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亭序》精讲(二)

 鸿墨轩3dec 2022-02-26
2020-11-13 阅读158

“曲”字精讲

“曲”字的字形比较简单,基本是左右对称的结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就可以了。

1.“曲”字中所有的横向笔画,都不是水平方向而是向右上方行笔的,包括最后一个短横。

最后的短横,虽然下端是水平的,并呈现出一种平正的视觉效果,但它的上端却不是水平的,而是向右上方行笔的。这个短横的平正之势,实际上是通过左细右粗的笔画变化来实现的。

2.左边的竖画,写成了秀美、弯曲的鹅头竖(竖画的起笔处,圆润如鹅的头),其流美婉转,中和并调整了“曲”字中因方笔过多而造成的僵硬、呆板之感,让整个字灵动了许多。

“水”字精讲

“水”字的字形同样比较简单,但是,却蕴含了王羲之的很多匠心。

以中间的竖钩为界限,左右两部分的横撇、撇捺,形成了一种上下左右交叉呼应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左边撇的末梢与中间竖钩的钩基本平齐,右边撇的起笔处与中间竖钩的起笔处基本平齐,这两部分以竖钩为媒介,形成了紧密的呼应和联系。

2.右半部分撇的末梢越过中间的竖钩,侵占到左边的空间内,并以牵丝连带的方式直承捺的起笔,捺的起笔处对应左半部分横撇的转折处,从而令左边“横撇”的上半部分,与右边“撇捺”的下半部分,形成了较为自然的联系。

“列”字精讲

“列”字由“歹”字和立刀旁组成。

1.王羲之在写“歹”字时,沿用古时的写法,写成“z”(为了省点儿字数说更重要的事儿,我就把“横折撇折横”简称为“z”了)加竖撇的方式,“z”中的撇与竖撇的交叉点,位于“z”中撇的上端1/3处。

2.在竖撇的起点、末尾处,分别画一条垂直的线,这两条线向上正好对应“z”中第一横的两个三等分点。

3.立刀旁中的短竖,基本上处在“z”中下面的锐角的包裹和辐射范围内。

4.“z”中最下面的横,延长线穿过右边立刀旁中竖钩的中点。

5.立刀旁中的竖钩,钩出的方向,对应“z”中最下面的横与竖撇的交叉点,并继续向左上方延伸,与“z”的起笔处遥相呼应。

“坐”字精讲

“坐”字是一个左右对称结构的字,但是,王羲之特意消解了这种对称感。我们在写它的时候,要重点注意以下3个方面。

1.笔顺。

先写左右呼应的两个“人”,再写中间的一竖,然后连笔写两横。笔画间的呼应。

2.制造险势,消解对称。

左边的“人”字,中点对应第一个横画的起点。右边的“人”字,大约有2/3悬空在第一个横画的承托范围之外。

为了平衡右上方“人”字悬挂造成的不平衡感,王羲之特意拉长最后一横的左半部分。

3.两个横画,同中有异。

两个横画右端对齐,第一个横画的长度,大约等于第二横画长度的2/3。

横竖的交叉点,分别位于第一个横画的中点,第二个横画的右端1/3处。

“其”字精讲

“其”字的字形非常简单,大部分笔画间都是等分的关系,整个字也比较平正,我们只要重点注意几个变化点就可以了。

1.横向笔画略向右上方取斜势。

2.第一横的左端略长,与之对应,第二横的右端较长,并且,最后的呼应点,左低右高。这样,就在平正中增加了节奏的错落变化。

“次”字精讲

“次”字由两点水和“欠”字组成,写起来很简单,只要注意左右两部分笔画间的虚实对应就可以了。

1.左边的上点,对应右边第一撇与横折的交叉点;左边的下点,对应右边的撇、捺。这都属于实对实。

2.右边的第一撇,对应左边两点之间的空白处;右边横折与第二撇的交叉点,撇、捺的交叉点,也都对应左边两点的空白处。这都属于实对虚。

3.“欠”字中有关笔画的交叉点,上下垂直,处于同一纵线上。

“虽”字精讲

古代的“虽”字由现代简化的“虽”字和“隹”字组成。

(一)“磨平”“虽”“隹”结合处

王羲之在写“虽”字时,更注重的是左右两部分的协调、统一。于是,王羲之对左右两部分都进行了处理,将“虽”字的右边和“隹”字的左边“磨平”了,从而让它们更好地贴合在一起。

