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常来看看!这里有您更精彩! 一声永不消逝的呼唤 ——奶奶101岁诞辰纪念 作者:田华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世人多盼。而我独念正月十四,因为这一天是我亲爱的奶奶的生日,奶奶和中国共产党是同龄人,如果她老人家还活着,也是101岁高寿了。 奶奶 ,虽然我知道即使再千呼万唤,您也不会再回来,但是这不妨碍我思念您。您离开的这十五年里,我经常想起您,梦见您。您的勤俭持家,您的乐观积极,您的和蔼慈祥,您的乐善好施,您对我们点点滴滴的爱……无不都在影响着我,温暖着我。亲人们相聚,抚今追昔,无不叹无常,惜别离。借您诞辰之际,共同拾遗,以解思念之苦,缅怀过去。 年前的十月初十,我和父亲小姑一行去给大姑庆祝八十大寿,大家既有忆苦思甜,也有展望未来,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大姑回忆起她小时候,说你们的生活很艰难。因为爷爷体格弱做不了重体力,所以家里的体力劳动就落在您和大姑身上。您和大姑好像永远有使不完劲,家里家外都是利利索索,地里的庄稼都比别人家高出一截。为了赚点钱,你们蒸过馒头,蒸好以后放在篮子里,大姑就背着篮子去十几里外的汶上郭仓集市卖,十几块钱买的面能卖二十多块钱,挣的就是个劳动和脚力;下雨天大姑就披上一个粗布包袱(因为穷得没有一块可以避风雨的塑料布),拿个竹竿子去树林子摸爬沙(蝉),用竹竿够树上的爬沙皮(蝉蜕),一百个蝉蜕能卖五毛钱;每临近春节,一家人就开始熬夜加工做叠啦筋和花筒。那些东西是春节期间的紧俏货,销路很好。以前有句顺口溜:“三义庄,三样子宝,叠啦筋,蓑衣草,凉粉挑子还不算,一个花筒二斤半”。就是说的勤劳的老一辈三义庄人,利用特色技术赚钱养家的智慧。我家主要做叠啦筋和花筒,没有交通工具,爷爷或步行或推着一个木头轱辘的小推车(俗称小土牛),四处买齐原材料。回来后一家五口人就开始搞加工,渴了喝口水,饿了就吃个瓦子,为了多卖些钱,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做到深夜。那种花筒点燃后很有后劲,释放出来的烟花比院子里的老梨树还高。质量好当然销路也很广,爷爷和邻居们常结伴去东乡里卖,经常卖到新泰宁阳曲阜兖州一带。回来后累得口干舌燥哑喉咙破嗓的,脚上磨的都是泡,但是摸着腰包里的钞票鼓鼓的,心里是高兴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苦并快乐着!蓑衣草是用高粱叶做的,相当于雨衣,能挡风雨,在那个年代,很有市场。凉粉也是一种小吃,有几家做得非常好,销路很广。这些手艺让三义庄人出了名,也挣了钱。 爷爷奶奶积攒赚了一部分钱后,在七十年代初就从胡同里搬出来了,在村子的最南边辽阔处买了一大片地,建了五间大堂屋,一间厨房,还有一个大菜园子。再后来,还添置了一个时髦的家具---一架“工农兵”牌的缝纫机。我大姑心灵手巧,学会了裁剪,用缝纫机给别人做衣服挣点钱。到了八十年代初,虽然你们已经六十岁,但是家里当家的还是您和爷爷,你们又主持盖了四间砖到顶的大堂屋,咱村里以前都是土屋,当时能盖上砖到顶屋子的就两三家。 奶奶,您和爷爷对我们小辈的影响早都已经渗透进我们的血液里,以至于我现在生活中遇到一件难事,路边看到一草一木,都能激发起我对您的思念。几天前我从河边路过,看到树林子里满地厚厚的落叶,也是一下子就想起了您,想起了我小时候的往事。 那时候冬天取暖没有柴火,秋天伊始,家家户户就开始扫落叶,弄回家晒干了当柴禾烧。深秋的早晨,落叶就很少了,天气也是很冷了。您给我和妹妹穿戴暖和了,然后一人发了一个铁条拴着的麻线绳说,你们去咱家屋后面树林子里串串树叶吧,一会别忘了回家吃饭。树林子里有几个小伙伴,由于树叶子比较少,以至于大家有时也会为了一片树叶而争抢。而那时的母亲则是每天早早地到河边,用竹耙子去打捞淤积在河底的树叶。那些湿漉漉的树叶子拉回家摊开晒上,干了以后就可以烧锅用。母亲每次回来都是冻得脸青紫,但是她继承了您的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一直很努力地干着这些活。母亲说您老人家过日子很迫切,干农活很利索,她都几乎赶不上你。