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侯马铸铜遗址虎纹陶范

 丘山三也君 2022-02-25

图片


图片


 前 言
中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民们铸造青铜智慧闪耀、令人惊叹!尤其与“礼乐制度”相结合,将青铜铸造及其文化内涵推向高潮,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陶范铸造技术是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主要特点。陶范以泥为料,经雕刻、阴干、烘烤等工序,形成模、范、芯等,成为青铜器浇铸的母体。“模范”一词即从此而来。

侯马铸铜遗址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于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今山西侯马),是目前国内发现规模最大,遗存最丰富的青铜时代铸铜遗址,遗址中出土的虎纹范颇为常见,反映出东周先民对虎的崇尚。

图片

侯马铸铜遗址分布图

图片

1963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侯马陶范

侯马陶范是侯马铸铜遗址最重要的出土物,以种类丰富和纹饰精美著称于世。总量达三万余块,上千块陶范可辨认器型,成组配套能复原器型有一百余套,包括鼎、豆、壶、刀、剑、钟、镜、带钩、车马饰等,覆盖了已知晋国青铜器的大多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晋国青铜文化的认识。

纹饰多达二十余种,有人形纹、蟠螭纹、蟠虺纹、兽面纹、龙纹、蛇纹、凤纹、鸟纹、虎纹、牛纹、鹿纹、鳞纹、贝纹、云纹、雷纹、涡纹、圆点纹、绹索纹、瓦纹、三角菱纹、叶纹、花朵纹等,这些纹样线条细腻流畅,形象活灵活现,表现出自由奔放、潇洒活泼的神情,体现出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也反映了两周时期的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

图片

侯马白店铸铜遗址出土的战国花朵纹陶模

图片

侯马白店铸铜遗址出土的战国龙纹模

虎模虎范

虎为山君神兽,驱邪避凶,被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体系中。虎的造型,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述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军“以虎皮蒙于马”,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虎是晋国地区常见的动物。正因为如此,晋人才能在陶范上塑造出众多他们熟悉的栩栩如生的虎。虎形在侯马陶范的各类写实动物中数量最大,制作也最精。虎的造型有虎头、虎爪、立虎、卧虎、双虎回首、吐舌盘卧、虎食麋鹿、虎生翼、虎攫鹰等,装饰部位见于钟枚、钟钮、衔环、带钩、器耳、器足、器座、戈胡、匜流等部分。

图片

虎纹器耳陶范


图片

虎纹陶模
图片

虎头陶模

图片

虎头、虎身陶模

熔铜铸范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块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工艺上则有分铸、焊接、嵌铸(也叫镶铸)等工艺。块范法或称泥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也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也是晋系青铜器的铸造特点。其步骤主要有制模、制范、浇注、修整等,运用最多的是分铸工艺,块范分铸法运用灵活多样,至东周时代达到技艺的顶峰,侯马陶范就是块范铸造工艺的典型代表。

图片

青铜范铸示意图

图片

上马墓地出土的春秋蟠虺纹双虎钮铜镈
结语
侯马陶范是晋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黄土块上,不仅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技艺,也记录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因此,在陶范纹饰外在的内容和形式上,也隐约折射着当时人们的政治秩序、文化精神和艺术审美,乃至他们所经历的时代风云。

晋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在其长达六百多年的历史中数易其都,最后定都新田。新田时期是古晋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是其盛极而衰的时期。侯马陶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它的多样性、复杂性说明当时中原文明的活跃与交流,它所代表的中原青铜文化,与齐、楚、秦、燕、吴、越等地的青铜文化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精彩。
图片
展厅速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审:蔡一阳
排版:程   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