1.对“虽”字的处理。

具体来说,王羲之在写左边的“虽”字时,将下面向右凸出的横、点与中间的一竖连写,写成竖挑连笔,解决了下部凸出的问题。

他又将“虫”(王羲之写的像是简体字“电”的简写)向左边移动了一点儿,并将“虫”中间的“口”挤压成斜的形状,塞进了上面的“口”和下面的挑画之间。

这样,既不影响“虽”字中各部分笔画的空间占比,又使“虽”字的右边没有凸起之处。

2.对“隹”字的处理。

在写右边的“隹”字时,王羲之采用了撇、点、竖连写的方式,成功地将撇梢向左凸出的问题解决了。

(二)“虽”“隹”的衔接和对应

“虽”字上面的“口”,横折处极力向左倾斜,从而造成短竖与右边“隹”字的撇画平行呼应的关系。

“虽”字两个“口”之间的空隙,正好由“隹”字撇点连笔的转折处填满;“隹”字撇、点、竖连笔中的空白,又由“虽”字中的挑画填满,从而使左右两部分紧密衔接,几乎天衣无缝。另外,左右两部分的横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错落对应关系,大家可以细细观察,不再赘述。

“无”字精讲

(一)“无”字的笔顺

先写撇横,再写中间一横,再写长横,然后从左到右写四个短竖,最后一个短竖类似竖撇,向左下方连接最后的三个横点。

(二)1个等长、平行、错落关系

上横和中横的长度是相等的,而且二者平行、错落,在它们的两端连线,可以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1个等长对称关系

中横和最下面的三个横点,长度基本相等,只不过它们的行笔方向不同,中横向右上方行笔,三横点向右下方行笔。如果在二者之间画一条横线,它们基本上是对称的。

(四)3个空间2个高度

“无”字中共有4个横向的笔画,它们将“无”字中间分隔成三个空间。其中,第1、3个空间的高度大体上相等,第2个空间略窄。

(五)4个短竖

“无”字中共有4个短竖,王羲之如同画兰草一般,让这些竖“根部攒聚,上异其姿”。

(六)笔画间的对应点和交叉点

第三竖对应上横左端1/3处,穿过中横、下横的中点;最后一竖对应上横的右端1/3处,穿过中横右半部分的1/2处,撇向下横的中点。

“丝”字精讲

“丝”字由两个相同的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的凹凸处比较多。

王羲之非常注重二者之间的衔接和对应,他将左半部分抬高,右半部分拉低,从而使这两个部分的凹凸处正好一一对应、严丝合缝。

另外,王羲之还不断变换笔法,使左右两部分的相同笔画,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竹”字精讲

(一)两个“竹”字的对比

这是在《兰亭序》中第二次出现“竹”字,这个“竹”字跟上一个“竹”字有很大的不同。

上一个“竹”字在字形方面取竹子的修长、磊落,而这个“竹”字却柔媚婉转。 我在之前的文章,讲两个“流”字的不同时,讲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书法(文艺)理论。这里的“竹”字又是一处最好的证明。

上一个“竹”字,处于“茂林修竹”之中,因此,字形仿竹形,这个“竹”字,处于“丝竹管弦”之中,指的是笛子、箫之类的管乐器,因此,字形仿管乐器形。

(二)这个“竹”字的联想

请看这个“竹”字,多么像一个人在吹笛演奏啊!