她刚娶进门那几年,每年春天树发芽时,她就按照您的吩咐去捋柳芽和杨叶,家里几个大柳盆里都装满了树叶树芽。先用水泡上,让苦味小一些,然后想吃时就掺点面蒸菜窝窝吃。母亲说,天天吃柳芽窝窝,她吃得胃里泛酸水,也不敢给您提议吃顿馒头。坚持不住了就跑到姥姥家里,让姥姥给她弄点好吃的打打牙祭再回来。母亲虽然她跟着您做过一些苦事,可是她敬佩您,过日子当家主政方面,她也一直很顺从您,从来没和您红过脸,更没有拌过嘴。因为你也很体贴她,当她去干农活时,您就给她准备好吃的喝的,比平时的伙食好得多。平时我们放学后您也指使我们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说如果我们多干一点,我们的娘就减轻点负担,让我们多疼疼娘,让娘多歇歇。您也教我们做饭,我很早就学会了弄馅子,压皮子,包饺子,甚至擀薄饼。我和妹妹们收麦时也都拿着镰刀去地里割麦子,平时也割草喂猪,秋收时也去地里挖花生。每逢这时奶奶总是给我们准备好油条,煮鸡蛋,苹果等很多好吃的,说一些激励的话语,虽然有时候累点,但是很乐意去干。奶奶还心灵手巧,善做女工,做的鞋样子很周正,织的布很密实平整。咱家有一架大型织布机,您坐在上面拿着那个梭子,动作飞快地在经纬从里穿梭,看得我眼花缭乱。那个纺车,您也教过我用,可惜我没有学会。奶奶培养我们勤劳的品质,让我们熟悉各种农活,但并没有给我们太大的压力,一直是夸奖鼓励着我们。所以我们姐弟几个都没有厌恶农村生活,很喜欢那种纯朴的田园风。 农历九月,秋高气爽,五谷丰登,大雁开始南飞。每年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一年的忙碌总可以换来欣慰的休息。而奶奶您却是闲不住的,您又要开始操心我们的被褥和棉衣。早在炎热的六月里,您已经把这些棉衣和被褥拆洗晒干,折叠整齐存入柜中。六月天汗如雨下,做针线活是不适合的。选择在凉风习习的秋天里缝补棉衣,真可谓是大好时机。大门口的葡萄架下,清扫出一片空地来,铺上几领芦苇席,打开浆洗过的被褥和棉衣,您和母亲便忙碌起来。恰逢我们四个都是长身体的年龄,每年的棉衣自然要增加一些尺寸和棉花。母亲的针线活总是不如您细致,增添棉絮的手法也不如您均匀,她完工后的成品总要经过您的检验满意才能过关,不达就要她返工。您不停的重复着一句话,“这个地方薄了冻着孩子怎么办,针脚太大了进风也会冷到孩子”......您穿针引线是不用带老花镜的,棉衣棉被增添长度也是不用尺子量的。至今想起,苦笑并惊叹,您老人家的底气和精准度到底从何而来???答案或许就是平日里您把您子孙的点点滴滴融于内心的缘故吧。 而今我看到现在树林子里那么多的树叶堆积,很惊喜,有一种冲动想立马跑回家告诉您,告诉您我发现了一座宝藏。假如是小时候,真的应该欢呼雀跃了。而现在那些厚厚的树叶就那么静静地躺在树林里,碾成泥化成尘。不只是树叶,就连棒子稞豆稞这些庄稼稞也没有人稀罕当柴烧了。农村家家户户都用煤气或电做饭,甚至蜂窝煤也不见了踪影,时代早已经变了。 奶奶,虽然你们过日子勤俭,但是对孙女却一直很舍得。母亲说我小的时候,您和爷爷都很宠我。每次赶集回来,都会给我买点东西。要不就是用荷叶包回两毛钱的狗肉;要不就是给我买一顶七片瓦七种颜色的帽子;要不就是漂亮的凉鞋……这些我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的玩具有一些塑料鸭子,塑料娃娃,还有各种颜色的玻璃珠,皮筋,图画册……因为我玩具多,找我玩的小朋友也多。以我现在五十多岁的年纪,问问同龄人,至今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位有过我这样优越的童年生活。我小学时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周末经常给爷爷要了钱,约着伙伴们去县城玩,看见相中的东西就买。后来搬家时看到,各种各样的小钱包就好多个,其他咕噜把戏也是很多,这可能是您和爷爷过于溺爱我,不节制我,导致我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吧。爷爷当过村里和生产队的保管,有记账的习惯。他有个小柜子,经常锁着,充满了神秘感。平时大人们也很好奇,他们闲聊时也都在猜测,那个保险箱里到底是什么呢?