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洞宗始祖良价

 jinxingw6qc 2022-02-24

金  星

唐代禅师良价系诸暨人,是佛教禅宗曹洞宗的创立者。他十五六岁时即已出家,21岁在河南嵩山受具足戒,后四处云游,参访各地高僧大德,终因在过河时看见自己的倒影而豁然开悟。开悟得道后的良价最终落脚于洞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境内),建广福寺(即今普利禅寺)开堂讲法,世称其为“洞山良价”或单称“洞山”。其法脉绵长,延及海外,据称在日本,至今犹有上千万曹洞宗信徒。

唐代洞山良价禅师(807—869),是会稽(今浙江省诸暨市俗姓俞,他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由慧能为创始人的禅宗南宗发展至唐末五代,最后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加上宋代临济宗下分的黄龙、杨岐两派,又称七宗,合称五家七宗)之一曹洞宗的开山祖师

出家少时  削发五泄

良价出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根据《祖堂集》(为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所编,共二十卷,是禅宗在中国诞生后的第一部史书)的记载,他在大概十五六岁时出家到村里的寺院(《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均言良价“幼岁从师”,21岁至嵩山受具足戒,这里的良价出家年龄系据《祖堂集》所记推测而来。《祖堂集》早于《景德传灯录》半个世纪问世,比《五灯会元》更是要早300多年,其所记内容当更为可信),拜院主为师过了2年后,院主见他很懂事,就开始教他读《心经》。颖悟过人的良价不过一两天的时间,就把《心经》读得滚瓜烂熟。院主见状,就换别的经让他读,谁知良价这样对他说:“我对《心经》还没有完全领会,不用换。”院主问他哪个地方不懂?良价回答说:“我对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句无法理解,请师父给我说说。”面对良价提出的要求,院主一时哑口无言。

因觉得良价不是一个寻常之人,院主遂领着他来到五泄山中,找到三学禅院[五泄禅寺前身,建于唐元和三年(808),咸通六年(865)定名为“五泄永安禅寺”,天祐三年(906)改应乾禅院,后改今名。2003年11月重修,2006年5月重修落成]灵默禅师(五泄禅寺的开山祖师),请求灵默收他为徒。灵默答应了,良价于是就拜灵默为师,并正式削发为僧他跟随在灵默身边修学3年多后,萌生外出行脚(指僧侣无一定的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的念头。在向灵默辞行时,灵默建议他可以先去找南泉(即南泉普愿禅师)求教,良价于是离开五泄,外出游方(指僧人、道士为修行问道或化缘而云游四方)

受戒嵩山  游方四方

21那年,良价赴河南嵩山受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戒后,他开始云游各地先后到过陕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参访过兴平和尚、南泉普愿、鲁祖宝云、沩山灵佑、云岩昙晟、龙山和尚、百颜(《五灯会元》中“颜”作“岩”)明哲、薯山慧超等高僧大德,最后落脚在江西。

在陕西,良价拜访了京兆(今西安市的古称)兴平和尚。据《景德传灯录》[宋真宗年间(998—1022)释道原所撰佛教史书]载,兴平和尚见良价对他施礼,便说:“你不必对我行礼。”良价遂说:“我并不是对你行礼。”(意即自己是在对佛行礼)兴平和尚说:“如果不是对我行礼,(对着那些泥塑木雕的佛像)那就更没有这个必要!”良价说:“他(意指佛像)可并没有阻止我。”随后他开始请教兴平和尚:“该怎样理解古佛之心?”兴平和尚回答说:“你的心就是古佛的心。”良价道:“说是这么说,但我内心的疑惑也正在这里。”兴平和尚便说:“要是这样的话,那你就去问(庙里的)木头人去!”良价说:“我有句话,不必借托圣人之口来说。”兴平和尚道:“你试着说说看。”良价便说:“不是我。”

良价辞别时,兴平和尚问他:“你准备到哪里去?”良价回答说:“随意行走,没有一定。”兴平和尚问:“是法身(通俗地说,就是指佛的真身)随意还是报身(指经过修习而获得的佛果之身)随意?”良价答道:“不可以这样来理解。”兴平和尚听了良价的这一回答,不由得高兴地拍了几下手。