两个竖向的笔画,上下两端聚拢,中间分别向左右鼓出,从而组成了一个管的形状,仿佛一根笛子的管口。

其上的两个撇横,仿佛人的左右两手,正在鼓弄着笛上的出音孔。

(三)上下笔画的错落、呼应

宝盖中的上点,居于宝盖总长的中点(注意,不是宝盖中的横的中点),从而使得宝盖仿佛一架天平,用来平衡它上下的结构。

上面的“竹字头”居于宝盖上方偏左处,“官”字下半部分居于宝盖下方偏右处。从而使得宝盖上方左密右疏,宝盖下方左疏右密,形成一种错落有致、呼应相生的动感,避免了字的呆板。

(四)“管”字中各笔画的呼应关系

宝盖的上点,居于“竹字头”两个“个”字中间的空白处。

宝盖左边的竖点,对应竹字头左半部分的虚空处。

“官”字中的长竖,与“竹字头”左边“个”中的横画的末梢垂直,并与左边“个”的竖相呼应,这两个竖很像,“官”字中的长竖可算是左“个”的竖的加强升级版。

“官”字中上“口”的右侧,与“竹字头”右边“个”的竖相垂直,“官”字中下“口”的右侧,与“竹字头”右边“个”的横的末端相垂直。

(三)上下笔画的错落、呼应

宝盖中的上点,居于宝盖总长的中点(注意,不是宝盖中的横的中点),从而使得宝盖仿佛一架天平,用来平衡它上下的结构。

上面的“竹字头”居于宝盖上方偏左处,“官”字下半部分居于宝盖下方偏右处。从而使得宝盖上方左密右疏,宝盖下方左疏右密,形成一种错落有致、呼应相生的动感,避免了字的呆板。

(四)“管”字中各笔画的呼应关系

宝盖的上点,居于“竹字头”两个“个”字中间的空白处。

宝盖左边的竖点,对应竹字头左半部分的虚空处。

“官”字中的长竖,与“竹字头”左边“个”中的横画的末梢垂直,并与左边“个”的竖相呼应,这两个竖很像,“官”字中的长竖可算是左“个”的竖的加强升级版。

“官”字中上“口”的右侧,与“竹字头”右边“个”的竖相垂直,“官”字中下“口”的右侧,与“竹字头”右边“个”的横的末端相垂直。

  “弦”字精讲

“弦”字由“弓”字和“玄”字组成。

(一)“玄”字的独特写法

王羲之在写“弦”字时,压缩了右边“玄”字的空间,将它由一个小胖子,压缩成了一个跟“弓”一样瘦的瘦子。不过,王羲之却为它增了高,把它的“脚”拉长了。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玄”字,长横很短,并且与其下的撇连笔而写;最后的一点,被王羲之写成了类似竖撇的笔画。

(二)左右两部分的平行、呼应、变化

“弓”字和“玄”字行书的写法,笔画间相似的地方特别多。王羲之在写这两部分时,采用了“和而不同”的处理方法,使这两部分平行、呼应又有变化。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不再赘述。

“之”字精讲

这是《兰亭序》正文中的第三个“之”,与前两个“之”不同,王羲之第一次采用了反捺的方式来写“之”字。

大家可以通过三个“之”字的对比图,自行品味它们的差异。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之”字上面的一点,与它下面的横之间的留白,不可过小,至少不能小于横的起笔处与反捺的起笔处之间的距离。这样,整个“之”字才不会过于拘谨,才能精神饱满。

“盛”字精讲

(一)上下结构变成半包围结构

“盛”字原本是上下结构的字,但是,王羲之把底下的“皿”字塞进了“成”字中间,把它写成了半包围结构。

(二)上下空间相等

“成”字的横到“皿”字的空间高度,与“皿”字本身的空间高度相等。

(三)左右两撇的呼应

“成”字中左边的撇,与横画不相连,刻意向下与横画拉开很大的距离,并且撇画的中间极力向右边突出,两头极力向左边弯曲,从而营造出一种由这个撇画承托整个字的左下方的态势。

“成”字中右边的撇,居于字的右上方,并向左的左上方包围,从而营造出一种由这个撇画包裹整个字的右上方的态势。

两个撇,一左一右,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包住了整个字的大部分笔画。

(四)3个交叉点

1.“成”字中横与斜钩的交叉点,位于横的1/2略偏右的地方。

2.左撇与“皿”字左上角的交叉点,位于撇画的大约1/2处。

3.右撇与斜钩、“皿”字右上角的交叉点,大约位于斜钩的1/2处。

两个“一”字精讲

这两个“一”字处于同一行、同一短句之中,中间只隔着一个“觞”字,如果写得完全一样了,就会变得呆板。于是,王羲之写出了它们的变化和不同。

可是,就这么个笔画最简单的“一”字,怎样才能写出丰富的变化呢?这对普通人来说,一定是个天大的难题。可是,却难不住“书圣”王羲之。因为,他懂得哲学,懂老子《道德经》的智慧。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羲之用丰富的笔法,把这简单的一画拆解成三个部分——起笔处,收笔处,以及笔画的中间部位。