八五年他去世后,保险箱终于打开了,拿出来几个账本。我小姑仔细看过账本,说我的花费比我父母的频率和金额都高,荣登榜首。奶奶您更是拿我们三个孙女当宝,从来没有因为我们是女孩就和男孩不一样看待,这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很了不起。有了三妹时,包括母亲在内心也很失落,毕竟连着三个女孩了,面上挂不住。但是您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照样好吃好喝伺候母亲坐月子。您给三妹起名“带娣”,平时就昵称她“小娣儿”。“小娣儿”长着一双聪慧大眼,简直像极了您。也许老天终究是想满足您的心愿,“带娣”真带来了一个弟弟,最终您有了一个大孙子。平时您就很疼我们了,有了弟弟后家里就更热闹了。您经常给我们烙油饼吃,塌菜饼,蒸花卷。遇到哪个感冒了,您就给我们擀面叶喝。您一边慈祥地喂我们,一边喊着我们的乳名,一边笑着打趣我们,念叨着“头疼脑热,想喝面叶”。就算最后有了弟弟,奶奶也是一直和以前一样疼爱着三个孙女。有一个苹果,几片饼干,您都舍不得吃,装在空盒里给我们留着。每到春节,必定都有一身新衣裳,辫子上的头花,红凌子,您也都是不用我们要就给买回来。年前卯出肉来,您就开始喊了:来喽,都来吃肉喽!四个人都跑过去一看,哇,好吃的太多了。一翁一翁的豆包,菜包,几大筐子丸子,几大盆肉,大肋条上的瘦肉连着一点肥肉,明晃晃的,香喷喷的。每逢这时,您就用极煽情的语言说,吃吧吃吧,咱家丰富着呢,你们都尽管吃吧!但是你们都记住我说的话,大年下的,不要和别人打架,见人要多说好话。 后来我们长大一点都陆续出去读书了,您给我们留的东西都已经果烂物腐,但仍然没有丢掉,您期盼着您的子孙回家,围您欢笑。而那些放置了很久的点心水果,在您心中分明是被您藏在了内心深处割舍不下的情感....... 往事历历在目,唯不见您老人家再安详地坐在那熟悉的床旁,抚摸我们的模样。多少次思念成河,泪流满面,您老人家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又何止是这些! 你们平时自己省吃俭用,但是来了客人却又很舍得把最好的拿出来让别人吃,邻里百舍谁有困难你们也是倾囊相助。从来都是教育我们不要占便宜,不要沾集体的光,与人交往大度为怀。很多农村人有种地边的恶习,导致公用的路越来越窄,这种事咱家从来没有过,你们不屑于那样算计。因为你们人品好,家风正,四邻八舍提起咱们家都赞不绝口。家家户户有个伤亡喜事,爷爷必定是大总理,大管家。爷爷读过私塾,论事论理都高人一筹,毛笔字写的好,算盘打的精,博学多才、德高望重,所以别人都信得过他,只要一有事就早早地请他过去运筹帷幄。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之风吹绿了神州大地,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批中青年的创业者仿佛从漫长的寒夜中苏醒过来,脱颖而出,我父亲便是其中一位。他想做预制件生意,就是加工农村盖房子用的楼板,大梁。在当时农村还担惊受怕怕赔钱的年代,爷爷和母亲是不支持他的。但是奶奶您选择顺从儿子的心愿,支持儿子创业。并鼓励他说,没什么大不了的,顶多赔上那几间砖到顶的新房子,还有那棵大杨树呗。那棵大杨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两三个人才能搂过来吧,气势撼人。当时,总有一些人慕名而来,参观咱家这棵大杨树。懂风水的说,这是咱们的发家之本。所以,很多人愿出高价买,爷爷奶奶都没有舍得卖掉。作为一个农村老太太,当儿子要创业了,敢拿着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了一辈子的家业做赌注,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气魄!父亲也是抓住时机,成了最初的万元户。 我们家早早地买了电视机,开始是个十二英寸的黑白小电视。晚上,邻里百舍都踊跃到我们家看电视,幸好我们家院子大,但是也是挤得满院子都是人。记得当时演的电视节目有日本的连续剧《排球女将》,《霍元甲》......您把看电视最好的位置都让给了人家,还客客气气地让人家喝水,有啥吃啥。