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多年前,在乡下得到了一个祛湿小诀窍,让我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我之后的中医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22-02-24
我的中医道路其实是父母选的。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走一步算一步。当然了,自己也没有太大的志向。当时父母选这个专业也是想着我能稳定,能有手艺养活自己就可以。
毕业之后被分配实习,当时我是去了甘南的一个小山村,当然,没有太大志向不代表我态度不端正,且我也很清楚,医学代表着什么,给患者看诊开药,这都是要负很大责任的,你要是出错,承担后果的是患者,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的。其实,在村里的实习,确实让我收获了不少,也彻底改变了我对中医的认识。

村里我是跟一位老中医一起工作的,有一天来了一患者,满脸疲惫,整个人没精神,脸色蜡黄。在了解完情况后,我这才知道,她是因为湿气重的原因导致的。
据患者情况给她开了药,但当时我很纳闷的是,老中医回来我跟他说了今天患者情况,他却变了脸色,第二天他去找患者,重新给她一个方法,而且不用吃药。

我很不理解,老中医跟我说:你积累经验多了就知道了。这个困惑伴随我很久,我也不甘心这问题就这样解决不了。后来一段时间,我像是着了魔似的,整个人全都陷进了书里面。半年后我才知道了我当时的错误有多低级!

湿气的来去】人体致病因素主要是七情与六淫,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 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气的产生一方面与外界湿气侵染有关,当人体的抵抗力差了,加上久处潮湿的环境,就会感受湿气,并湿气往往和风,寒,热邪结合在一起称之为风湿、寒湿和湿热,对人体伤害就更加复杂。
二是人体的内湿,主要与脾失健运有关,人每天要进食和喝水,必然要依靠脾胃的腐熟与运化功能,消化吸收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如脾胃功能虚弱,饮食就会在体内堆积不能利用,就变成内湿,水湿集聚还可成为痰,在体内成病理因素,产生很多疾病。
中医讲: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湿性黏腻重浊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根据湿气的特点,湿气重的人常会出现以下现象
1、肢体沉重,乏力,不愿意动,懒得动,皮肤出油,长痘;
2、没有食欲、不想吃饭,进食后不易消化;
3、大便不畅且粪便黏腻不容易冲走;
4、舌苔较厚,黄腻或是白腻;
5、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如妇女带下,男子阴囊潮湿,下肢湿疹等。
中医如何祛湿?
1.补脾!这就需要加东西。就拿种地来说,土壤贫瘠,农作物会生长吗?当然不会,这时就需给土壤施肥。等到土壤肥沃,自然就会大丰收了。这就是“补”。
2.健脾!这就需要改善环境。脾胃如此,土地种植农作物同样如此。若地里杂草丛生,还能有农作物生长的空间吗?肯定不会,除杂草,腾空间,农作物自然就会生长旺盛!
所以,方法: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运化,根除湿气,关键在脾脏。所以湿气侵体,需以健胃养胃、利水渗湿为主。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
《食性本草》载赤小豆':久食瘦人。'《本草纲目》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
《本草纲目》中记载薏米:“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神农本草经》记载,常食茯苓能利水渗湿,帮助排湿去水肿芡实列为上品,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
《本草纲目》载:赤小豆和薏苡仁为祛湿双雄!医书记载了健脾祛湿汤,组方由赤小豆、薏苡仁、大麦三种食材配伍,后经御医调配,加入芡实、栀子、橘皮、苦荞等几种辅材,制成代茶饮,流入民间至今。
多种食材相得益彰、君臣佐使,制成茶包,每天热水冲泡5分钟,喝上2~3杯,无湿一身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