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上河图,从汴京到苏州再到明清皇家建筑,是一波几折的呈现?

 泊木沐 2022-02-24

导语:世间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太有名和不出名。《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神秘感十足,关于它的讨论从古至今不曾间断,从篇幅的残缺论、画卷的绘制意涵到绘制季节等……今年元宵节的奇妙游,连沈括都迫不及待地游览了冬景的《清明上河图》。

《元宵奇妙游》沈括推开门看到的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恐怕是“赝品”最多的中国古画。

全球博物馆收藏了至少100幅民国以前的《清明上河图》,民间收藏更是不计其数,每隔两年就有人跳出来说,真迹在他家大衣柜里,是爷爷的爷爷的……传下来的。

这些总不能都是真迹吧!在这上百幅《清明上河图》中,有三幅名气最大,最具代表性,当然也引来为数众多的讨论。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01《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二字的异议

总所知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以清明时节北宋开封汴河为背景,描绘了宋徽宗政宣年间期,汴京以及汴河沿岸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繁荣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造型准确、描写细致、技法娴熟、风格淳朴、气韵生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但是,这幅画为什么叫“清明”,有不同说法: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认为该画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所以才叫《清明上河图》;

有人却认为是因描绘了当时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所以才叫“清明”;

还有人认为“清明”二字是描绘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因为张择端是一位宫廷画家,他的画就是为宫廷服务的;

更有人认为张择端的这幅画本来叫作《上河图》,而“清明”二字是徽宗为了彰显自己的英明神武而后加上去的。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却忽略了几点:

一是画中4位金人的题跋。以张公药的诗跋为例,“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唤回一饷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诗中并无只字提及清明节之内容。而“清明节说”首次成为“定论”是在明代的《清明上河图》造假活动发生之后。

二是宋徽宗的喜好。徽宗推崇的是富贵、巧靡风格的“宣和体”,在他的画院里,太具有个性的以及有山野、市肆情调的绘画风格都是不太受到欢迎的,而且《清明上河图》规模十分宏伟,所以不可能有人向宋徽宗奉上有着他不喜欢的艺术风格的长达五丈的作品,所以后两点不太可能成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三是画中的部分内容。因为画面的一半表现的是漕运、码头、船家等运送丰盛的物资在汴河上的流通,而另一半的画面则描绘为普通人服务的寒简酒肆,普通市民饮酒、购物的场面,甚至街道上还有衣不蔽体的百姓,这明显不是在歌颂盛世的景象。

所以唯有可能的就是张择端因描绘了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所以才叫“清明”的说法了。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02宋、明、清三版《清明上河图》的差异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就广为人知,自此以后,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仿本频频出现,其中明朝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和清乾隆时期的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最为有名。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绢本、水墨淡设色。所描绘的是北宋的都城汴京。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创作背景是宋代初年,当时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和力量也逐渐壮大。汴梁、成都等地成为当时国内贸易中心,社会安定祥和,经济一派繁荣景象。

这幅《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前端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所绘人物大的足3厘米,小的如豆粒,却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可惜现存的这幅画是不完整的,从李东阳的题跋看,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现在这些画上都己不见。后半部也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

绢本,工笔青绿重设色所描绘的是明代苏州

仇英《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虽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再造了一个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动城市——苏州。

宋代夯土城墙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包砖城墙。画面中心的城门, 让人联想到苏州城的阊门。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彰显明代苏州的繁华。

仇英《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从画中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打造诸般铜器”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可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张择端画中的木质虹桥已经被仇英笔下的石拱桥取代,桥上市景已由张本的几个草棚凉亭演变为木质售货亭;张择端本中鲜见的马匹和羊群在仇英本中随处可见,而张择端本中骆驼、毛驴、牛车等中原交通工具,在仇英本中却难觅踪影。

仇英《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绢本,工笔重设色所描绘的是明清皇家园林建筑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合作画成。与前两幅《清明上河图》最大的差异除了创作方式上还有绘画技法上。

以往在绘制传统中国画时尤其是长卷和手卷时,大多数画家都会使用移动的散点透视法来作画,而在“清院本”中却出现了焦点透视,甚至在画面中出现了西洋建筑。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清院本”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山体、土坡、植物等处画家们运用的传统短披麻皴、大混点、小混点、介字点、破笔点、双勾夹叶等技法。也能看到云水的细笔中锋运笔。还有人物轮廓的铁线描勾勒。而宫殿、楼阁、桥梁、城楼包括车船等则都使用传统的界画法。

另一方面,亦可察觉到不同以往绘画作品的强透视,如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关系,甚至细微之处如人物造型更加立体,诸如此类都可以发现西洋透视法对清宫绘画的的影响。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对比张择端本和仇英本,清院本画面整体更加宏伟大气,画卷首尾更加辽阔完整,刻画也更加细腻,在部分场景上扩大并延展了,如戏台、虹桥、街景、皇家御苑等场景。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中,不但出现了放纸鸢、踏青,更是出现了荡秋千的场景(清明节, 古人又称“秋千节”),坐实了这幅图描绘的是清明节的说法。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结语:

《清明上河图》能让人争相模仿,定有其出色的原因。时代在进步,就连画作的再创作也是跟得上时代脚步的,比如鸟瞰式全景法到强透视的焦点透视。

张择端版将汴京这个当时的贸易中心,经济繁荣景象真实呈现,其繁华自然不及600年后的苏州;仇英版的明代苏州商铺林立,石拱桥的出现更是当时国力的展现;而清院本的场景更是大气,引入皇家御苑,放纸鸢,以及“秋千节”等,这样的《清明上河图》或许更符合人们理解的清明这个画的主题吧。

与其争论说谁是正品,谁是赝品,不如品味画中的人文生活,才是它们流传下来的作用。无论是张择端,仇英,还是清院五位画家版本,不同设色的画技,是对艺术最好的阐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