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武汉 | 中苏友好宫建拆始末 活在老武汉人的心里

 人文武汉 2023-08-16 发布于湖北

全国原有四个“苏联展览馆”,至今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展览馆都存在,惟独武汉展览馆没有了。但是她在老武汉人的心中留有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武汉中苏友好宫工程于1955年11月16日破土动工,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于1956年3月15日全面完工。共占地11公顷,总建筑面积23085平方米,匡算工程造价为420万元。

三大展馆共有21个展览厅,在展览馆后面,修建了一条160多米长的“中苏友好铁路”以备展出苏联的先进机车和新式旅客车厢。

1992年之后,武汉市政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拟在“老武展”位置重新建造一座集文化与商业经营为一体的大型建筑,于1995年4月对老武展实施拆除。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风暴后,投资方因无力继续投资而放弃了这个项目。

1999年末,武汉市自筹资金,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武汉建工集团总承建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工程正式启动。2001年底,一座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6亿元的现代国际会展场馆在当年中苏友好宫故址上终于建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在汉口中山公园对面有一座气势恢宏风格独特的大型公共建筑。最初的工程项目取名为苏联展览馆,建成后定名为中苏友好宫,60年代中期改名为武汉展览馆。这座位于三镇中心城区曾被全市人民引以为骄傲的标志性建筑,在武汉人尤其是“老武汉”人心中有着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石头的史书在当年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且具有鲜明建筑艺术特色的中苏友好宫,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期武汉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既是中苏友好时期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武汉现代建筑业曾经辉煌一时的代表作和里程碑。

据不完全统计,中苏友好宫从1956年建成到1995年拆除的近40年间,先后有500多场次不同规模、不同主题的各类展览在这里展出,较为突出的有:泥塑收租院展、雷锋事迹展、明清书画展、纪念黄遵宪先生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等等,成为展示经济建设成就和传播先进文化,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进入8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这里还经常主办各种商品展销会,于是又成为重要的商业营销活动场所。不言而喻,中苏友好宫(武汉展览馆)曾为促进武汉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曾经在城市建设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建筑建设始末及其最终消失的前后概况却缺少系统、完整、准确的文字记载。本文希望能够弥补这一缺憾。

1955年3月建成的上海中苏友好宫现为上海展览中心

1955年即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第三年,为增进中苏友好关系和在汉展出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以学习苏联经验推进武汉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武汉市决定修建苏联展览馆。

这是当时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我国第四座苏联展览馆;为此成立了武汉市苏联展览馆建设委员会、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各方关系的协调:研究决定由国家城建部武汉城市建筑设计院(今武汉建筑设计院)承担项目的设计任务,由主任工程师黄康宇出任项目设计总负责人,主要专业设计人员有蔡德庄、唐觉后、杨继业等。

根据苏联有关方面对展馆布局的要求和关于建筑形式的意见,设计方案的展馆总平面布置和主体、较多地参考、借鉴了广州苏联展览馆;为了降低和节约建设费用,部分辅助配套工程则尽可能利废利旧和采取简易搭设。如木结构的邮亭、书亭、售品部、问讯处和接待室等一律利用既有的露天舞台或土产公司仓库旧料建造:办公楼、员工宿舍利用原有旧建筑作适当翻修;而回民食堂、厨房均以竹编墙、木柱搭设,上部为树皮屋顶。匡算工程造价为人民币42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造价297万元,水电设施与安装工程造价53.5万元。

苏联展览馆的施工任务指定由武汉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担。该公司抽调精兵强将进入项目现场工地,配备技术、经济、行政等各类管理干部256人,形成工程配套、专业齐全而强有力的施工队伍和管理班子。

1955年12月16日工程破土动工,18日全面施工。1956年1月3日又在工地大张旗鼓地隆重举行“苏联展览馆工程开工典礼”,武汉市副市长孙耀华、建筑工程局局长、苏联展览馆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邹作盛,苏联专家卡什阔夫等先后在大会上讲话。

以市建二公司为主力的广大建设者克服冬季施工的困难,还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他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工地上常常是彻夜灯火通明,一线工人采用全天“三班倒”连轴转,人歇工不停,春节期间也不休息:青年团员们还组成青年突击队,成为建设施工力量的中坚。同时、成千上万的各界群众热烈响应市委发出的“支援重点工程”的号召,自觉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还有不少市民主动热情地为工程建设者们送茶送水。

在施工单位的努力奋斗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仅用半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一期计划的施工任务——主展馆建筑基础的混凝土工程。

工程的组织者以展览馆中央大厅为主制订分段作业计划,相应采取劳动技术措施,巧妙地运用双层支模、悬空支模方法和实施立体交叉流水作业工艺,从而大大提高了工效。还专门建起了建筑花饰预制厂,与结构施工同步,进行花饰的加工生产、在浇筑门厅后面的中央大厅展馆建筑的薄壳屋面时、采用“暖棚法”施工,作业人员在上部罩以席棚并以火车头的气缸作蒸汽锅炉供气养护,在室外气温零下12摄氏度的环境下,一鼓作气连续浇灌混凝土56小时,充分表现了建设者们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忘我劳动的主人翁精神。

据当时的统计资料记载,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平均每天有2900人在现场干活,高峰时曾达3500人之多、工人出勤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在劳动竞赛中、涌现了27个先进生产班组和338名先进生产个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建筑施工后、由于抹灰、粉刷人力不足,计划进度上不去,应武汉市请求,广州市及时组织相关工种前来支援,从而保证了装饰任务的按期完成。

