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马新臣:消失的年味

 中州作家文刊 2022-02-26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905】  

消失的年味

河南商丘   马新臣

今年春节,我家没有放鞭炮,没有贴春联,甚至连走访亲戚都没有去几家。本来应该热热闹闹的过个年,却冷清得一点也不像过年的样子。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的那种热闹的场面,那种激动的兴奋劲儿,那种畅快淋漓的开心,至今让我怀念。

除夕下午,我们就把大红春联贴上了,院子里马上就有了新气象。热热闹闹地吃过晚饭后,我们在大门、堂屋、小堂屋、厨房每个门前都横放了一根棍子,这样就把小鬼小派们堵在了门外。村里村外的夜空中,那些零零散散的大雷子,像打冷枪似的,西边嘣一声,东边咚一下,一个比一个炸得震天响,还时不时的来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上一阵。这炮声,把我激动的心震得都要跳出来了。父亲放了几个雷子关门炮,我们兄弟仨才惺惺然地爬上床。再醒就是新年了,真是兴奋得睡不着。知道明天还要起个大早,就闭上眼睛蒙上被子,在兴奋中渐渐地入了梦乡。


当我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的几个炮声震醒了我,几乎就在我床边地震一样。父亲已经起床了,在院子里放了几个雷子开门炮。

我们也不知道几点,天还黑着很呢。远处的鞭炮隆隆声已经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父亲已经起床了,我们虽然困得睁不开眼,但也不敢怠慢,赶紧爬起来了。那边母亲又开始数落父亲,就您大爷好慌年,每年年下都起这么早。父亲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必须得起早的。父亲希望我们做一个勤快的人,像早起的鸟儿有食吃那样勤奋,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母亲在厨房里做饭,父亲在各个房间里点上红蜡烛。这比平时的煤油灯亮堂多了。父亲拿着很大的一盘鞭炮,打开搭在院子里晾衣服的铁条上,我们小心翼翼地把鞭炮一圈圈地缠绕在上面,长长的好壮观呀。待厨房里的母亲喊了一声,“下扁食了,放炮吧”,早已点着烟等待的父亲,就点着了鞭炮的捻子。顿时,鞭炮噼哩啪啦地响作一团,火光四射,烟雾滚滚。我眯着眼睛,双手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我的心也似乎跟着鞭炮激动得跳起来。这才是迎接新年的隆重仪式。

母亲做好饭后,首先为奶奶盛出了一碗饺子,哥哥端着饺子急匆匆地为奶奶送了过去。这是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习惯。

吃过饭后,天还是灰朦朦的。此时,我们村子及周边所有的村子,像炸了锅似的,鞭炮阵阵,连绵不绝。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我和弟弟一块出去,跟着几个小伙伴们抢炮了。像我们这样三五成群的小孩子,大街小巷里到处跑。听到谁家放鞭炮了,大家跟着往这家跑,往往还没等鞭炮响完,孩子们就上前抢地上的哑炮了。天大亮后,每个小孩子都有不少的收获,新衣口袋里鼓囊囊的,两只小手也变得脏乎乎的。

大街上的人多了起来,一群又一群的,相互说着拜年话,开始串门拜年了,往老年人及长辈们家里去。爷爷奶奶们都早早的起床了,桌子上摆满了花生、瓜子、糖果、香烟等,就是等着晚辈们来的。一群人陆续地进屋,给老人见面,每个人都说着给老人拜年的话。老人慌忙地给女人小孩抓一把花生、糖等,往手里塞,给男人递烟。人很多,老人往往都照顾不过来。老人的脸上始终是灿烂的,热情的。一拨人从屋子里出来,另一拨人又进去了,门外又有几拨人排队等着。有老人的家庭,都是如此。这一天,也是人们化解矛盾恩怨最好的一天,去对方的家里给老人拜个年,双方心结就此化解,和好如初。

过年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虽然那个时候,家家户户温饱问题才算基本解决,人们还不富裕。即使大人舍不得买件新服,但是小孩子肯定是有新衣服的。也许对一些家庭来说,这是给孩子添置新衣的唯一机会。

小孩子不仅有新衣穿,还能得到一些压岁钱。家里的长辈们不论多少都会给小孩子们一些压岁钱的。一角、两角都让孩子高兴得跳圈儿。小孩不论在家还是走亲戚,都能得到一些压岁钱。这是一年中小孩子们收获最多的时机。
 
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各种美食,是我最盼望过年的诱因。对于平常一两个月都吃不上肉的小孩子来说,这太有诱惑力了。煮大肉、炸鸡、炸鱼、绿豆丸子等等,在过年期间,天天都能吃上这些好东西。不但在家里吃,走亲戚吃得更丰盛。从年前到正月十五,天天都有肉吃,这样的生活,让小孩子们感觉到新年真的很幸福。

小时候在老家,过年的味是最浓的,也是最热闹、最开心的。


自从在城里安家之后,那种小时候才有的年味,随着时间渐渐的淡化了。就像今年,我甚至都感觉不到过年的味道了。

这几年,因为城市建设,政府禁燃鞭炮,违犯者要受处罚。所以,绝大部分人都不敢放鞭炮了。禁燃政策,对环境保护有好处,对老百姓俭省节约也有好处。春节是中国人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放爆竹是几千年来的风俗,甚至是春节最有象征最有仪式感的活动。但没有了这项活动,怎么感觉就像不是过年。

我们这儿有个风俗,家里人去世没有过三周年,春节不能贴春联。母亲去世还没有三周年,这次已经是第三年没有贴春联了。没有了大红的春联,家里少了新年喜庆的氛围。

两年来,疫情在全国东一阵西一阵的,此起彼伏的,搞得全国人民过得胆战心惊的。走路过桥,走亲访友,都不敢堂堂正正的。每到一处都要扫码测体温登记,每过一卡就有安检。春节期间,正是全国人口流动性最大的活动,而疫情防控却正是要求最严格的时候。就地过年,少走访,这是做好疫情防控的最好方法。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也不象以前那样盼着过年了。购物买衣成了人们生活的日常。下馆子叫外卖,随时都能吃上想吃的美食。家里蛋、肉、水果等更是不断。亲戚朋友,无论多远,手机一开,电话、短信、微信、视频,从听声音到面对面,如同眼前。

尤其是这几年春节,除了必要的双方父母必须看望之外,其它亲戚能不走就不走了。即使走亲戚,也是把礼品送到家,饭不吃开上小车一溜烟就跑了。甚至一个红包发过去,连上门拜访都省了。


往年噼哩啪啦的过新年,现在变得安静了冷清了。春节那种到处硝烟弥漫纸屑满地的场景,再也没有了。疫情防控把人们走访亲友的热情给浇灭了。以前那种众亲团聚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浓厚氛围变淡了很多。

人们相互走动的频率少了,热闹的气氛淡了,人们之间的热情也淡了,年味也就越来越淡了。

过年,似乎成了一种简单的形式,是旧年向新年过渡的一个交接手续。

十分怀念小时候春节浓浓的年味,那个等新年盼新年热热闹闹过新年的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