻肝汤

3耳鸣耳聋,并无障碍壅闭者,肾虚阴气逆也。宜加味磁朱丸

9经前腹痛一般属于实症,多有经前烦躁多怒,口苦咽干,舌红脉弦,青主宣郁通经汤以清解郁火。

10、(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系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症见易激动、失眠、性情急躁、易怒、多汗、心悸、脉数等。肝主情志,肝气郁结则急躁易怒。治疗时,用消遥散疏肝解郁,再合消瘰丸,软坚散结。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用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抑阳。

11高血压:

1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120 140),肝阳偏亢,多实症,小柴胡汤加入茯苓以降之。

2舒张压升高高血压(>90),是肝阴不足所引起的肝阳上亢,多虚证,乌梅丸补肝阴,肝阴足则阳亢平。

3头晕目眩、耳鸣眼花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脉弦而有力者,可用侯氏黑散平肝息风。

4症见头痛目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耳鸣,脉弦滑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实脾泄肝,其症自愈。

辩证比较

1、(1丹栀消遥散少阳虚证有肝病者。即以小柴胡汤之虚证,轻度胸胁苦满,容易疲乏,并伴有各种神经症状。

主诉四肢倦息、头重、脑晕、失眠、易怒、逍遥性热感(常有不固定之灼热感)、月经不调、午后上逆感与颜面潮红;又背部恶寒或蒸热感,汗出等均可列为本方之参考证。

2小柴胡汤少阳病实证,胸胁苦满。

3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病,腹部动悸。

4补中益气汤虚劳,虚甚,无神经症状。

5当归芍药散血证,疲劳,无胸胁紧张。

6抑肝散加陈皮半夏:血证、多怒,不眠,神经症,由胸胁至心下动悸

【经典回顾】 

1、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抟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2、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3、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

4、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5、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6、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7、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8、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9、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10、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11、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补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12、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13、肝气盛,则梦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