通过对比这两个“一”字,我们发现这两个字在起笔、中间、收笔处都完全不同,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变化而已,接下来在观看《兰亭序》后面的“一”字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变化方式。

“觞”字精讲

这是在《兰亭序》中第二次出现“觞”字,按照王羲之的一贯作风,这个“觞”字,自然要与上个“觞”字有所变化。

这个“觞”字的写法,基本上可以参照上个“觞”字,我们只要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就可以了。

(一)两个“觞”字的根本差异

这个“觞”字更注重左右两部分的相似性,左边的“角”字,与右半部分的撇横和“易”字中“日”的连笔,简直如出一辙,仿佛右半部分这些笔画是左半部分“角”字的缩小版。

也就是说,这个“觞”字更注重“角”字与右边上半部分笔画的关联性;而上个“觞”字,正如我之前所讲过的,更注重“角”下的“用”与右半部分的呼应关系。这是这两个“觞”字在结字方面最根本的差异。

(二)两个“觞”字的视觉差异

1.这个“觞”字的字形更加圆润,上个“觞”字则比较方正,有棱有角。

2.这个“觞”字左右两部分等高、等宽,上个“觞”字则故意下移“易”的下半部分,以形成错落感。

“咏”字精讲

“咏”字在古代由“言字旁”和“永”字组成。“言字旁”与“永”字平分秋色,各占一半空间。

(一)“言字旁”注意事项

1.“言”字突出上半部分,第一横侵占到“永”字的领地,插到“永”字点与横的空白处。最上面的一点,向右边靠拢,加强与“永”字的联系。

2.整个“言”字,除了最上面的一点外,其余的笔画基本都是以第一横的中线为轴,居中分布。

3.最下面的“口”字,为了更好地衔接“永”字,被写成了竖着的三角形。

(二)“永”字注意事项

“永”字突出下半部分,横撇和竖钩都写成形状相似、向左弯曲的弧形,对左边“言”字的下半部分形成层层包裹,有种曲意逢迎的感觉。

“永”字右边的撇、捺置于竖钩的中点,分别从右上、右下用力把竖钩、横撇向左侧推,从而加强“言”与“永”下半部分连接的紧密性。

“亦”字精讲

“亦”字的字形比较简单,我们只要学习王羲之独特的行书写法就可以了:竖折横,向左下方连带写三横点。

另外,注意上下两部分之间的留白不可太小。同时,上下两部分并不是沿着字的中线居中分布的,而是上半部分偏右,下半部分偏左。

“足”字精讲

“足”字的字形也很简单,除了注意它的独特写法,再注意以下这一点就可以了。

“足”字上小下大,像三角形一样稳定,仿佛真的是一只能够支撑起人身全部体重的健“足”。

“以”字精讲

这是在《兰亭序》中第二次出现“以”字。这个“以”字也比较简单,跟上一个“以”字一样,左右两部分要拉开距离,留白要大,“心宽体胖”,以适应“足”“畅”的宽度。

但是,宽绰不等于松散,右边的“人”上半部分背离左边,下半部分极力向左回拢。

这就像是放风筝,要收放结合,不仅能放得出去,更要能收得回来。

“畅”字精讲

“畅”字由“申”字和“易”字组成。 1.“申”字。

“申”字的笔画集中到中部的“田”(为了便于讲解,姑且这么说吧),“田”上、下出头的部分,长度基本相等。

2.“易”字。

“易”字上下两部分的空间分布,在高度上是基本相等的,但是,宽度不同,上窄下宽,于是,形成了一种重心在下,上舒朗、下密集的视觉效果。

“易”字的下半部分,笔画比较多,容易偏离整个“畅”字的中心,造成笔画松散的毛病。

于是,王羲之对“易”字中的三撇进行了“散射、回环”的处理,即,三撇都从撇与横折钩的交叉处起笔,然后向左下方不同方向发散出去,最后收笔时又通过连带的方式,向起笔处回环呼应,从而使整个字结构紧凑,一点儿都不显得松散。