虽然您自己也想看电视,可是已经没有好位置了,您就站在最后一排的凳子上看。有一次被我发现了,吓了我一跳。您是小脚,年轻时出力过猛,导致腰挺不直,您还站在凳子上看电视,这多吓人呀。我当时又心疼又生气,当着邻居的面就毫不留情地说了您一顿,说实话,我现在还非常后悔用那样的语气给你说话。 咱家那时候还买了电烤箱,虽然您是目不识丁的小脚老太太,但是您几次摸索后,您对电烤箱的操作完全掌控。控制温度时间,翻摊,烤熟出箱,均匀冷却,装袋扎口。这个操作过程完全您一个人完成,您俨然像一位烤匠师傅,自编程序自导入,动作娴熟不慌乱,我们这些晚辈都望箱兴叹,自愧不如!直到今天,这个技术仍然是您的第一,咱家没人能超越。您每次烤花生都有“理由”,“老三快回来了,家来可以吃;军快开学了,走的时候可以拿着点,俺儿做买卖怪不易,晚上家来喝酒当酒肴......”您驼着背弯着腰,乐此不疲的忙碌着,看似劳累却很享受的样子。在那个年代,您的同龄人甚至还没见过电烤箱长什么样,您却在不看说明书的情况下,把电烤箱玩得团团转,烤地瓜,烤馒头,烤鱼烤肉烤花生,不得不佩服您老人家的智慧与精明。为您点赞,我最亲爱的奶奶! 后来随着条件越来越好,“雪花牌”洗衣机,“上海牌”手表,“28永久”和“26凤凰”的自行车,录音机.......陆续都进了家门。到了八五年,咱家又买了一台十八英寸的“熊猫”牌大彩电,着实把四邻八舍羡慕的不轻。父亲又把七十年代的几间土房子拆掉,建了五间水泥钢筋的楼板房子,院子很大,还修了一个六角形的观赏养鱼池,这样咱家就有了东西两个院。东西两个院子对门,西边院就是以前爷爷奶奶奋斗盖的几间砖屋子,院子里增加了一个水塔。水管从西边院子的地底下伸到东院的鱼池里,两个院里都用上了自来水。到了八十年代末,咱家日子再用“芝麻开花节节高”就太谦虚了。印象很深刻的几件事,有一天父亲给我小姑说,我这一天的收入,跟上你和德平还有咱姐夫您三个一个月的工资了。当时小姑是公办教师,小姑父是部队营级干部,大姑父是煤矿会计。我们姐妹三个都还在上学时,一人手腕上戴着一块上海牌的手表,一块表好像是一百元二十元。一个好单位的职工一个月工资也就一百多点,而很多人是没有表的。 九十年代初,父亲有两个大的举动。一个是在村的最西头105国道边上,买了2亩地,顺路边盖了十几间楼房,堂屋东屋南屋加起来,总共有三十多间;另一个就是,他用挖掘机把村里的水塘改造了一下,挖深挖大了,水塘底上铺了他的预制件楼板,四周用石头磊了两圈池塘,池中心还建立一个亭子。他的想法是水里养鱼,四周是荷花,人老了在亭子里赏花喝茶。但现在池塘一直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村里给敬老院的老人们当种菜的地了,咱就算为村里做了件好事吧。 记得刚搬迁到105国道新家时,父亲为了生意方便,花一千多元安装了一部电话座机。征询您老人家住哪一间房子时,您坚持住在二楼。我很不明白,您是小脚,上下楼多不方便呀。但是您说,我得过过毛主席说的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您老人家还真是既吃得了苦,又享得了福,思想与时俱进,真是我们的榜样! 你们在疼爱我们的同时,也在谆谆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要珍惜一点一滴,老一辈打江山不容易,千万不要浪费。做人要低调,不要太张扬。不要傲慢,对谁都要有一颗平等心。对那些穷苦人,要尤其有同情心,能帮一把就帮..... 105国道边上的那个家,承载了太多的记忆。那些年,每到您的生日,大姑一家和小姑一家都来了,光咱们这一大家就接近三十口人,外加父亲的一些知心朋友,以及您的娘家人,一共算起有几桌客人,都在这一天聚集到咱家给您祝寿。在咱家,这个仪式比春节隆重。家里房多院大,也有足够的桌椅板凳和餐具炊具供我们祝寿享用。祝寿的饭菜档次自然彰显着主人对来祝寿者的一片诚意,这一点母亲把关还是很严格的。父亲当时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乡镇企业家”,更是家喻户晓的大孝子。在招待亲朋好友的饭菜烟酒上,一律是高标准,不吝啬。当时也确实是我们家的经济实力所在,更是父亲对奶奶您扬名显亲的一种情感表达。全家人一直遵循“祝寿做饭”是一件热闹而又喜庆的大喜事,所以否决父亲提议的去饭店用餐。