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察冀为何“自废武功”?萧克回忆:10万人复员,兵工厂停产

 兵说 2022-02-23

作者:莫孤烟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是八路军在华北最早建立的根据地,也是经营时间最长、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解放区。到抗战胜利时,晋察冀边区连同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在内,共有约32万人。不过,这样一支家底厚实的部队却在解放战争开局阶段,表现输于其它方向,以至于华北战场成了我军最为被动的一个战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抗战胜利后复员人员太多,使得部队伤筋动骨,用耿飚和李运昌的话说,就是“拳头不够硬”。
抗战胜利之后,百废待兴,民众热切期待战乱终结、彻底走上和平建国的道路。在这种大背景下,即便是毫无和谈诚意的南京当局也不得不摆出一副和平的姿态来。重庆谈判之后,美国也介入到调停之中,经过多方讨价还价,南京与延安于1946年2月25日签署了军队整编方案,约定按照方案组织军队复员,最终的目的,是把蒋军缩编为50个师,我军裁剪到10个师。
十天之后,延安发出指示,要求各解放区实行精兵简政,具体实施分两期,第一期于三个月内精简三分之一,第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指示中强调,除东北及热河外,各地复员整军“不论时局变化如何,均应力争完成。”
【晋察冀军区部队在进行阅兵】
发出这样的指示,难道是延安方面对战争的爆发缺乏警惕吗?显然不是,否则就不会强调东北及热河不执行复员政策了。在和平建国的大势下,执行精兵简政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延安发出的公开指示,未必是说给各解放区的部队听的,更像是说给广大民众和各中间派人士听的,甚至是说给美国和苏联听的。各解放区如何具体执行这一指示,那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了。
事实上,大部分的根据地并没有安全按照复员三分之一的要求执行。中原军区只撤销了一个旅(2纵14旅)的番号,总兵力由7个旅变成6个旅;西北晋绥军区把两个教导旅合二为一,358旅并入警备3旅,总共裁了10个团,复员了2700人,算是复员规模较大的。苏中解放区非但没有裁军,反而还在积极招兵,因为粟裕根本就不相信和平真的会到来,早早就做好了作战的准备。
【根据地的民兵】
在对待复员这一问题上,晋察冀算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延安的指示,这也是聂荣臻一贯的风格——原则性极强,执行命令绝不打折扣。到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整编结束后,所属野战军编为4个纵队,9个旅,27个团,共计5.1万人;地方军编为6个军区,21个军分区和13个独立旅,27个团,共15万人。晋察冀军区共复员10万左右。
晋察冀军区的这次整编规模是空前的,在军队内部引起了很大的思想波动,很多干部对此持有异议。时任冀热辽军区司令的李运昌给聂荣臻写了信,直言蒋氏没有和平诚意,部队减员太多是不行的。
【李运昌】
李运昌的担心很快得到了印证。减员人数过多,使得晋察冀部队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但他们面对的对手却是十分强大的。晋察冀边区周围的蒋军部队包括第11战区孙连仲部,第12战区傅作义部、阎锡山部,总共有13个军、38个师,加上非正规军有38万人。本来装备上差距就大,人数上又减了10万人,打起来自然就感到吃力,而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又放大了实力上的差距,最终导致战场上用兵捉襟见肘,局面愈发被动。
张家口失守后,晋察冀部队士气低落,官兵们怨声载道。在1946年冬天的一次会议上,素来以直言敢说著称的2纵司令员郭天民当场发火,怒斥军区决策有三大失误,矛头直指聂荣臻:一是盲目乐观,对战争准备不足;二是盲目裁军,自废武功;三是盲目轻敌,对傅作义的威胁视而不见。郭天民因言辞过激而被撤销了职务,但他所说的却有很多是实情,只是方式有所不当。
【郭天民】
聂荣臻多年后在回忆录中,解析了自己当初的矛盾心情:他一方面担心战争再起,一方面看到总部裁军的决心很大,于是对和平前景产生过分的乐观,总觉得美国人不赞成开战,他们不支持南京当局,那么蒋氏就发动不了战争,于是就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总部的指示。
晋察冀部队中的和平幻想是比较普遍的,据时任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回忆,停战协议生效后,和平思想重,不仅军区复员了近三分之一官兵,大约减了10万人,导致兵员很不充实,有的兵工厂甚至干脆停产了。这些都是导致战斗力削弱的直接原因。
晋察冀军区之所以执行复员指示如此彻底,除了对和平存在幻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上不堪重负。
【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抗战期间,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杨立三曾算过一笔账,要想供应一个八路军战士的口粮及武器弹药,即便按照最低标准算,也要依靠根据地至少50个农民来养。每增加一名抗日战士,就意味着减少一个农村壮劳力,而抗战胜利后晋察冀部队由初创时期的30多个团猛增到100多个团,财政开支大大增加。即便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农民的负担依然十分沉重。抗战胜利后,农民迫切希望减轻负担,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增加生产总量,那就只有减少脱产人员数量了。军队是最大的脱产群体,要落实精兵简政的指示,那就首先要从裁减军队数量入手了。
【朱德在西柏坡同聂荣臻、陈毅、粟裕等人合影】
如此大规模的复员工作,执行起来是相当艰巨的,必须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部队的精力都放到复员安排上,不仅放松了对战争的警惕,而且耽误了练兵,使得部队的训练水平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在和平年代自然看不出来,但一到战场之上便暴露无遗。部队的备战思想原本已经松了下去,突然紧起来难免不适应。训练水平不高,战备水平就不高。再加上各级指挥员也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从上到下都是游击队出身,还都不太会打运动战、攻坚战,所以就造成了晋察冀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