游方到安徽后,良价前往池州(今池州市)参访了南泉普愿禅师。他到访时,恰逢南泉禅师在为马祖道一禅师(禅宗洪州禅的创立者)忌日备办斋会。南泉问众人道:“明日设马祖斋,不知马祖会不会来?”众人都默不作声,这时良价站出来回答说:“有伴的话他就会来!”南泉听了就走到良价跟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这小和尚年纪轻轻,将来很值得造就。”良价则这样回对南泉对他的夸赞:“和尚您可不要压良为贱!”(“压良为贱”旧指强买平民女子为奴婢。良价所以这样回答南泉,是因为学佛者能否得成佛道,皆须凭自身修为和悟性,南泉所谓“甚堪雕琢”则有凭借外力之嫌,不契佛旨。)

在安徽池州,良价还往访了鲁祖宝云禅师。见到宝云禅师后,他立即上前行礼,然后站在宝云禅师身边,但没站多久就出去了,可刚出去一会儿,又回来站到宝云禅师身边。宝云禅师见状便道:“就这样,就这样,所以(才会)如此。”良价回说:“大有人不这样认为!”宝云禅师道:“何必张口作辩白呢?”良价听了后就留在宝云禅师身边,侍奉他数月后方才离去。

到了湖南以后,良价先是去潭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西北的大沩山(在今湖南省宁乡市境内)谒见沩山(即沩山灵佑禅师,禅宗五大家之一“沩仰宗”初祖),向沩山请教慧忠国师(诸暨人。六祖慧能弟子。唐玄宗迎请其入京并敕任南阳龙兴寺住持;肃宗、代宗皆奉其为“国师”)“无情说法”(佛教将众生分为“有情”“无情”两大类,“有情”指有生命的人和世界一切其他动物等;“无情”指山河大地和有生命的一切植物等)玄旨。沩山问他:“你还记得国师是怎么回答问话者的么?”良价答道:“记得。”沩山就说:“那你试着说给我听听。”良价便将一位僧人就“无情说法”问题与南阳慧忠国师的对话复述了一遍。沩山听了后告诉他:“你想要知道的答案我这里也有,只是能懂的人实在太少见了!”良价遂请沩山开示。沩山竖起拂子问他:“会么(意即懂我的意思么)?”良价答道:“不会(意即不懂),还是请您明示吧!”沩山道:“父母所生的我这张口,是终究没法跟你说明白的。”他让良价到澧陵攸县(今湖南省株洲市下辖县)去找云岩道人(即云岩昙晟禅师),并告诉良价,只要在云岩那里善于体察领会,就必定会有收获。

依止云岩  睹影得悟

辞别沩山后,良价即去拜访云岩昙晟禅师。见到云岩后,良价就问他:“无情说法,什么人能够听闻?”云岩答道:“无情之人才能够听闻。”良价又问:“和尚您能听闻么?”云岩回答说:“我要是能听闻的话,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良价继续问:“我为什么就听不到(无情说法)呢?”云岩于是竖起手中的拂子问道:“你还能听到否?”良价回答说:“听不到。”云岩就对良价说:“我说法你尚且听不到,更何况无情说法呢!”良价问:“无情说法,到底依凭哪部经典的教义?”云岩答道:“你难道不知道《弥陀经》中这样说:'水鸟树林,全都在念佛说法。’”良价听到这个回答,内心忽然有所省悟,于是就作了这样一偈(本指佛经中的唱颂词,后亦用以指修道者表述其内心感悟或见地之诗句):“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无情本不说法,只是有情内心的反应而已。人若心情好时,晴也好雨也好都让人觉得舒畅,鸟鸣声流水声听来都会觉得悦耳;心情不好时,晴也好雨也好都让人感到郁闷,鸟鸣声流水声也会让人心烦。“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古人的这些诗句,或有助于我们理解良价的偈意。)

良良价虽有所悟,但心中尚存疑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对佛法有所领悟之后,内心虽然感到欢喜,但这个欢喜就像扫粪时在粪堆里捡到一颗明珠那种感觉,因此他选择继续留在云岩身边修学。

云岩临别人世前,良价问他:“您百年后要是有人问我,你还能描述师父的真面目吗,我该如何作答?”云岩说:“你只需这样跟他讲:就这条汉子是。”良价听后一直沉吟不语。云岩见状,就欲把自己真正的意思直接说出来,但良价不让云岩说破,而是告诉云岩,他自己会慢慢领会。

