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全网最夯作品集

 天马行空_一画 2022-02-25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江苏苏州人。

1.《庐山高图》

文章图片1

▲《庐山高图》 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

《庐山高图》被专家定为“国宝”级作品,是沈周由“细沈”向“粗沈”阶段转换的代表作。该图系沈周为其师陈宽七十岁生日祝寿而作,画中笼袖而立、仰观飞瀑的文士,想来应是沈周敬仰之醒庵。沈氏一生未曾到访庐山,此作是其发挥艺术想象力的结果。作为诗画结合的佳作,此图集中体现了沈周融会古人笔法,走向成熟创新的绘画境界。

2.《溪山秋色图》

文章图片2

▲《溪山秋色图》纵20.6厘米横640.7厘米

《溪山秋色图》是沈周拟元代画家倪瓒笔法之作。全图以长逾六米的尺幅,绘溪山迢递、江天浩渺之景,简净幽逸,纤尘不染,宛若幻境。此类古木寒林、山水竹石题材,倪瓒尤为擅长,下笔干净清透,无市朝尘埃气。沈周与倪瓒同为隐逸名士,心境平和安定,故而仿写倪瓒最得其静与净。沈周此卷运自家手笔,而得倪瓒风神,写出了开阔澄虚的画境与心境。

3.《沧洲趣图》

文章图片3

▲《沧洲趣图》纵30.1厘米横796.0厘米

“沧洲”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意指滨水之地、隐居之所。一生与林泉为伴的沈周,便以《沧洲趣图》表达其“山水常年旧游伴,高吟清啸有追陪”之心。画卷以平远法布局,其中“有人闲户读古书,苔径不扫门无车”;“有人轻舸泛寒渌,载酒鸣琴空相逐”。全卷笔法在董(源)巨(然)基础上取“元四家”之长,刚柔相济、浓淡相宜,彰显了沈周对前人笔法的精熟与贯通。

4.《挂兰图》

文章图片4

▲《挂兰图》纵15.8厘米横42.4厘米

挂兰,指的是岩壑深处的一种悬根而生的花。此花一茎数苞,近于蕙兰,《挂兰图》描绘的便是其芳香暗持之态。图中又有画家题写的长跋,内容诙谐有趣。全图乃画家兴之所至,草草而成之作,故而更见笔墨灵动之处,堪称一幅寓意趣于平淡之间的耐人寻味之作。

5.《西山雨观图》

文章图片5

▲《西山雨观图》纵25.2厘米横105.5厘米

《西山雨观图》是沈周以“米氏云山”法写西山雨景之作,本为清宫旧藏,1922年被溥仪运至宫外,随后画心与尾纸跋文割裂散佚。1957年,此作入藏故宫博物院时,画心完好,尾纸跋文不存;1996年,尾纸跋文为学者丁羲元在美国发现,历经数次商谈后获藏家转让首肯;2002年,尾纸跋文与画心终于合璧。除递藏过程曲折外,此作笔法率意,深得“米氏云山”精髓,艺术价值亦弥足珍贵。

6.《疏林碧泉图》

文章图片6

▲《疏林碧泉图》纵154.5厘米横 34.5 厘米

《疏林碧泉图》当创作于晚年时期。由此涉及艺术家的两种风格——早期的“细沈”和晚岁的“粗沈”。近景三棵枯树穿插有致,下有一人临流独坐,望着远处的景致,若有所思。中景和远景错落点缀的萧疏的树木增添了画面的肃杀之感。中景丘陵皴法苍劲润泽,气韵生动,远山则以大痴披麻皴法写出,松秀圆润。山上溪流和瀑布遥相呼应,增添了画面的动感,疏林、碧泉和兀坐者等物象与题画诗传达的意境相映成趣,意在画面之外。

7.《松下芙蓉图》

文章图片7

▲《松下芙蓉图》纵23.6厘米横82.0厘米

《松下芙蓉图》是沈周为吴门文士汤夏民所绘。汤氏多年科考失意,曾有“由来艳冶人争爱,寂寞谁怜涧畔松。西风吹冷满天涯,秋老芙蓉始着花”一诗。沈周绘制此图时,汤氏已于三年前中举。故而此作既是呼应汤氏诗意,亦或有借松树、芙蓉之寓意祝贺其大器晚成之意。

