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道子是他传人,顾恺之被他替代,张僧繇拿手的不止有疏体

 泊木沐 2022-02-24

导语:张僧繇是齐梁之际杰出的画家,他敢于变革顾恺之“春蚕吐丝描”如发丝般纤细,无粗细变化的缺憾,创造了节奏变化的“疏体”,打破了战国秦汉以来这一线条程式在画坛千古不变的地位此外,他还融合了天竺画法,开创的“凹凸”画法,成为了没骨法的前身。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中国画中线条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从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可见以线造型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元素。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证明,这种线条在西汉已经成熟。而后历经东汉,逾三国,经西晋,至东晋发展出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

这种线条的应用在中国画坛占据几百年,直到张僧繇的出现……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01改变顾恺之春蚕吐丝描的张僧繇

张僧繇,齐梁之际著名画家,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画家四祖”。一生作画勤奋,取材广泛,人物造型简练概括,用色单纯,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与顾、陆连绵循环的“密体”线条迥异,被世人称为“疏体”。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张僧繇出身贵族,南朝梁吴中人。从小受到很优越的教育,梁武帝时任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后来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职,正是他所担任的这些职位,给他带来了更多学习绘画技法和研究绘画理论的机会。

尤其是直秘阁知画事一职,这个部门是皇家收藏图册秘籍、法书名画的场所。职位的便利让他拥有更多观看真迹的机会。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古人评价张僧繇是“天降圣人” 、“取之天造”。他们殊不知真正使张僧繇成为“天之骄子”的,除了机遇还有他“脾昼作夜、未尝厌怠、数几之内无须臾”的勤奋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张僧繇一生都在苦学,据《续画品》记载,他平日都是手不离笔,把夜晚当作白天,日以继夜地努力作画,不觉厌倦,他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他的画法简练,富于变化,创造了一种很像现在的速写的方法——“疏体”。而疏体的产生,是在春蚕吐丝描的基础上的。

顾恺之、陆探微以及之前的中国人物画,都是通过线条来完成。线条的完美是画作成功的唯一保障,这种状况到张僧繇时逐渐发生了变化,虽然线条依旧是画面完成的重要因素,但不再起到决定的作用。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画家们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连绵不断”的周密线条所达到的“精利润媚”效果,而是要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方法。

所以张僧繇在实践过程中,改造了这种用笔程式,他潜心揣摩卫夫人的《笔阵图》,并将书法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引入画中,创造出一种“离披点画,时见缺落”的用笔,造就出“钩戟利剑森森然”的效果,同样完成了周密的造型要求。

此外,他还前无古人的创造了“凹凸”画法,这种画法便是“没骨画法”的前身。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02没骨法前身“凹凸法”的开创者

《历代名画》曾说:“像人之妙,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萧梁时期佛教兴起,加上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本土的文化便增加了外来佛教文化的学习与交流。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当一种新的文化思想与艺术进入到一个新的民族,总是潜移默化受到本土影响,同时也是被同化着的,由此逐渐融入并成为属于自己新民族新文化,再被创新。

张僧繇因擅长佛道题材的绘画,因而受到朝廷的器重,被委派主持寺庙的修建工作。吸收了天竺画法的他在绘制佛像时加入了“凹凸花”的艺术技巧,也是现在所说的明暗透视画法。所绘出的人物之所以一改先前瘦削的形象,而“得其肉”,便是受益于“凹凸法”,因为人物的面部有凹凸感,故而也便有了肉感。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这种凹凸画法的色彩,除借鉴天竺遗法的青绿与赭石之外,其多蕴含了我国五行色和佛教美术色彩观,是在本土绘画色彩之上所融合的外来色彩,具有我国本土文化内涵。可惜张僧繇没有作品传世,所以我们也难一窥其中技法的真实面貌。

但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倒还流传在世。此图绘的是想象中的星宿形象,现仅存五星和十二宿图。每星、宿一图,或作女像,或作老人,或作少年,或兽首人身,图前有篆书说明。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人物用游丝描,细劲秀逸,匀洁流畅,设色古雅精微,图中的牛、马等动物形亦生动传神,画风谨严。图中太白星神、风星神的形象,脸部修长,尚存南朝人物画的遗风。这虽不能使张僧繇的艺术特徵完全再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张僧繇的技法风格。

结语:

张僧繇、顾恺之、陆探微,三人虽合称六朝三大家,但,张僧繇的用笔不同于顾恺之、陆探微的“密”,而被后人相对称为“疏”,他这一派的继承者众多,其中包括唐代阎立本和吴道子。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局部

他的“凹凸”画法,在齐梁间逐渐取代了顾恺之、陆探微的"秀骨清像",在南朝后期盛行于大江南北,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丰满艳丽、雍容华贵的泱泱大唐风范。

是否可以说,没有张僧繇丰腴的人物造像风格的奠定,就不可能达到唐朝雍容大度、丰满健康、蓬勃向上的人物造像顶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