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虚实之外应 外邪入侵其首当——足太阳膀胱经

 4050szl 2011-07-09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循行于身体的背部,在脊柱的两侧以及下肢的后侧为主,上有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能够反映脏腑的虚实盛衰。足太阳膀胱经基本占据了人体的整个后部,包括后背,下肢的后部。我们知道腹属阴,背属阳,因此主管人体体表之阳,外邪侵袭时首当其冲。膀胱则是主管贮尿和排尿的腑。

1. 经脉循行: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向上经额部,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直行主干:从头顶部向后到枕骨,进入颅腔,络脑,从项部天柱穴出来,向下交会于大椎穴,向下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脊柱正中旁开1.5寸)到达腰部,然后从腰部脊柱两旁的肌肉进入体腔,络肾,属膀胱,途经脏腑的背俞穴,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

分支1(头顶部支脉):从头顶部分出,到达耳上角的头侧部;

分支2(腰部的支脉):从腰部肾俞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经过八髎穴,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下行到腘窝部(委中)。

分支3(后项部的支脉):从项部分出下行,沿肩胛的内缘直下(脊柱正中旁开3寸),经臀外侧的环跳穴,沿着大腿后侧外缘下行,与腰部的支脉会合委中穴,从此向下,通过小腿肚,到达昆仑,然后沿着足背外侧缘到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脉中拥有穴位最多的经脉,左右各67个,主要分布于身体的后面。

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四,共八穴,合称八髎穴。

2. 足太阳膀胱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

足太阳膀胱经以膀胱为中心,将脑、肾、头、项、目、背、腰、下肢后侧部等器官组织联系称为一个整体。足太阳膀胱经上拥有背俞穴,联系上述器官组织,又主人体体表之阳,因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生理功能。

通过背俞穴来反应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

主要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上有机体脏腑的背俞穴(后详述)。

外邪从皮毛入侵,太阳经为首道屏障

太阳经,实质上包括手太阳小肠经合足太阳膀胱经,外邪从皮毛侵袭的时候,以足太阳膀胱经为首道屏障,这是因为太阳经主身之表,足太阳经又位于背部。一般来说外邪都是趁着人体正气虚弱的时候偷着侵袭的,因此称为“虚邪贼风”,风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代表。人体正气充足的时候,外邪是入侵不进来的。中国的文化真的很有意思,有个词叫“背后偷袭”,也就是说偷袭要从背后,这如外邪侵袭人体如出一辙啊!所以说太阳经为首道屏障,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在上肢的后面,只是范围较小而已,远不如膀胱经范围大。因此一般说足太阳膀胱经为首道屏障。外邪侵袭致病,初多为外感,见发热、头痛、脖子强硬酸痛等。治疗头痛、脖子强硬酸痛可选用天柱穴,发热可大椎、肺俞穴放血等。详细在后面的感冒篇详细论述。

膀胱腑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足太阳膀胱经最重要的脏腑器官自然数膀胱腑了。膀胱位于下腹部,有贮尿和排尿的作用。人体的水液在肺、脾、肾等脏的所用下,布散到全身,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代谢后的水能最终进入膀胱,形成尿液贮存起来,尿液贮存的到一定的程度后,在肾与膀胱的综合总用下,膀胱开合有度,使尿液及时排除体外。如果膀胱的开合失常的话则会出现小便排出不畅或者小便失禁的症状。

3. 《黄帝内经》中膀胱经异常时涉及到的疾病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常表现为下列病症: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象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断了,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腓肠肌(小腿肚)好像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疮,疟疾,躁狂,癫痫,头囟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要运用。

现多用来主治相关脏腑病证、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等。

脏腑病证:与膀胱经背俞穴段相关;

头项疾病:头痛、颈项部僵硬酸痛、眩晕等;

眼部病变: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眦痒痛等;

鼻部:鼻塞、鼻出血、不闻香臭等;

循经病证:腰背下肢痛等;

上述病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眩晕、近视、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眼睑痉挛、背脊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病变、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跟骨骨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