但是,这样做容易造成“勿”字右半部分留白过大,笔画间的留白突兀、不协调的问题。于是,王羲之采取留白逐渐加大的方式,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申”与“易”的调和。

为了调和左边的“申”字笔画集中到中部,右边的“易”字笔画集中到下部的矛盾,王羲之将左边“申”字中间的“田”进行了变形,笔画向右上方集中,从而与右边“易”字的上半部分融合,很好地弥补了“易”字上半部分过于舒朗的不足。

“叙”字精讲

“叙”字由“余”字与“又”字组成,字形比较简单,重点注意以下3个方面就可以了。

1.“余”字中“人”字撇、点的交叉点,下垂线与竖钩重合。

2.“余”字中撇与第一横的交叉点,位于撇画总长的大约1/2处。

3.“余”字与“又”字的穿插、迎让。

“又”字中的横,穿插到“余”字上点之下的空白处,并对应“余”字两横的中间。

“余”字的下端与“又”字撇、捺的尾梢,是一线相连的关系。

“幽”字精讲

王羲之这个“幽”字写得很漂亮,注意以下3个方面即可。

1.笔顺。

先写中间的长竖,再从左到右,依次写两个“丝”字旁,最后写左竖、横、右竖。

2.两笔变三笔。

王羲之将“幽”字最后两笔拆成三笔来写。

3.最后两个短竖。

这两个短竖都是下部略粗,并向中间弯曲、靠拢。其中,左竖略短,起笔处对应左边“丝”字旁上下笔画交接处的左侧;右竖略长,起笔处对应右边“丝”字旁上下笔画交接处的右侧;把这两个短竖起笔处相连得到的直线,与“幽”字中的横画平行。

“情”字精讲

1.“竖心旁”。

“竖心旁”中横、竖的交叉点,位于竖画的上端1/3处。

2.“青”字。

整个“青”字呈现出笔画向左侵占、字意向右背离的态势。仿佛“竖心旁”和“青”字是两个人,“青”字在极力向右摆脱“竖心旁”的拉拽。

“青”字上下两部分在高度上是相等的。

“青”字上半部分,三个横画与竖画的交叉点,基本都位于横画的大约右端1/3处。

“月”字居于“青”字的右下方,左边的竖画,对应“青”字第二横的左端;右边的竖钩,对应“青”字第三横的右端。

“是”字精讲

“是”字被王羲之用三笔书写完成,第一笔是竖画,第二笔是横折,剩下的所有笔画都是用一笔完成的。

(一)1个上下垂直关系

“是”字下半部分的竖画,与“日”字的左竖是上下垂直的。

(二)1个等长平行关系

“是”字下半部分中的长横的左半部分(以横竖交叉点为分割点),与它右下方的短横基本等长。

(三)化虚为实,平行呼应

牵丝引带化虚为实,变成实际的笔画,并与字中原有的实画平行呼应,从而在笔画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日”字与下半部分长横之间的连笔,如同一撇,与下半部分的撇画平行;下半部分短横与撇之间的连笔,与它下面的捺画平行。

(四)2个“三点一线”

“日”字的左肩、下半部分长横的左端、撇的末梢,可以一线相连;“日”字的右肩、下半部分短横的右端、捺的末梢,可以一线相连。

“日”字讲解

“日”字比较简单,写得均匀、平正就可以了,请大家自己看图,不再赘述。

“也”字讲解

这是在《兰亭序》中第二次出现“也”字,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详细的讲解,欢迎大家翻阅旧文再次回顾有关要点。

我在这里重点讲一讲这两个“也”字的不同之处。它们主要有两点不同。

1.这个“也”字中间的竖相对短一些,只写到与右边横折钩的下端平齐的位置,而没有像上个“也”字那样,一竿子插到底。 2. 这个“也”字最后的钩,出钩的方向不同。 上一个“也”字出钩方向较低,这个“也”字出钩方向偏高,对应“也”字中间一竖与横折钩的交叉点。