8.《千人石夜游图》

文章图片8

▲《千人石夜游图》纵30.1厘米横157.0厘米

《千人石夜游图》为沈周晚年佳作,绘虎丘胜景之“千人石”景致。画卷未采用全景式构图,而是以较低的视点,朴实地描绘出月夜静石台、心地自清幽之景。石台右侧,一高士策杖,驻目远眺,使画面更添幽寂之意。此图笔墨浑厚纷披,设色朴淡雅致;山石施斫拂式短笔皴,平石以淡墨渲染肌理,矾石点苔又取法于“元四家”之吴镇。

9.《瓶荷图》

文章图片9

▲《瓶荷图》纵60c厘米横143厘米

《瓶荷图》应是沈周作品中比较少见的工笔花鸟画。画面整体构图饱满,笔墨古拙苍润,颜色淡雅。以笔墨勾铜壶轮廓,再以没骨法渲染明暗,具有一定的立体效果,铜壶内插花、叶各三株,疏密有度、穿插得宜,花枝描画细密、点染明净,花瓣以浅淡胭脂色蘸绘,赋色淡雅清丽,或含苞初露,或羞容半掩,或灿然盛开,花叶布局开合舒卷自如,一叶一瓣之间色彩变化细腻。作品总体给人以清风徐徐的清凉之感。

10.《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文章图片10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纵36.8厘米横855厘米

此图为沈周背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作。图中坡岗起伏,景物疏朗,布局开合有度,用笔方圆兼顾,刚柔并济,结合了披麻皴法与矾头皴法,对原作的临摹达到了形神兼似的境界,而笔法间又流露出沈周自己个人的特色。

11.《京江送别图》

文章图片11

▲《京江送别图》纵28厘米横159厘米

图中描绘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情景。吴愈是沈周的朋友,文徵明的岳丈,任所叙州,地处今四川宜宾。画面中主人乘舟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作别。此时江南正是杨柳葱郁、山桃烂漫、风光无限之时。作者借描绘江南秀色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浓重滋润,线条苍秀,反映了沈周成熟的画风。

12.《江亭避暑图》

文章图片12

▲《江亭避暑图》纵18厘米横46厘米

此图是幅笔笔紧贴诗意的画作。图绘夕阳下,高士策杖至江亭避暑的小景。扇面构图为左右开合式,设色以绿色为主,其青翠明洁的色调与简约的景致相呼应。清爽、平淡的审美意趣与消除烦燥求得清凉的避暑主题相契合,烘托出远离市俗寻幽独行高士其清逸雅淡的心境。

13.《秋林图》

文章图片13

▲《秋林图》纵16.2厘米横45.5厘米

图绘树叶已飘零的深秋时节,高士策杖独行情景。纵观沈周作品,其有粗细两种画风,细笔略似王蒙,粗笔近似吴镇。此图属于沈周晚年的粗笔一格。在创作上,他以擅长的中锋、润墨点染物象,具有圆深挺健的视觉效果,令画面不因构图的简约而显得单薄,同时也通过该小品之作表现出笔墨浑厚的特点。

14.《苍松片石图》

文章图片14

▲《苍松片石图》纵148厘米横59.2厘米

苍松古朴挺拔,身立片石之间,如:“竹立破岩中”,以示生命力的顽强;左边是葱葱郁郁的林海,右边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松干上下穿插,笔力苍劲,松针稀疏分布,浓淡自然;树之弯、节处之高光,仿佛时光已过正午;与西方绘画的条件色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

15.《仿董巨山水图》

文章图片15

▲《仿董巨山水图》纵163.4厘米横37厘米

该图在狭长的尺幅中作长林巨壑之景,近处松石陂陀,中间有较大面积的湖水,水面上二人乘小舟垂钓,一座桥从画外延伸至山脚下的彼岸,桥上一文士策杖而行,岸上有茅亭屋舍。图中皴笔短促繁密,圆润松秀,用笔注重层层渲染,笔锋内敛,具有外柔内刚的特点。