云岩去世后,办完太相斋(当为“大祥斋”之讹,“太”“大”通,“相”“祥”音近;古人死后两周年祭日为“大祥”,魏晋以来简化为二十五日),良价与师伯动身前往沩山,在潭州过河快到对岸时,因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当下大悟,不由得呵呵大笑。先于他过河的师伯见状问他是怎么回事,良价说他终于彻底明白师父云岩的意思了。师伯说:“要是果真如此,你得留下几句话来才行。”于是良价就作了这样一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此偈表明,良价从自身和影子(我和渠)的关系中体悟到了本体与现象、佛性与众生的关系。我即本体,佛性自在我心,恒常如一;渠即影子,无非是本体的幻象,虚幻不定。现象(渠)都由本体(我)缘起,本体只有一个,现象则可以有千万个。人人皆有佛性,虽然人与人的形貌言行千差万别,但其所本具的佛性都是圆融无别的。换言之,生命的形相千姿百态,但其本质并无差别。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庄子所谓道在蝼蚁、道在屎溺,永嘉真觉大师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说的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云岩昙晟所谓“只这条汉子是”,想要让良价明白的也正是:在世人眼里,云岩是有具体形貌体态的一个和尚,但作为他弟子的良价应懂得,证悟了佛道的云岩才是他的真面目。有血有肉的云岩不过是“渠”,是虚幻不实的,见性成佛的云岩才是他的本来面目,是那个真正的“我”。良价所谓“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说的就是他已完全彻底明白了这一点,从此再也不会被外界种种现象迷惑,而能在每一现象中体认本体。]至此,良价才算彻底明白了云岩所谓“就这条汉子是”的真意所在,成为云岩昙晟的法嗣(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也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瓜熟蒂落  渐露头角

在湖南行脚时,良价曾因迷路而到过潭州隐山(在今湘潭县境内),在山中拜访了龙山和尚(又称隐山和尚)。龙山和尚见到良价后就问他:“这座山没有路,你这和尚是从哪里来的?”良价答道:“有没有路且别去管它,请问您又是从哪里进山来的?”龙山和尚说:“我可不是云游到这里的。”良价便问:“那您在这山中住多久了?”龙山和尚回答说:“这与年份无干。”良价又问:“是先有这座山还是先有和尚您?”龙山和尚回答说:“不知道。”良价遂问:“为什么不知道?”龙山和尚答道:“我不是为人界天界才来这里的。”良价于是就开始请教龙山和尚:“该如何在一群宾客中识别出主人(意即该如何见证众人皆具的佛性)呢?”龙山和尚说:“长年不出户。”良价接着问:“那又该如何看待主人与宾客的关系(意即该如何看待佛性与众生的关系)呢?”龙山和尚答:“青天覆白云。”良价又进一步问:“宾主(意即众生和佛)相距有多远?”龙山和尚回答说:“长江水上波。”良价继续问:“宾主相见的时候(意即开悟得道以后),又是怎样的一种境地?”龙山和尚说:“清风拂明月。”良价还不罢休,问:“和尚您是悟得了什么,才一直隐居在这座山中?”龙山和尚回答说:“我看见有两头泥牛争斗着进入海里,一直到如今也没一丁点消息。”(成语“泥牛入海”典出于此。)

离开湖南后,良价曾与密师伯一起到鄂州(即今湖北省鄂州市)参访过百颜明哲禅师。百颜明哲见到他们后问:“你们最近是从哪里离开来到这里的?”良价回答说:“我们刚从湖南过来。”百颜明哲遂问湖南的观察使(官名。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姓什么名什么?良价均答“不知道”。百颜明哲又问:“那他还做不做些实际的事情?”良价说:“具体事情自有他的幕僚会去做。”百颜明哲问:“你们与他难道一点也没有交往?”良价听后便拂袖离开了。第二天,百颜明哲来到僧堂,对良价和密师伯说:“昨天二位说的一句转语(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不够稳妥,今天再请二位说说看。说得上来,就供粥饭给你们吃,我们相伴一起过夏。快说,快说!”良价就说:“这也太承蒙你看重了。”百颜明哲听后,就让良价和密师伯在寺庙里挂单(指行脚僧到寺院投宿。单,指僧堂里的名单。行脚僧把自己的衣着挂在名单之下,故称挂单),共同过了一夏。

云游到江西以后,良价前往袁州(即今宜春市)参访南源道明禅师。他来到南源广利寺一说在今宜春,一说在今萍乡)后,即去法堂,道明才望见良价就这样对他说:“我们已经相见了,你就不必再进来了。”良价便未再上前。再次去见道明时,良价就问他:“刚才您说我们已经相见了,不知何处是您我相见处?”道明说:“悟道之心了无差异,觉知本性即与佛同。”良价道:“我差点错过向您参学的机会。”过了5天后,良价欲辞别道明前往别处,道明说:“我有事要托付你,行么?”良价便问:“什么事?”道明说:“你要多学佛法,让更多的人得益。”良价道:“如何多学佛法就不请教您了,您跟我说说该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得益?”道明就说:“万事都顺其自然别去扰乱就行。”良价听后,就在南源道明身边待了2年方才离去。