“天”字精讲

“天”字的笔画很少,但是要注意的事项却非常多。

(一)两横的要点

上横略短,下横偏长,它们的右端平齐。上横基本是在水平方向行笔,下横左低右高,向右上方行笔,从而形成两个横画向右端聚拢的趋势。

(二)撇画的要点

撇与两横的交叉点,分别在上横的左端约1/3处,下横的中点。其中,撇与下横的交叉点,位于撇画总长的大约1/3处。以此为参照,我们可以根据两横之间的空间距离,来确定撇画的长度。

撇画的末梢,可以与两横的左端一线相连。以此为参照,我们就可以确定撇画的长度。

(三)捺画的要点

捺画向右下方捺处,下端低于撇画的下端。两横右端连线的延长线,正好处于捺画的中点。以此为参照,我们就可以确定捺画的长度。

“朗”字精讲

“朗”字的特点是整体外形方正,左右两部分空间等大,并交错拼接。其中,左边的“良”字,上大下小,右边的“月”字上小下大。

说得形象一点儿,“朗”字就像是由两块等大但图案不同的梯形小拼图,拼成的一块正方形大拼图。 “良”字上半部分的三个横画,与“月”字右半部分的三个横画,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和平行的关系。

“氣”字精讲

“氣”字写得特别漂亮,漂亮到让人有“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遗憾和感慨。“氣”字由“气”和“米”组成,其实,只要掌握以下4个要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也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氣”字来。

(一)2组等长、平行、错落关系

1.“气”字中的撇与第一横组成的线段,“气”字中的第二横,以及“米”字起笔两点的连写笔画,这三个横向的笔画是等长、平行又错落的关系。

2.“气”字横折弯钩中的横,与“米”字中的长横,这两个笔画也是等长、平行、错落的关系。

(二)1个六点一线关系

“气”字中撇的起笔与收笔处、整个“氣”字中4个横向笔画的左端,这6个点可以一线相连。也就是说,“气”字第一笔撇画的行笔方向,决定了整个“氣”字后面所有横向笔画的起笔位置。

(三)2个对应关系

1.“米”字的竖画,向上对应“气”字中撇的末梢和第二横的左端。

2.“米”字中长横的右端,对应“气”字横折弯钩中弯钩部分的中点。

(四)空间高度三等分

整个“氣”字的高度,可以被分为三个等高的空间,分割线分别是“气”字横折弯钩中的横、“米”字中的长横。

以此为依据,我们就可以确定整个“氣”字中横向笔画间的疏密关系。

两个“清”字的对比

这是在《兰亭序》中第二次出现“清”字,这个“清”字与上一个“清”字,在结字方面非常相似。

关于这个字的字形要点,大家可以参考我在之前文章中的讲解,欢迎关注“长短故事爱书法”,查阅前文回顾。

在这里,大家只要重点注意这两个“清”字在“三点水”的写法上的区别就可以了。

两个“清”字的对比,如图所示。

“惠”字精讲

(一)笔画省减

王羲之在写“惠”字时,笔画有所省略,省掉了中间的横和点。

(二)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

“惠”字的第一横,与竖画的交叉点,并不位于横的中点,而是位于横的右端1/3处,从而造成横画左长右短,笔画集中在左边的视觉效果。王羲之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照应下面的“心”字。

“心”字本身的字形结构,决定了它的笔画必然要集中在字的右方。为了避免笔画过多集中在字的右侧,出现偏沉偏重的缺点,王羲之就对上面的一横进行了这样的处理,从而使整个字达到了平衡状态。

(三)空间高度三等分与二等分

1.空间高度三等分。

“惠”字上半部分以第一横为分割线,划分成两个高度相等的空间,底下的“心”字,分属第三个空间,其高度与上面两个空间的高度相等。

2.空间高度二等分。

我们看“惠”字中“田”中间的横,没有居于框的中间,而是集中到框的上半部分,似乎很不协调、很不科学。其实,这很科学,王羲之是把这一横作为一条等分整个字上下空间的分割线的。

(四)其他要点

横向笔画都是斜着向右上方行笔的。竖画基本是垂直行笔的。横竖笔画的交叉点,如图所示,不再赘述。

“风”字精讲

“风”字要重点注意以下3个方面。

(一)第一笔和第二笔的紧密衔接和呼应

1.二者的衔接。

“风”字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横折弯钩,这两个笔画的起笔处都用笔较轻,从而避免了它们的衔接处——“风”字的左上角的臃肿。