母亲则在春节前就开始预订彭集的名吃---彭立三的“肘子”,陈民的“扒鸡”。那时,能吃上“立三肘子”的人家并不多,一个肘子二十多元,不预定的话,人家根本不做。她还要在生日的头几天就把菜单列好,荤素搭配好,还需要采购什么,那是很有数的。您对这个儿媳妇也是很满意,曾经给母亲起外号叫“三不换”。就是别人家三个儿媳妇也不跟您的这一个儿媳妇中用,给三个也不换。我母亲是1946年生人,当时的年代,会骑自行车,上过几年学,拉个菜单做个文字记录都没问题。最重要的是母亲懂大局,识大体,尊老爱幼,宽容待人,和大姑子小姑子相处非常愉快,简直比亲姐妹都好。记得您别的营养品都不怎么喜欢,唯独钟爱喝鸡蛋水。我母亲就一大早磕两个鸡蛋,搅碎了,用滚开的水冲好,放上盐和香油,温度适宜时双手奉上,二十几年如一日。 为您祝寿这天是忙碌而又开心的,表姐表弟以及贵客们见面后相互拜个年话不多说,就匆匆奔赴厨房各就各位。劈柴烧火,洗刷碗筷,冷热拼盘,炖煮红烧......大家一边忙乎一边交流,不时发出哈哈大笑之声。孩子们则满院子跑着玩,放个鞭炮,点个刺花,撵着鸡狗猫鸭嘎嘎叫。奶奶您是个爱热闹的人,喜欢人多,所以这一天您最开心,从来没嫌过累。 早先每逢您的生日,公认的大厨师就是我小姑父,他是一名优秀部队转业干部,足智多谋,说话幽默风趣,所在之处,总有一阵阵的笑声,他做的一手好菜总是令亲朋好友赞不绝口。后来您的大孙女婿替代了他,他也当过兵,因为天生对于做菜有悟性,当然也是想让小姑父歇歇,自然而然就接了小姑父的班。大姑父是一位老实可靠的人,话语不多,但猛不丁说出一句话,就会让人忍俊不禁或者捧腹大笑,属于冷幽默型。他老人家的强项就是高数,教过高中数学,后来在煤矿做会计,这在我们那个年代也是罕见的高才生。大姑父的另一个强项就是在咱家烧锅,这是难能可贵的。后来,三孙女女婿号称“专烧各种大小锅”,直接给自己精准定位烧锅岗,大姑父也就顺利交接给他了,咱家真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处,各领风骚数百年啊”。当然,有一年您的外甥女婿也想大显身手,他跃跃欲试自告奋勇说会弄拔丝地瓜。我们赶紧拿糖的拿糖,洗地瓜的洗地瓜,摆盘子的摆盘子,盛水的盛水。万事俱备,只等他熬的糖稀往地瓜上这么一倒了。结果,糖稀死活不成型了,技术层面的原因不好分析,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弄了十几包白糖,一大堆地瓜不了了之。 “生日宴”表现最得体的是我小姑,她身材高挑,眉目如画,既有现代女性的知性,又有古典美人的优雅。她是公立学校的语文老师,言谈举止无不透露我们家族的家风之美。切生日蛋糕这个技术活通常由小姑完成,小姑总是能够分切均匀,人人皆有,然后和每一个人都能说上一句恰当的话,让人很舒服。她是我们家的形象代表,举止得当,落落大方,让人如沐春风。 咱们这一大家人,各种关系和谐,婆媳关系更是沿袭了您和母亲,相处很亲切自然。现在大姑一家都在矿上,孩子们都很有出息。她的外甥女和孙子都已经上班了,小外孙也在大学里入了党。小姑一家五口人,儿子在国土资源局,媳妇在实验中学。她和姑夫早已经退休,现在专职伺候孙子上初中。那个小家伙学习很好,脑子转得快,经常参加演讲比赛,奥数比赛,主持学校的大型节目,是学校的名人。我父母都在北京给您孙子看孩子,您孙子经过多年打拼在北京买了房安了家,孙媳是北京当地人,所以您的曾孙田沐鑫是北京户口。他现在是前门小学的小学生,平时有一些机会参加国家的一些重大活动。去年国庆节前的烈士纪念日,他和同学们去人民英雄纪念碑给烈士献花了。田沐鑫因为跳绳成绩好,在班级,年级组和全校跳绳比赛中都获得了好成绩。教室后墙上有他的好几个奖状,东城区区长给他颁奖时,还鼓励他将来代表东城区作战。您的二孙女在深圳发展,二孙女婿在外企工作,他们已经在广州和深圳拥有三套房了,很了不起;您还有一个外孙女即将到上海发展。三孙女和大孙女两口都是平稳的工薪阶层,最平庸的还是您当初最疼的大孙女我,以前在医院里上班,近几年被医院派到医保局工作,帮扶着做全县的医疗救助工作。收入虽然不如弟弟妹妹们高,但是能为人民服务我也是心甘情愿,很满足当下。 细数一下,咱家成员既有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又有东平基层混的。