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范式的变化,创新中心的崛起

 yanyahoo 2022-02-25

图片

图片

创新中心的崛起


创新中心正在崛起。
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在疯狂建立自己的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创新实验室。

阿里巴巴在全国布局了60余个阿里云创新中心,由阿里提供品牌、资源支持,实际场地由合作伙伴运营,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类创新赋能平台,为创业企业对接阿里巴巴生态资源及创投资本。

华为不仅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也与业界10余个运营商共同建立了28个联合创新中心,成功合作的重要创新课题超过100个以上,SingleRAN、IP微波、融合计费平台都是联合创新中心做出来的成果。

制药巨头罗氏在全球设立有7个创新中心,其中一个创新中心位于上海张江,并与150多个外部合作伙伴建立了强大的创新网络。截至2020年12月底,罗氏上海创新中心(RICS)共产生发明专利271件,其中144 件已经在中国,美国,欧盟,或日本获得专利授权。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活跃在张江的大型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有20多家
全球20强医药企业中,已有9家在张江设立或计划设立开放式创新中心。

半导体显示龙头——京东方也提出了在全国规划10家至15家创新中心,通过在重点城市建立创新网络,着重发力6大细分市场,联合开发软硬融合技术,并结合产业链投资基金、平台创新投资基金等,打造一个开放的物联生态。
其京东方(成都)创新中心项目(一期),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项目总占地面积344亩,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FTA很荣幸成为多维创新中心的一体化设计方。

京东方(成都)创新中心(一期)鸟瞰 © FTA

围合内院生态开放,激发创新思维 © FTA


此外,从19年开始就有一篇文章流传于网络,说的是字节跳动没有总部,我们在跟字节员工交流的时候也印证了这一点——全球15个研发点,约250个办公地点,海星型的组织,数字化的合作方式,分布式的创新,都是字节跳动的独特DNA。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几乎所有世界级的技术公司都在全球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创新研发中心。

图片


图片

从moore定律

到eroom定律



很多人都知道摩尔定律,它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的,虽然并非自然科学定律,但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其内容为: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

图片


但是现在在制药业(同时也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了一个著名的“Eroom 定律” —— 
这个词是把摩尔定律的 “Moore” 反过来写,即“反向摩尔定律”。这个定律说的是:
从 1950 年以来,研发一种新药的成本,每九年翻一倍—— 

图片


创新越来越难,低垂的果实已然被摘完,
新的创新,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需要的创新人才越来越多。

然而,对于每一家处于竞技场里的公司来说,创新都是他们的制胜武器。这时候,谁能更有效率地创新,谁就将站在时代的浪潮之巅。

图片



图片

提升创新的效率

开放式创新、网络化创新


在下一代革命性的科技取得突破之前,能提升创新效率最重要的方式就是
优化组织形式。

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在的数字时代,企业单纯靠内部研发,不仅成本高,而且时效慢,外界的技术与市场快速变化,“低垂的果实”也所剩无几了,要想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并取胜,企业越来越需要团队通过跨职能、跨部门、跨领域,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付创新成果。

这就是创新范式的变化,它带来了开放式创新、网络化创新的崛起。

图片
组织形态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再到分布式↑


开放式创新是相对与封闭式创新而言的。
封闭式创新发生在企业组织内部,企业雇佣最好的员工和最好的技术,进行研发创新,边界很清楚。如上世纪AT&T的贝尔实验室。

但,“并不是所有的聪明人都在你手下工作”(by Bill Joy)。
与外部团队/个人合作,能有效拓宽企业的知识来源、提供更多的创新选项、进行更灵活的创新投资,同时,还要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提高创新成功的几率,以及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图片

为了更好地攫取开放式创新、网络化创新的益处,大公司们开始在全球各地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实验室研究院。
为什么呢?

1,创新中心聚集了产业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让更多元的想法得以发生。

“复杂世界”的背景下,企业要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到核心业务之外去找,甚至去一些毫不相关的领域去找,这就是“美第奇效应” — 当我们的思想立足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就可以将现有的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组成大量不同凡响的新想法。
而创新中心是一个枢纽,汇集了来自产业上下游的各个玩家,想法的密度更高,碰撞更加频繁。

图片


2,创新“套利”,提升效率。


在一些公司,研发是一个多流程多模块的整体工程。如果只有一个研发中心,研发的效率不高。但当把研发切成不同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成立不同的模块组织,根据每一个研发中心的特长,分头进行技术攻关,各自实现突破后再进行模块集成,这就大大提高了研发速度,同时降低了每个功能模块的错误率。

3,激发非连续性创新

过往的成功阻碍着大组织的文化与商业模式的转型。
比如,Google有很多正在研发的、处于萌芽状态、模糊状态的颠覆性技术,都不是在Google原有的组织体系里实现的,是在“创新中心”、“X实验室”,“臭鼬工厂”中实现的,比如waymo就是Google X孵化的产物。
创新中心打造了一种不同于公司日常运营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精炼团队可以突破传统业务,为公司下一个创新曲线带来可能。

图片
臭鼬工厂(上图)是美国军方的一个创新项目,负责许多飞机设计,
开发了U-2、SR-71 黑鸟、F-117 夜鹰、F-22 猛禽和F-35 闪电 II等

最后,在疫情后时代,
人才不一定聚集在一个地方。

最具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公司,正在不断地在构建自己的“分布式”网络架构。他们正在不少城市布局,虽然量不大,但是点多,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整个人才创新网络。

这样设计背后逻辑,就是像神经元一样的开放式网络化创新。
正如我们大脑,单个的神经元接受到外界的刺激,信息由此产生、传导、扩散到一大片区域,最后打着一个新主意的火花。追求创新的科技巨头们,都开始采用这样的分布式模式,更新自己的组织。

图片


当然,创新中心只是一个物理框架,真正让组织架构得以产出更高更有效的创新,还与公司机制、包容文化等等相关。
我们相信,环境影响人的思维与行为,创新中心对任何公司开始不仅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本文参考(向上滑动浏览更多🙋🏻‍♂️):

https://www.huawei.com/cn/technology-insights/industry-insights/innovation/joint-innovations/hw_u_164334

https://www./a/256163

https://mp.weixin.qq.com/s/N8-JrdsocBkFwRUiEZMeTg

http://stcsm.sh.gov.cn/xwzx/mtjj/20210624/c1ea8cfad1d643e1bb7e8a6a32b8246b.html

https://en./wiki/Skunk_Works


*转载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责任编辑:夏芸芸

执行主编:董实忠  王光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