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展览馆 中苏友好的见证者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作为五十年代的首都地标,北京展览馆极具特色,中央高耸的主塔,两侧舒展的回廊,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塔顶上的红星,回廊上的党徽,还有精美的雕像,成为时代感极强的装饰。

建设历程

1952年,李富春同志访问苏联,在谈判中,苏方提出在中国展示苏联的建设成就。为此,中央决定在北京、上海建设苏联展览馆,以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工程由苏联派建筑专家帮助设计和施工。

于是,我国成立了由彭真任组长的三人领导小组。1953年春,经中苏双方一致同意,将馆址确定在西郊西直门外。中央财政部投资2400万元建设该建筑。1953年10月15日正式开工,当年有一万多名建筑工人和六千多名解放军战士日夜奋战,经过一年的努力,于1954年9月竣工。

当时,展览馆占地面积约13.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占地面积8.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4万平方米。主体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并附设影剧场、餐厅、电影馆,还铺设了专用铁路支线。中央大厅正面大门上部镶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苏联展览馆"五个镏金大字。

1954年10月2日在新落成的苏联展览馆,举办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1958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意见,苏联展览馆更名为北京展览馆。 

建筑特点

苏联建筑气势恢弘,如同俄罗斯民族。

18世纪初,彼得大帝向西方打开大门,将哥特式教堂的高塔,与传统民间的木构尖塔结合,演变为俄罗斯式尖塔。所以,北京展览馆整体造型就像一座东正教的教堂。

俄罗斯式的尖塔,洋溢着英雄主义。十月革命后的莫斯科,拆下克里姆林宫尖塔上的十字架,换成光芒四射的红星,苏联成为全世界无产者心中的希望。   

细节一:在展览馆的正门前立有四个罗马柱,柱子上雕有两男、两女四个苏联人的形象,分别代表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学生。

农民形象

学生形象

知识分子形象

工人形象(左侧)

细节二:主楼的东西两侧各有18根立柱,每个立柱中间都有一个大圆环,当年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原来,在当年这些大圆环是悬挂苏联18个加盟共和国国徽用的。

五十年代,苏联的英雄主义感染了中国,人们相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以忘我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广为流传。作为榜样的保尔·柯察金,感动了无数中国青年,那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然而,中苏之间的蜜月,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国家关系的利益之争,政党关系的真伪之辩,两者混淆纠缠,斗得难解难分。

当激情的潮水退去,冲天气势被制度缺陷抵消,人民又重新作出选择,“老大哥”在冷战对抗中解体。而昔日的“小弟弟”,以中国式智慧度过险滩,又重新扬帆前行。如今的中俄之间,有上海合作组织的联手,也有石油管线走向的角力,终于回归正常的国家关系。《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作为那个时代的记忆,又重新唱起。  

北京展览馆,是凝固的建筑乐章,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