大家的事业蒸蒸日上,虽然住的天南地北,但是平时经常开视频、打电话问候对方,经常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偶尔有个线下聚会,那就是彻夜长谈,欢声笑语不断。我深刻感受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隔辈疼这种爱的传递,是一种多么好的家风传承!这全是您和爷爷的高尚品德荫护,是优秀的家风影响所致,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说的就是咱这样的家庭吧。 奶奶,亲爱的奶奶,虽然心里想过您千遍万遍,脑子里也无数遍回想您的音容笑貌,但是当我从情感深处,从喉咙里再喊出这一声久违的“奶奶”时,早已泪如决堤……我知道,我亲爱的奶奶,您再也不会在家里等着我,等着子孙们围着您,欢天喜地庆祝您的生日了。那些个热闹喜庆的场面,早就已经随着十五年前您的离世,而成为了家族里每个人的美好回忆。 奶奶,我还要再和您说说最近的一些事。 先说村里,祖祖辈辈种了多少代多少年的地,现在已经被铁路和高速公路占去了不少。咱家还好,还有村东头的两三亩地,不过现在也租给别人种了。时代在变化,农业也不是以前手拿锄头扶着耕梨种地的年代了。今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105国道大桥以南扩修,我们家路边的十几间楼房有可能被占用,就是您曾经住过的那个,到时候可能会有一笔补偿吧。您的孙子在北京发展,老家房子住不着,这几年一直是出租给别人做小工厂,现在国家征用,还给咱们补偿,这算不算好事呢?记得还有一件趣事,我曾经让我的一个懂易经会测算的中医老师测算过。她说,你老爸年纪大了还有一个发大财的机会。我把这事告诉了您,我说奶奶您要好好的活哦,我老爹还有一个发财的机会呢!没想到,您撇了撇嘴幽默地说道:嗨,那还不就是我死了后他收个礼嘛!您老人家看看,现在这事还成真事了。 亲爱的奶奶,今年是您的101岁生日了,您和爷爷都是1921年生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你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过土改,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和大跃进,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爷爷在我们家生意还没有爬上坡时就去世了,他不如您亲眼看到的时代的变化多。您的一百年,也是中国革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百年。而咱们家的幸福生活,也像极了中国革命的一百年,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来之不易的胜利。 去年,国家上上下下都在庆祝,我也很想就咱家的发展写一篇文章向党献礼,但是只是有想法而没有付诸行动。去年国家的航空飞船两次升天,技术成果让全世界震惊。有三个航天员在太空度过的春节,大年三十晚上在太空飞船上给全国人民拜年,多威武!以前感觉嫦娥升月不过是个美好的神话故事,但是现在智慧的中国人逐渐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现在,北京正在举办冬奥会,您一定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样的运动会。我还记得一九九零年举办亚运会时,您看着电视上的拳击项目,看了一会就忍不住骂上了:奶奶的,旁边站着的那个人,光站在一边看人家两个人打架,就是不拉架,这人真让我生气!现在回想起来,我还忍俊不禁。亲爱的奶奶,人家可不是看热闹不拉架的,人家是裁判员!今年这个冬奥会的举办,对于中国太有意义了。要知道这两年多,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都下滑,欧美那些标榜自己很先进的国家,都选择了群体免疫,他们根本不以人为本,死了很多老年人。到现在,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四亿多,累计死亡五六百万人了。