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诞生淇河岸

 新用户91998270 2022-02-24

谈到中国四大名著,无人不知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是中国的骄傲,有了它们,中国文学才在世界小说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若再问这四大名著都是谁的作品,在什么地方诞生的,知道者就比较寥寥了。

中国的文学起步甚早,3700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吟诵诗歌,那些经典名句经过口语相传,一代代留存下来。伴随着甲骨文的问世,这些诗歌找到了载体。到了战国时期,杂文成了主流文体。那时候百家争鸣,杂文得以发扬光大,创造了数百年辉煌。以后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以后就是戏剧,不断发展,不断繁荣。元末清初,中国文坛上最重要的文体出现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小说。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文字沉淀、传承与进化,冲破了层层世俗枷锁与屏障,文字,终于找到了承载宏大历史事件的重任。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走出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成为我国小说史上奠基性的大师,他们都是文学天空灿烂的晨星。

令人欣慰的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居然诞生在淇河岸边,《水浒传》的增删润色也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条以诗闻名的河流,竟然跳荡起了小说的脉搏,从此,我国的文学开创出一代新风,与世界文学挽起了臂膀。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他出生于山西并州太原府(另有山东东平县罗庄村出生之说)。其著作盛丰,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其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他是个多产作家,体裁涉猎甚广,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中心。不少北方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受这一社会潮流影响,也成为南迁作家中的一员。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与云集在这里的说话艺人和杂剧作家志同道合,结为好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极其喜爱,边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创作素材。

 

约在公元1360—1363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元末起义军领袖张士诚那里作客,担任张士诚的幕客。张士诚草莽出身,不但缺乏远见,而且跋扈独尊,一心称王称霸,对罗贯中等文人的劝阻听不进去。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张士诚幕僚中的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觉得在这里待下实在没多大意思,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那时候,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对现实生活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而且手头上已经掌握了大量资料,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创作的冲动,年龄的一天天变老,使他感到刻不容缓。但到处漂泊,静不下来,对小说创作影响很大。他决心找一处幽静的环境,停下四处漂泊的脚步。

位于淇河中下游的太行山与平原接壤处,有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就是民间传说中白娘子闹许仙的许沟村。淇水流出大山,从村西头的上游浅滩激流畅扬而下,转弯汇入宽深的河面,清静舒缓优雅而去。

周游四方的湖海散人,什么样的景致没有看到过,但像淇河这样雅致秀美的山间河流,还是深深地吸引了他。站在淇河岸边,满身风尘和一腔块垒,顿然间被洗涤得干干净净。同壮阔的长江和雄浑的黄河相比,淇河只能算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溪流。但它的洁净、美丽、神奇和顽强的生命力却令人敬畏。

这里有一股温泉,是地震留下的火山口形成,常年清水涌流,四季常温。泉水下方一箭之地,水面平缓开阔,两岸树木婆娑,水草摇曳。每到入冬后,河面就缥缈着朦胧雾气,仿佛进入了美丽神奇的仙境。每天太阳一出,河面映照出万道霞光,整个山川像铺了一层金。打鱼的小船,在河面上来来往往,让人有一种融入大自然的冲动。落日时分,太行山舒缓的影子映入河中,除了鸟雀归林、蛙鼓声声,四周静谧得如在画中。与南方的刀光剑影相比,会误以为来到了世外桃源。

罗贯中停下了脚步,寻一处农家住下来。他觉得,完成自己的鸿篇巨制,再没有比这里合适的地方了。想到自己在江湖上的名声,为了少惹麻烦,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许贯中,铺开纸墨,开始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

长篇巨著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期间,罗贯中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沿淇河而上,饱览了河谷风光。下游的白龙庙、金沙湾,中游的花营、花地、雕公岩,都是他流连忘返的地方。在一处坐北朝南的山岩上,有一座小村寺北垴,村下的峭壁上有个福兴寺。悠扬的钟声从寺庙里传出,在河谷里回荡。深秋时节,河雾升起,整座寺庙犹如一叶扁舟,在云里雾里缥缈。待云雾散尽,一派好看的风光钻进眼帘:天地造化形成的峭壁危崖,如同刀砍斧削,牢牢扼守着眼前的一河清流。岩石上几棵柿子树,挂满了灯笼似的柿子,被蓝天映衬得红艳欲滴。淇河则如同性格不羁的顽童,一会儿文静如处子,把清水汇聚成镜子,倒映得蓝天白云如画;一会儿顽皮放达,冲刷出好看的瀑布,滚珠溅玉。成群的牛羊在河岸上安闲吃草,不时惊起几簇飞鸟,箭一般钻入云端。同许沟相比,多了几道仙气,少了些许红尘。因交通不便,没有了市井的噪杂。罗贯中当即把他的文房四宝搬到寺里来,同这里的方丈交了朋友。

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写到了十二卷。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他的老师兼朋友施耐庵带着自己穷一身心血创作的《水浒传》来找他。施耐庵是当时中国文坛上屈指可数的奇才大儒,创作了北宋农民起义的传奇小说《水浒传》。但这部小说部分章节刚刚在社会上流传,便遭到了恶势力封杀。那时候,他已经年迈多病,自知时日不多,便郑重地将未完成的书稿交给罗贯中,请他将未竟的事业继续完成。随后不久,施耐庵逝世。为了纪念师友,罗贯中满怀悲痛,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旋即投身于加工、增补《水浒传》的任务。据说,《水浒传》的后三十回,就是罗贯中增补的内容。 

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后,罗贯中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他于洪武十三年离开许沟村来到福建建阳,那时候,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带有极大风险的书稿无人敢接,他的目的未能实现,不得不继续回到淇河怀抱,将书稿交给了淇河边的浚县民间出版家。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浚县主薄蒋大器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并记载该书刊印前在浚县民间辗转传抄、争相誊录的情景。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该书“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既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作者简介:张海峰  1949年6月生,林州市五龙镇椤棬村人,大专学历,长期从事期刊编辑、记者工作。现为河南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局《气象知识》杂志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注册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科普书籍《云天探秘》《气象万千》、文学书籍《撩起尘风》《风雨人生》、文字书籍《常见字词辨误》等19部;拍摄的照片曾获得全国及地方十多次奖项。

总监制:郝合兴  李银录

监    制:赵福生  王买金

编    审:张海峰  刘富民

                万林伏  张保伟

终    审:刘启根

编    辑:薛帅

            《林州民协五龙分会》欢迎您赐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