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科医生给孩子开的药,你敢随便吃吗?

 新师道 2022-02-24

小明语录

药物永远解决不了孩子思想观念的问题。

01

孩子是不是病了?

有一个家长前段时间说:

我的孩子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症。

小明老师说:

你不要轻易下结论,你刚才大概跟我说了孩子的一些表现,我觉得你还是多看几家大医院,特别是真正的专家门诊,然后互相比对一下。

今天他妈妈高兴的过来说,重新找了好几家医院,最后诊断孩子不是阿斯伯格症。

如果当时按照第一次诊断结果开始吃药,小孩儿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或者耽误了他真正的病情,那就可怕了。

02

药,吃了就不能停

大家要知道精神科的误诊率本来就很高。

说到底,那概率就跟摇硬币差不多。

所以但凡遇到这类的问题,一定要多跑几家大型医院,多找几个真正的专家,诊断都不清楚,就乱吃药,那才可怕。

精神病类药物对人的影响是对大脑的生化平衡,那可不是一般的影响。

如果你本身没有病,吃药照样可以吃出问题来。

而且药物一旦影响了大脑生化平衡,还不能轻易停药。

一停药,就会出问题。

03

有没有心理健康的人?

精神病医学和心理学都不属于成熟的学科

全世界目前对于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也没有一个完全明确的定论。

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是多范式学科的原因,因为它涉及到基因、文化、社会等等各种因素。

甚至正常人经过诱导都可以诱导出精神疾病。

所谓的心理健康,更是一个没法定义的标准。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精神科医生敢断定你心理健康。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顶级的精神病专家,敢保证你不会自杀。

他连他自己会不会自杀都不敢保证。

04

精神病医学的现状

所以对于精神医学,特别是用在儿童身上,那更是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而且对于儿童精神病的诊断和成人的精神病诊断更是完全不一样,需要专门的资格认证。
中国拥有儿童精神病诊断资格认证的医生其实很少,据说不超过1000人。
你现在可以从认识的、不认识的任何一个人里面去找你认为最健康的人,让他到任何一家医院去找医生开一张心理健康的证明,没人敢开!
所以,不少大学生被诊断为某种心理疾病,休学之后再想返校十分困难。
因为没有医院敢给你开证明,证明你没病!医院只能证明你有病。

现在能明白什么叫做心理健康和精神病医学了吧?

05

   资本的力量

《像我们一样疯狂》的作者伊森·沃斯特询问日本杏林大学精神卫生系的田岛治教授,对于这些年来从葛兰素史克所收的钱有何感受。

田岛治回答道:“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人说学者与制药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好像妓女和嫖客,我同意……整个制药行业的强大力量足以对科学形成威胁,他们正在把医学变成伪科学,这种方法与把精神医学界的精英领袖变成某种妓女没什么两样。”

然后他补充道:“就连做妓女,我们也是很廉价的那种啊。”

在一本名为《待售的精神病学》的小册子的前言中,英国精神病学家乔安娜·蒙克利夫和富勒·托利评论道:“在美国……精神病学已经被贩卖。买主是大型制药公司。售价尚未被披露,但是传言制药公司得了大便宜……但是没有必要责怪制药公司,它们只是做了自由社会中一家公司该做的事。应受到谴责的是我们的精神病学家同行,他们本应明白事理,但却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与制药公司沆瀣一气。

国精神病学会主席斯蒂芬·沙夫斯泰因对上述评论表达了同感,他悲叹道:“随着精神病学的职业化,我们已经让(精神病治疗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变成了生物—生物—生物模式。

他指出:“药品公司代理人带着礼品频繁造访精神病学家的办公室和诊所”,而“这些礼品其实就是变相的回扣和贿赂。

06

真相,接不接受都在那里

小明最后想告诉各位家长的是,家长遇到小孩初次到医院被诊断为某种心理疾病,一定不要太轻易下结论,一定要多去几家大医院看一看,多找些专家对比一下,要托熟人,这样人家能够认真负责一些,否则五分钟就给你小孩儿下了一个心理疾病的诊断。

最好是自己的亲戚就是精神科医生,这样你能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本质上讲,目前人类生产的精神类药物并不能够完全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病因。

比如说对于自杀风险,仅仅靠药物是不能够完全消除风险的。

家长们对此类知识一知半解,很容易产生误会。

还有很多家长把精神病医学等同于生理医学,甚至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吃药来消除他们性格上的缺陷。

他们希望精神药物产生的作用能够像抗生素一样的神奇,去消灭某一种危害孩子的心理病毒。

现在家长们很急需真正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却没有人给他们普及。也很急需真正专业的精神医学知识,但是也没有人给他们普及。

家长们对于心理学、精神病医学的误区和误会太大了。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

邢老师:kalleyxing1272

免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

小明语录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理由与借口,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就是,理由与借口轰炸下的自我坚持。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心理科学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全景的儿童心理发育的图谱,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育的特征,针对性的给儿童提供健康的心理发育环境。

针对当前第二代儿童教育中的各位家长面对的各种儿童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第三代儿童教育理念,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心理学解决方法和途径。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必知的100个核心概念》

《秒睡·-随时随地睡的幸福方法》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作者:赵小明
图文整理:乔颖
审核:段艳梅  唐瑭

marvellous

推 荐 阅 读

《聚英国》系列之~~别让巨婴标签套住自己了

对比《女心理师》,看专业的疑病症咨询怎么做?

《聚英国》系列之~~《丁丁历险记》中隐藏着哪些心理学秘密?

《聚英国》系列之——你也被“巨婴论”催眠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