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呆!都睡觉了,大脑居然还在帮着娃“复习”、“背东西”!

 OK妈谈育儿 2022-02-25

前几天几个朋友聚会,大家正在热聊怎么提高娃学习效率的问题。

研究脑科学的朋友就分享了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经验,如果夜里在辅导娃作业的时候,发现他仍然没有完全理解,那么就放过他,不要硬逼着他非得做出来。因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睡一觉醒来,他可能就会了。又或者孩子原本在睡前背的东西还有点疙瘩,第二天起来居然记得比前一晚清晰而流畅了。所以如果到了娃该睡的时间,比起让他学会眼面前的几个知识点,睡眠一定更重要!

朋友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这么看来,谷爱凌之前接受采访说的那番话也并非是“凡尔赛”,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她说,“睡觉也是一个复习时间!”原来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今天就想具体和大家聊聊睡眠的事,也能让我们更能帮助娃提高效率!

01


睡眠的重点不在于“睡着”,


而是让大脑整理信息和形成记

原来,睡眠发挥作用的重点并不在于“睡着”,而是在于“停止向大脑输入信息”,让大脑的的海马体有时间去整理这一天中所学的东西,进行审核、比对,梳理。

这项工作只有在睡眠时才能进行,对于学习后形成记忆是至关重要的。处在学习阶段的娃,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这些信息白天积累在大脑中,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整理,才能形成记忆。所以我们只有保证娃每天充足的睡眠,才能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有效。

在日本畅销十余年的《考试脑科学》中,就提到了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先参加一次语言学方面的测试再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再次进行测试。很显然第二次测试的成绩一定比第一次好。但是如果学习后并不马上测试,而是等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再测试,第二天的测试成绩明显要高于学习完当天的测试成绩。

我们一般总觉得刚学好一定记得最牢,但事实并不是。脑科学家指出,因为刚学完,这些被塞入脑中的知识其实还未经整理,不如睡一觉,将这些信息梳理了,整个儿知识的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不仅如此,睡眠还能让人灵光乍现。如果前一天晚上大致看了一遍题目再睡觉,第二天早上答题时,脑海中闪现新思路的概率就会高很多。所以,让孩子睡前把题目过一遍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技巧!


02


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大不同

睡眠重要,但是睡多少时间才算充足,每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谷爱凌说她每天都要睡够10小时,而张朝阳则表示自己每天只需要睡4个多小时,“睡得少精神好”。
《睡眠革命》 的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英国睡眠协会前任会长,也曾是曼联队的睡眠教练(贝克汉姆、C罗等大牌运动员都接受过他的训练),指出每个人的睡眠时间都是若干个睡眠周期组成一个睡眠周期是90分钟,每个人需要的周期数量不同。
睡4个睡眠周期是6个小时(4个90分钟),睡5个睡眠周期是7.5个小时(5个90分钟)
睡眠时间需要4个周期还是5个、6个周期,多一个少一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睡眠周期的完整性。
90分钟的睡眠周期中,睡眠会经历入睡阶段、潜睡阶段、深睡阶段、快速动眼期4个阶段
▽90分钟睡眠周期内睡眠的四个阶段

睡完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后起床是最舒服的,白天的状态也会更加好。反之,在睡眠周期的中途被叫醒,就会感到犯困、难受。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明明睡的时间不多,但起来觉得不困的原因,可能刚好就是醒来的时间点落在了一个睡眠周期结束的时候。

03


了解自己的睡眠类型,
做出与之匹配的高效安排

就像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不一样,大家的睡眠习惯也同样大不同。对于很多人来说,晚上可以熬很晚,但是早起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也有些人晚上到了点就会很困很困,他们宁愿早起去做未完成的事。
《睡眠革命》这本书里也指出,一般有三种睡眠类型:
早晨型:习惯于早睡、早醒,并在一天中早晨和上午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
晚上型:喜欢晚睡,晚起,并在白天晚些时候和晚上进入最佳状态;

中间型: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或适应性。

我显然就是晚上型的!

了解自己的睡眠类型,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补充睡眠。

如果我们能在想起床的时候起床,想睡觉的时候睡觉,每天睡到自然醒并自行选择工作时间,那么可以不用了解自己睡眠类型,但我们多数人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投入到每天的工作所以了解自己的睡眠类型,可以更高效的安排和完成工作和家务。

比如早晨型的人不适合熬夜,如果真的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那就最好把起床的闹钟再往前调一些,利用早上的时间会比晚上熬夜的效率要高,同时在工作安排上,也可以把需要动脑的较高难度的工作安排在早上。

晚睡型的人则相反!

这会儿还在看文章的估计都是晚睡型的,啦啦啦

最后再总结一下,睡眠的时间充足很重要, 要留给大脑做信息整理和记忆,但每个人需要的睡眠的时间不一样,以睡足为准,长短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90分钟睡眠周期完整。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或者觉得有用,可以在右下角“点赞“在看”双连击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