2.二者的呼应。

撇的末梢写成回锋撇的样子,不但能够直接呼应和连带第二笔的起笔处,而且在外形上也与第二笔最后的钩,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

另外,撇的下端和钩的下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就进一步加深了二者之间的呼应关系。

(二)笔画平行

“风”字中所有横向的笔画都是斜向右上方行笔的,并且这些笔画互相平行。

(三)有关交叉点

“虫”字中的“框”(姑且这么说吧),与撇的交叉点,位于撇画的下端1/3处,与横折弯钩中弯钩的交叉点,位于弯钩的上端1/3处。

另外,再注意“风”字最后一笔中笔画的省减就可以了。

两个“和”字的对比

这是在《兰亭序》中第二次出现“和”字。这个“和”字乍一看,似乎跟上一个“和”字很不一样。

其实,细看之下,这两个“和”字只有3点微小的不同。

1.笔画的轻重不同。

这个“和”字笔画轻细,感觉比较舒朗,上一个“和”字笔画浓重,感觉比较雍容。

2.这个“和”字“禾字旁”中的竖写成了竖钩。

3.这个“和”字右边的“口”被写成了“曰”。

“畅”字精讲

这个“畅”字的独特之处这是在《兰亭序》中第二次出现“畅”字。这两个“畅”字对有半部分“易”字的处理方式基本相同,欢迎大家观看下面的对比图,并继续翻阅旧文查看有关讲解。

我在这里重点讲一下这个“畅”字的独特之处。这个“畅”字的特点在于,王羲之将“申”字中的“田”,从中间移到上部,并强化“田”与右上方的“日”字的对应关系。

“田”与“日”中间的横是处于同一条线上的,它们的上横、下横,都是平行的,而且“日”字的上横略高于“田”的上横,“日”字的下横略低于“田”的下横,从而形成对“田”的吞并、包裹之势。

“仰”字精讲

“仰”字由“单人旁”和“卬”字组成,要重点注意以下3个方面。

(一)“单人旁”的写法

“单人旁”中的撇、竖交叉点,位于撇画1/2略偏上的位置。

(二)“卬”字的写法

1.“卬”字的高度。

通过三个部分的等长、平行关系,确定“卬”字的高度。“单人旁”中的竖,“卬”字左半边笔画的总长,右半边“钩”的下端到竖的末梢这部分的长度,这三个部分是等长又平行的关系。

以此为参照,我们可以确定“卬”字中有关笔画纵向的长度。

2.“卬”字的宽度。

“卬”字左右两部分等宽,分割线是左边的点的右端的垂直线。以此为参照,我们可以确定“卬”字中有关笔画横向的长度。

(三)“单人旁”与“卬”字的呼应关系

1.“单人旁”中的竖,与“卬”字中的两个竖向笔画,是平行的关系。

2.“卬”字起笔的点,与“单人旁”撇的起笔处平齐。

3.“卬”字左半部分的下端,与“单人旁”撇的末梢平齐。

4.从“单人旁”最左端到“卬”字最左端的宽度,与“卬”字的宽度相等。

根据以上的第2-4点,我们可以确定“单人旁”和“卬”字的位置。

“观”字精讲

“观”字由“雚”字和“见”字组成,字形比较复杂,笔画比较多。

要想写好这个“观”字,最重要的是理清各笔画之间的关系,维护好这些笔画的秩序,就像练兵一样。事实上,王羲之确实是用操练兵马的技巧来处理“观”字的。

(一)“雚”字的写法

1.笔顺

我先按照王羲之的书写顺序,说一下“雚”字各部分的写法。

“草字头”先写中间的一点、一撇,然后从左到右写旁边的两点。中间的两个“口”分别用挑、短横代替。“隹”字先承接上画而来写“人字旁”,然后写点与上面的两个短横,接着写中间的一竖,最后写下面的两横。

