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有亮,司马光一翻身,圆木枕头就滚到了地上,司马光被惊醒,一翻身爬了起来。这容易滚动的圆木枕头就有这好处,枕着它容易惊醒,他管它叫"警枕"。 修书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勤 还有范祖禹,入局时只有30岁,是书局里年龄最小、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他为人聪明,思路敏捷,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 ![]() 范祖禹,入局时只有30岁 范祖禹主要负责唐代部分的起草工作。 刘恕在入局时已是精通历史的专家,而范祖禹则是入局以后在编修《通鉴》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助手们都有一种勤奋的精神,修书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勤。 想起了刘恕、范祖禹,司马光不由得又想起了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开始后,他就接连给王安石写了3封信,指责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变法,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翌年四月,又判西京留司御史台,退居洛阳。 刘恕对王安石成见甚深。他以为京师不可久留,终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调往康军(今江西星子)。刘恕到南康军以后,仍属书局成员但只能在局外继续编修了。 刘攽是司马光的另一得力助手,他也曾批评指责新法。现在看起来,他被调往泰州当与反对变法有关。 不为亲者讳,不为贤者讳 司马光和助手们为编写《资治通鉴》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修撰时所依据的图书,仅正史就有19种,另有杂史322种。 司马光不主张用所谓春秋笔法,含蓄地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进行品评;也不主张把一些王朝说成是正统的,而把另一些王朝说成是非正统的,而主张据实直书。 ![]() 司马光不主张用所谓春秋笔法 《通鉴》不"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隐恶扬善,记事较翔实。 《通鉴》继承了《左传》的编年体例,又具备了《史记》那样的通史规模。 在叙述时间上大体与《左传》相衔接,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终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周(战国)、秦、汉、魏(三国)、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16代,共1362年的历史。 没有亲眼见到《通鉴》的刊行 东方,太阳升起来了。室内,变得明亮起来了。 司马光在纸上写道:"臣子精力,尽于此书。""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他现在比任何时候更能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司马光编修《通鉴》,总共花了19年时间。 他曾经对人说过,《通鉴》编成以后,只有一个名叫王益柔的人通读过一遍。其他人往往读不了几卷,就倦然思睡。 卒读《通鉴》难,编修《通鉴》更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元丰八年(公元1086年)十月,《通鉴》才交杭州雕板。在这之前一个月,司马光就已经去世了。 他终于没有亲眼见到《通鉴》的刊行,也没能了却在书成之后告慰刘恕在天之灵的凤愿。 ![]() 没有亲眼见到《通鉴》的刊行 但他在九泉之下当感到欣慰。《通鉴》的浩大工程,是他亲手完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