良价曾在泐潭(即今宝峰寺,在今江西省靖安县宝峰镇宝珠峰下)潜心研读大藏经,编纂有《大乘经要》一卷(已佚)。《五灯会元》(南宋时高僧释普济辑,共二十卷。其书取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李遵勖《天圣广灯录》、释维白《建中靖国续灯录》、释道明《联灯会要》、释正受《嘉泰普灯录》,删除重复、撮其要旨汇为一书,故名《五灯会元》)载有他在泐潭问杀首座(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可代住持统领全寺僧众)之事。有一天,这位叫初的首座一上来就跟众人说了这么一句:“真稀奇,真稀奇,佛界道界不思议。”良价听了就问:“佛界道界我就不问了,你且跟我说说佛界道界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位首座好久都回答不上来。良价又追问:“为什么不赶快说?”初首座道:“你跟我争,就得不到答案。”良价说:“你说都不曾说,说什么我一争就得不到答案呢?”初首座无言以对。良价就说:“佛与道,都不过是名称而已,你为什么不以此来启发教导人呢?”初首座于是问:“说些什么呢?”良价道:“得道那种境地,实在无法用言语来表述。”初首座说:“就如想不透教义因而成为心病一般。”良价听首座这么说,就问:“那你说说佛界道界的毛病谁大谁小?”初首座又无以对答。第二天,这位首座突然去世了。当时有人因而称良价为“问杀首座的良价”。

大中(847—859,唐宣宗在位时所使用年号)末年,良价在新丰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开始接引门徒。此后他又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参访过薯山慧超禅师。薯山慧超应该知道良价在新丰山接引之事,因而见了他就说:“你已经安居一方了,还跑到我这里来做什么?”良价说:“我心里(对所悟得的)实在还是不敢十分肯定,所以特地来见您。”薯山慧超于是就叫了良价一声,良价很自然地应答了一声,薯山慧超就问他:“是什么?”良价没有作声,薯山慧超便说:“好一个佛!只是还不见有光芒。”

创立曹洞  弘法洞山

大中十三年(859),良价来到洞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境内),募得当地富绅雷衡所捐之地,遂建广福寺(即今普利禅寺)开堂讲法,由此创立曹洞宗。

《人天眼目》(宋时晦岩智昭编撰,系荟萃禅宗五家之宗纲要义的禅宗典籍)谓曹洞宗“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这是因为良价的脾气比较平和,既不会用棒喝(佛教禅宗某些派别接待参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即对于所问往往不作正面回答,或以棒打,或大喝一声,以验其是否聪颖,或暗示和启悟对方),也不会叫人去苦参公案(禅门所称的“公案”,指古代禅师们开悟过程的个别案例,是禅宗史上的祖师们及其弟子们发生酬对情况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半看来有些岂有此理、不合一般情理。一个对“禅”体认不足或不了解禅修特质的人,公案对于他就像是疯子间的对白。“参公案”即以案例来发疑问:“为什么祖师们如此这般一番,就开悟了?”这样不断地反复问下去)。其对话都显得平易而深刻,愈嚼愈有味,这从他设斋纪念云岩忌日时与一位和尚的对话中可见一斑。当时有个和尚这样问他:“师父,您在云岩前辈那里得到了什么样的指示?”良价回答说:“我在他那里时,并没有得到什么指示。”和尚疑惑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他设斋做什么?”良价回答说:“虽然没有得到他的指示,可我哪敢违背他呀!”和尚继续问:“师父最初拜访的是南泉,得到他的夸赞,为什么现在却替云岩设斋?”良价回答说:“我这样做,并非因为敬重云岩的道德,也不是因为敬重他传授了佛法给我,而是敬重他没有(把佛法的真谛)直接向我说破。”和尚又问:“师父替云岩前辈设斋,是否完全认同前辈的见地呢?”良价回答说:“一半认同,一半不认同。”和尚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完全认同呢?”良价说:“要是完全认同的话,那我可就辜负他了!”(上述对话中,良价所以说“我不重先师道德,亦不为佛法,只重不为我说破”,是因为佛法必须亲证。想要悟法得道,唯有身体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的,这就如人在饥渴时,只有自己去吃饭喝水才能解决问题一样。要是云岩直接告诉良价,他说的“只这条汉子是”是什么意思,证悟是怎么一回事,他悟到的是怎样一个结果,悟后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于良价而言,就全不过是师父的见地,是师父传授给他的死知识而已,而非他切身体味到的真感悟,因而也成不了他内心的真收获。《金刚经》中所以会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就是为了防止人们将活的佛法当成死的教条,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忘记了成就佛道、获得圆满智觉有八万四千法门。)

