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通

 写下即永恒 2022-02-24

心理学的课程开始进入“心理咨询核心技术”部分。

好喜欢老师给出的定义——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自助的过程。

非常简洁的定义,却耐人寻味,而且直指核心。

常见的误区是:进入心理咨询室来寻求帮助,就是指望咨询师看出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告诉自己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而事实是,别人永远无法解决你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也只有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是也许就是无法解决,人要学习的是如何面对它,并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生活下去。

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而是一个帮助者,为的是唤醒我们内心自助的力量。

这和我所熟悉的教师的角色颇有相通之处。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信息时代为自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只要有心寻求,人不必有恒师,万事万物皆可为师。

那么,老师这种身份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我以为,恰恰就着落在“唤起自助”这一点上——真正的好老师,从来不是板起面孔的监督者,也不是把自己累死累活的陪练者;而是懂得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适时助力,相机点拨的那个人。

总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而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动机、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与韧性等等,才是为师者更应关注的重点。

心理咨询过程,由“收集信息”、“澄清问题”、“设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干预”、“反馈结果”这几个环节构成。

老师特别强调: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最重要的是“建立关系”;上述每一个环节,都与“建立关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一切都无从谈起。

师生关系不也正是如此吗?

特别是我所熟悉的中小学学段,师生关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孩子心中,是不会将老师教授的内容与老师本人的气质、风格、品性剥离开进行判断的。

你就是你所教授学科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你是怎样的人、你以怎样的方式引领孩子入门,你看着孩子的眼神和倾听孩子说话时的姿态,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在心理咨询核心技术的入门课程中,老师列出了“有效的咨询师特质”,共有21条——

同理心、真诚、一致

对不同次文化的了解

对来访者的积极看法

对人的兴趣与关怀

敏锐的倾听和观察能力

善于进行言语上的交谈

善于面对当事人不同的情绪反应

能将个人需求放下,视照顾来访者的需要为优先

能面对人生事件悲苦的一面,并以幽默态度处之

积极的自我概念

接纳自我

敏锐的觉察力

不断自我成长

开放自己的情感与经验

能否投入来访者的经验中,也能够保持距离

精力充沛

忍受含糊情境的能力

了解自己的长处与限制

追求自我实现

具有专业背景与素养

恪遵咨询伦理

这当中的绝大部分,同样适用于为人师者。

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同理心、不能真诚关怀学生的老师会是好老师;同样的,如果没有敏锐的倾听及观察的能力、不善于运用语言交流、不善于面对孩子的不同情绪,大概率会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举步维艰。

在上述必备素质当中,有数条是在强调“自我觉知”与“终生学习”。

心理咨询师和老师一样,“自我接纳”“进行积极的自我认知”——厘清自己,自我赋能,才有充盈的能量去帮助别人。“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对生活中的事物保持历久弥新的欣赏态度,不时有巅峰体验,才有足够的活力陪伴他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从小观察着老师,大学得到专业教育,从业以来接受数不清的培训,一路走来看着各种各样的人……然后蓦然发现:何止教师与心理咨询师所需特质是相通的呢?上面的21条,都是在帮助人成为更好的人呀。

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更好地胜任每一种工作。

香港今日新增8798宗确诊病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