16.《溪山晚照图》

文章图片16

▲《溪山晚照图》纵159厘米横32.8厘米

图中上部远景绘崇山高瀑,下部近景为陂陀疏树,中段有溪水相隔。山石均为淡墨中锋用笔,浓墨点苔,长条而带波折的皴法系从披麻皴中演化而来,山石在墨笔的皴染下呈现出一定的体积感。该图三段式的构图、枯淡的笔墨和淡雅冷峻的意境都有倪瓒遗韵。

17.《卧游图》

文章图片17

▲《卧游图》纵27.8厘米横37.3厘米

文章图片18

▲《卧游图》纵27.8厘米横37.3厘米

文章图片19

▲《卧游图》纵27.8厘米横37.3厘米

文章图片20

▲《卧游图》纵27.8厘米横37.3厘米

此套图册分别绘仿倪山水、杏花、秋葵、秋柳鸣蝉、平坡散牧、栀子花、秋景山水、芙蓉、枇杷、秋山读书、石榴、雏鸡、秋江钓艇、菜花、江山坐话、仿米山水、雪江渔夫等山水、花鸟小景。 

不同于挂轴的是,该图册还可于卧床时仰面翻阅。 由此可见画家的绘制初衷和生活情趣。

18.《辛夷墨菜图》

文章图片21

▲《辛夷墨菜图》纵34.9厘米横58.8厘米

第一段:此幅采用没骨法绘折枝辛夷,以苍秀古拙之笔画花卉枝干,以不同水分的色墨画出花瓣叶片,色泽浓淡分明,层次丰富,再用重墨劲细之笔勾画叶筋。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清妍秀雅,富于蕴蓄之致。

第二段:画中运用干笔的飞白、水墨的渲染和重笔浓墨的点写将一棵普普通通的白菜表现得栩栩如生。此画突出了书法用笔的特点,粗放率意,转折自然,用墨亦变化多端,颇具逸致,天趣盎然。

19.《为惟德作山水图》

文章图片22

▲《为惟德作山水图》纵103厘米横40.5厘米

作品描绘湖山景物,远峰苍翠,近渚清幽,岸边溪脚杂木点缀,静谧的山水间悄无人迹,更加突出了秋景高爽清旷的意境。在创作上,体现了沈周对于黄公望、倪瓒山水皴染技法的继承,笔笔中锋,朴厚苍浑,运转沉稳,收放有度,点苔和树木枝叶全以行书笔法为之,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书法涵养和艺术表现力。

20.《乔木慈乌图》

文章图片23

▲《乔木慈乌图》纵100.2厘米横29厘米

此图以淡墨湿笔写冬季老树枯枝,以浓墨干笔画寒鸦栖息枝头,羽毛瑟缩。在生纸上创作水墨写意花鸟并树立自己的笔墨风格是沈周对于中国绘画的杰出贡献,影响深远,流播后世。他的这种作品倚仗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多中锋用笔,转折自然,以墨当彩,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并将花鸟的造型、文人的诗趣以及笔致的讲求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传统绘画的典范之一。

21.《柳荫坐钓图》

文章图片24

▲《柳荫坐钓图》纵136.3厘米横23.6厘米

图中画岩崖危耸,春湖柳溪,湖边老翁垂纶,神态安逸。作品布景自然,用笔苍润,设色以浅绛、花青为主,清淡秀冶,兼得天趣与人意之美。此作表现了沈周晚年的典型面貌。

22.《魏园雅集图》

文章图片25

▲《魏园雅集图》纵152.7厘米横47.6厘米

《魏园雅集图》乃沈周画风由精细趋向苍健的转型阶段代表性佳作。画中青山秀水,溪树桥平,叶红苔郁,寒林烟敛。石台型山体所用长披麻皴受元代黄公望影响,繁密苔点则具王蒙遗意。全图笔墨苍健、内藏筋骨,已初显“粗沈”风采。沈周在此创作中舍弃了前人雅集图着重以庭院展现人物的传统,而将山水之景作为表现主体,营造出林泉雅集、山林文会的高洁氛围。这不仅充分展现了吴中文人的出世情怀,亦开创了雅集题材的新范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