2.整齐划一的笔画排列

“雚”字各个笔画,整体上就是按照军训的方式来排列的——整齐划一。

“雚”字的顶上有4个笔画,从这4个笔画依次向下画4条垂直线,你会发现,这4条线上的笔画均匀排列,秩序井然,比我们军训时站队还要整齐。

同样,横向的笔画之间,也是平行排列的。

(二)“见”字的写法

“观”字左边的“雚”字的笔画多,右边的“见”字的笔画少,而且二者都有较多的横向笔画,必须在这些横向笔画之间形成对应关系,并且应该确保它们之间的空白大体相等,才能使整个“观”字协调、好看。

可是,“见”字的横向笔画少,如果拓宽这些横画之间的空间,就会使“见”字变得很难看。

于是,王羲之采取了“以虚对实”,“以竖代横”的处理方式。

具体表现在,“见”字左边的一竖被拉长,原本应该顶着竖来写的第三个短横,被王羲之移到了竖画组成的框内。

于是,在“见”字的第四个横向笔画之下多了两小截竖画,这两小截竖画之间的空白,可以对应左边“雚”字中下方的横向笔画。

(三)“雚”字与“见”字的呼应关系

“雚”字与“见”字中横向笔画的联系,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1.“见”字的上端与“雚”字中简写成横画的右“口”平齐;

2.“见”字的撇梢,与“雚”字左下方竖的末端平齐;

3.“见”字中竖弯钩的竖弯处与“雚”字最后一横的收笔处平齐,钩的下端与“雚”字最后一横的起笔处平齐。

“宇宙”二字精讲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宇宙”两个字,偏旁相同,字意相连,因此,我放在一起来讲解它们。

(一)“宝盖头”的写法

《兰亭序》中“宇宙”二字的“宝盖头”有3个共同的特点:

1.整体向右上方倾斜;

2.左边的竖点,笔画浓重;

3.中间的点,居于横折钩的中间位置。

“宇宙”二字精讲

《兰亭序》中“宇”字下面的“于”字,以及“宙”字下面的“由”字,基本都是以“宝盖头”上中间一点的延长线为中线,左右大体对称分布。

注意:只是“左右大体对称”,而实际上却是略向字的右侧偏重的。

王羲之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于”“由”与“宝盖头”中的左竖点相协调。 

“之”字精讲

这是在王羲之《兰亭序》中第4次出现“之”字了。

从这篇文章开始,如果在《兰亭序》正文中出现的“之”字不是非常有特点,我就不再讲解了,而是直接上对比图,请大家自己看吧。

王羲之《兰亭序》中这4个“之”字的对比,如图所示。

“大”字精讲

王羲之《兰亭序》中“大”字的字形很简单,只要注意以下3点就可以了:

1.横、撇的交叉点,位于横的中点略偏右处;

2.撇画有个“急转弯”,它的上半部分类似竖画,下半部分类似横画,中间的转折处,弯曲的角度很大;

3.最后的捺画被写成反捺。

“俯”字精讲

(一)“俯”字的想象

《兰亭序》中的这个“俯”字,字如其意,看上去就像一个人弯着身子,俯下自己的头向人致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绅士,正在向你脱帽致意。

(二)“单人旁”

“俯”字由“单人旁”和“府”字组成。“单人旁”中撇、竖的交叉点,位于撇画的中点。

(三)“府”字的要点

1.“广”字中横画的左端,与撇画的末梢,处于同一纵线上。

2.“府”字中的“单人旁”被简写成了一竖,向上正对“广”字中横画的中点。

3.“付”字中的竖钩,从“广”字横画右端的正下方起笔,并向右下方弯曲行笔,形成一定的弧度。

这样,就在“广”字中的点、横画的右端,以及“付”字中竖钩的上半部分之间,形成了一个平滑、婉转的漂亮弧度,制造了“府”字在向“人字旁”俯身致意的视觉效果。

(四)“人字旁”与“府”字的呼应关系

“人字旁”与“府”字紧密结合,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府”字的上点与“人字旁”撇的起笔处平齐,并与撇的上半部分形成对照关系。

2.“府”字中上面的横画,对应“人字旁”撇、竖的交叉点。

3.“府”字“广”字中的撇,与“人字旁”的竖画,在字形方面非常相像,二者之间形成了对照、呼应的关系。

4.“府”字竖钩的下端,与“人字旁”竖画的下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更新于 2020-11-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