咸通十年(869)三月一日,良价自知行将离世,便剃发沐浴更衣让人敲响寺院的声,与众人辞别,随后安然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端坐死去)。众人恸哭不止,良价听到哭声后然睁开眼睛说:“出家之人,应该为外牵缠这才是真修行。活着劳苦,死后安息,有什么可悲伤的呢!他吩咐主事僧着手筹办愚痴斋(意在让大家勤修佛法,降伏愚痴)。主事僧为了能让良价在世间多留些时日,故意拖长斋筵的备办时间,到第7天才把斋筵备办好。良价也与众人一起用斋,只是吃得很少。斋后,他用略带责怪的语气,说主事僧不该如此草率行事。第八天,斋戒沐浴后在方丈室端坐(佛教用语,指僧尼死亡)世寿六十三,法腊佛教语,指比丘受戒的年数四十二。良价真身葬洞山广福寺后山,唐懿宗赐其“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俗称“价祖塔”,是中外曹洞宗信徒共尊之祖塔。

法脉绵长,延及海外

因良价系在洞山创立并弘传禅宗新法,故世称其为“洞山良价或单称“洞山”。其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因住云居山(在今江西省永修县境内)弘法,故称“云居道膺”]曹山本寂[因住抚州曹山(在今江西省宜黄县境内)弘法,故称“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因住龙牙山(在今湖南省境内,未详何地)妙济禅苑(一说为长沙龙牙法济禅寺)开法接众,故称“龙牙居遁”]、华严休静[在良价处得法后初住福州东山华严寺,后应请入京兆(西安古称)华严寺弘化,故称“华严休静”]等26人。

《景德传灯录》和《五灯会元》均载有良价令小和尚去勘验云居道膺是否得其真传之事。他得病后,指派一名小和尚去云居道膺那里传话。行前良价告诫小和尚说:“你到他那里后,他肯定会问你我有什么话带给他,你就说云岩的一脉恐怕要断绝了。你说完这句话后一定要站得离他远一点,否则恐怕会挨他的打。”小和尚到了云居道膺那里后,结果果然不出良价所料:话音未落,就吃了道膺一棒。

著述不多,有《丰吟》《宝镜三昧歌》《心丹诀》[陈尚君(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任重书院院长)在其补辑的《全唐诗续拾》中,录有良价诗作36首,收编在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2018年11月第9次印刷的《全唐诗》(增订本)第十五册第11351—1135页]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其禅法重在理(即佛性)事(即万事万物)俱融,以“偏正回互”为核心,“偏”喻事、用,“正”喻理、体,“回互”指圆融无碍。

良价的得法弟子本寂曾跟随他数年,后到曹山(在今江西省宜黄县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使洞山宗风得以广为传扬。后世称良价在洞山首创、本寂在曹山弘传的禅宗新法为“曹洞宗”。

        关于“曹洞宗”宗名出处,除了上一说法即取自第二祖曹山本寂与第一祖洞山良价之名(洞指洞山,曹指曹山,合其师徒所住之山为名。之所以曹前洞后,系为言语表述方便)外,另有一说是取自曹溪(在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处。禅宗南宗别号“曹溪”)六祖慧能(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及其六世传人洞山良价禅师之名(曹即曹溪,洞即洞山)。有学者认为这一说法近于史实, 

良价在世时,日本僧侣瓦室能光曾千里迢迢求法于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圆寂后,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首都位于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僧人利严从良价另一法嗣云居道膺学法,归国后创须弥山派。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僧道元从洞山第十三代如净(1163—1228,又称“天童如净”)那里受法,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后道元被尊为日本曹洞宗太祖。今天的日本曹洞宗,以永平寺(在今日本福井县境内)、总持寺(在今日本横滨市境内)为两大本山,据称拥有一千万信徒,为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

    注:以上文字据《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人天眼目》及《中国佛教》(第一辑)、《隋唐佛教史》《全唐诗》(增订本)中相关记述撮要糅合而成

                                                    2021.11.21初稿,2022.1.14改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