咱们国家虽然刚开始也死了一些人,包括有些年轻人,但后来国家下力气控制住了,无论老少都打疫苗,免费做核酸,得了病免费治疗。所以中国控制疫情最给力,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我们再也不是百年前帝国主义国家欺负的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都以追逐资本为目标,哪里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机关呢。中国在疫情这么严峻的情况下还举办冬奥会,疫情防控做得非常好,让世界各国参赛的运动员都非常放心。我们的开幕式晚会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它的精彩纷呈是匠人匠心的汇聚,在核心环节上大胆创意,实现多个“前所未有”,尤其是点火仪式,更是创意的重中之重。展现出来的高科技和美感,更是惊艳了全球,让发达国家都赞不绝口。美国人一开始还想作梗,拉帮结派阻挡其他国家参加冬奥会,但是因为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和各个国家多层面的交往越来越多,大家谁也离不开谁,所以美国最终没有成功阻挡住他们。这次共来了九十一个国家参赛,三十多个国家的政要来现场观看开幕式。美国一看挡不住啦,自己最后也不请自来了。各国的运动员们对中国提供的服务赞不绝口,随着奥运会的成功召开,中国会越来越有影响力,咱们的生活也会更好。这和过日子一个道理,你强大了,自然没有人小看你,亲戚邻居都愿意和你走动,甚至和你攀亲。“德不孤,必有邻”,中国用德感召天下,正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还有一些好消息,有十几个外籍运动员变为中国国籍了。有这次冬奥会的,有足球的,有冰球的......这些小孩都和您的曾外孙女曾外孙差不多大,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体现着国家的强大,真是后生可畏呀。以前大家拼了命往外走,认为外国的月亮圆,纷纷加入外国籍。而现在,他们又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国效力。您看,这不是我们祖国强大的标志吗?只有祖国强大,才能把高精尖的人才吸引回来,有了人才,还愁我们的祖国不越来越好吗? 奶奶,一眨眼我也是过了五十的人了,蓦然回首,发现世间那个疼我爱我的奶奶早已经远去!痛惜再也不能躺在您老人家那温暖的怀抱里撒娇,更深深地愧疚没能在您的有生之年报恩回报。十五年前正月初七的早晨,您在昏睡中悄然离世。您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给我们机会报答您,让我们久久不能自已。 虽然我在孩子们的眼里也几乎成了老人,但是我只要一想起您,一想起我的奶奶,我就感觉自己是个小孩,是个幸福感爆棚的小孩。因为您给予我的爱,您给予家里每个成员的爱,让我们都铭记在心,您释放出来的正能量,真的是影响了一个大家族。 我总在想,我能给我的后代什么呢?记得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综合咱们家和国家的发展,我认为好的家风,好的传承,才是我们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我愿意把从你们那里继承来的优秀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如此才不枉咱们今世相遇,如此我才能报答您的恩情,报答国家的恩情。 在这样特殊的日子,想起您教导我们的点点滴滴,拉力拉杂写下这些,以此永远纪念您!也向党献礼! 魂牵梦萦,哽咽难忍,最不愿想起您;魂牵梦萦,哽咽难忍,但最想的还是您。一世的缘分,生生世世的恩情!无论时光怎么交错,无论您去了哪里,我惟愿您永远开心!一生至爱,永世最爱,下辈子如有缘,我们再做您的子孙...... 东平县医保科:田华 2022年2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