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绝对工期为90天),1956年3月15日终于全面完工。为了纪念中苏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和友好交往,体现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无私援助,苏联展览馆被正式命名为中苏友好宫

宏伟壮丽的中苏友好宫地处汉口中山公园正对面、与中山公园门楼(上面为盛大节日游行集会时的检阅台)分居宽广的解放大道南北两侧,形成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城市中心广场。

中苏友好宫建筑群占地11公顷,由“凹”形主建筑和变电所、控制室、办公楼、宿舍、食堂、餐厅、油库、公共厕所等27个附属建筑物组成,总建筑面积23085平方米;总平面布置以主楼(建筑面积22570平方米)中轴线为基准以门厅(建筑面积1707平方米)为中枢,正门柱廊顶端以两边的红旗簇拥中央的五星大形组塑装饰。

穿过门厅往里走为中央大厅即工业馆(建筑面积5657平方米),向左走为农业馆(建筑面积5761平方米)、向右走为文化馆(建筑面积5761平方米),左右两翼馆舍向前突出、有如一个巨人的双臂有力地伸向前方。三大展馆共有21个展厅。

从建筑结构来看,主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门是一个直径为30米、高度为25米的圆形大厅,顶棚镶嵌石膏花饰;工业馆纵深长66米,高19米,四边2层回廊,屋顶由18个圆拱组成,为30米跨度的拱型薄壳结构,是三大展馆中体积最大的一个 (为51715立方米,而农业馆和文化馆各为32676立方米),由于四面八方均无梁柱遮挡,因而显得格外宽敞明亮。农业馆和文化馆都是混合结构的两层楼建筑。

从建筑装饰装修来看,外墙均以米黄色洗石子(即水刷石)饰面,内墙面粉刷白石灰,地面以磨石子(即水磨石)为主,局部铺砌红砖 (即瓷地砖)和马塞克。馆内外安装各色花灯201盏,花饰46种2451件。

馆内设电梯7部。整座建筑布局严谨,比例适当,造型庄重,色调典雅、细部装饰丰美而不繁琐。另外在工业馆建筑的两旁和背后,还修建了3个露天展场以供室外展览之用;在展览馆的后面,又修建了一条160米长的“中苏友好铁道”,以备在这里展出苏联的先进机车和新式旅客车厢。展览馆前面的中心广场长130米,宽120米,面积1.56万平方米;广场中央为一直径30米、容量743立方米的荷花形喷水池,极好地衬托和装点了中苏友好宫的整体环境,使之显得更协调和雅致。

就在中苏友好宫将要落成之际,苏联展览会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而井然有序地进行。1.2万多件包括工业、农业、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展品和图片陆续从苏联、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运抵武汉。经过50天的周密准备和精心布展,1956年5月5日,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彩旗招展充满节日喜庆气氛的中苏友好宫正式开幕。在历时两个月的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230万人次(其中武汉175万人次),出售商品110万件。

1955年7月底建成的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现为广州交易会5号馆机械大厅

这次展览会闭幕以后,中苏友好宫便成为武汉市举办各种大型展览和相关活动的重要场所。转眼到了1966年,鉴于当时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和中苏关系完全破裂,遂将中苏友好宫改名为武汉展览馆(简称“武展”)。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武汉展览馆除了继续举办各种主题展览以外,还不时举行商品展销会。

到了80年代末期,武汉展览馆东西两边展厅天棚每逢下雨则有渗漏现象(尤以西边为甚)且渗透面积日渐增大,影响到展馆的正常使用。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年久失修,也可能由于当年冬季施工屋面混凝土中添加了氯化钠,因年深日久慢性腐蚀带来的影响。经专业工程检测单位检查发现,平顶屋面防水层大面积损坏,部分屋面板保护层疏松剥落,钢筋锈蚀外露,致使屋面板强度削弱承载力下降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外,中央大厅主楼外墙也因地质不均匀沉降而致局部墙体开裂。

于是“武展”按上级指示筹资,于1990年组织修缮(由武建三公司承担),西展馆屋面几乎全部“揭顶”重做,完工后屋面渗漏的展厅只好空置不用。

1992年后,武汉市加大了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少外商纷纷看好武展这块“风水宝地”,印尼林氏集团的林文镜先生尤有兴趣和热情,并一再表示强烈的投资意向。经他发起并联系台湾东帝士集团和潘氏兄弟集团共同组成东联集团,与武汉市政府进行多轮会商而后达成协议,由东联集团斥巨资在“武展”位置上,按现代理论重新规划、设计、建造一座集会展文化与商业经营及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建筑,以改善、提升这一地区的总体环境。

于是有关单位奉命于1995年4月组织了对老武展实施拆除。

在其后的近二年时间内,东联集团先期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方案策划和部分地下桩基工程;不期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东联集团遭受重创而无力继续投资而不得不最终放弃武汉的这个项目。于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自筹资金把这个项目搞上去。

1999年末,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武汉建工集团总承建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动;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其中7层展馆的会展中心主楼6.6万平方米,地下二层的中心广场6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5736亿元。经过20个月的建设施工,2001年秋,一座规模宏大、造型新颖、设施一流、功能齐全,集会展、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彰显现代建筑风格的国际会展场馆,在当年的中苏友好宫的故址上耸立,成为21世纪初期大武汉的新地标和新景观。

建于1954年的北京中苏友好大厦即北京展览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