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穴概览:本经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背腰部、下肢外侧后缘、足外侧,本经计67个穴位。 二、经脉循行: 1、体表部分:起于目内眦,上额、左右交汇于头顶部,夹督脉下向分成两支,沿脊柱旁寸半及三寸、大腿后侧下行,会合于腘窝正中,沿小腿后侧、足外侧下行,在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2、体内部分:络肾,属膀胱,联络脑。 三、循行分布特点:1、走向:从头走足。 2、位置:头后—背部—下肢外侧后缘。 3、属性:阳经。 4、联系脏器:膀胱、肾、脑、目、鼻、肛门。 5、属络关系:属膀胱,络于肾。 6、起止穴位:起于睛明,止于至阴穴。 7、交接关系:上接手太阳小肠经,下交足少阴肾经。 四、主治概要:1、外经病:头痛、目疾、项强、背腰痛、下肢痿痹。 2、脏腑病:主要是背俞穴在发挥作用。 3、神志病:癫狂、失眠等病症。 五、腧穴的分布规律:1、头面、颈项部10穴。 2、背腰部39穴,背腰部有两条侧线:第一侧线穴在脊柱旁开1.5寸,第二侧线穴在脊柱旁开3.0寸。 3、下肢后外侧18穴。 六、重点穴: 1、头部2穴:攒竹、睛明。 2、背腰部11穴: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秩边。 3、下肢6穴: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七、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歌: 膀胱经穴始睛明,攒竹眉冲曲差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