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建筑 |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梦想童年594 2022-02-26
文章图片1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并被誉为中国的“争气桥”。

忆往昔:感悟“大桥精神”

长久以来,中国人就有在南京江面上架桥的梦想。1918年,北洋政府铁道部顾问,法国桥梁专家在南京进行建桥勘测,结果不了了之。1930年,国民党政府以10万美金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对下关、浦口间建桥进行考察,终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得出南京江面“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

1908年 , 沪宁铁路修到南京站 , 1911年津浦铁路修到浦口站 , 但是,受长江的阻隔 , 这两条南北铁路干线未能在南京贯通。1933年,南京浦口火车轮渡开通,南来北往的火车在南京用轮渡过江,但轮渡“夜间不渡、大雾不渡﹑涨潮不渡、台风不渡”,使得铁路运输效率极低。此外,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轮渡过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中共中央决定要尽早尽快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然而,在1960年大桥正式施工以后,一系列的艰难挑战接踵而来:复杂多变的水文条件、三年经济困难、进口钢材质量不合格、桥墩建设中偶发险情等……但是,我国的桥梁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击倒,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带领下,自力更生解决了各种难题。

文章图片2

我国自主炼制的16锰低合金桥梁钢

(图片来自网络)

终于经过8年的不懈奋斗,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携手建成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让天堑变通途,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其次,它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外国人认为办不到的事,中国人完全可以做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桥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动力。

文章图片3

(图片来自网络)

学师辈,领悟“使命传承”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与传承离不开两代东大建筑学人的付出与努力,他们怀揣着强烈的使命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这条通途大道的落成和延续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1960年,在来自全国17家单位58个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中,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时年32岁的青年教师,现年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设计的三面红旗方案被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

文章图片4

钟训正院士与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合影

文章图片5

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讨论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

大桥的正桥与引桥接壤处采用复堡形式的桥头建筑过渡,由大堡和小堡组成。大堡由两座塔楼和大厅组成。每座塔楼高约70米,底层与大厅相联,设有楼电梯通向铁路、公路桥和瞭望平台。桥头堡顶部是三面飘扬的红旗,堡身周围刻有“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等浮雕。

为了确保南京长江大桥能在1968年国庆节前正式通车,桥头堡必须完成主体施工,桥头堡建设由此进入了冲刺阶段。在当时的建设过程中,钟训正院士是建筑工种的专业负责人,他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十分细心,施工过程中些许误差也不容许放过。

据学院单踊教授回忆,当年,钟先生带领学院三年级学生参加建设。当时有一个学生发现,桥头堡上红旗的架子歪了十几公分,跟钟先生报告后,钟先生马上就去找到工人。因为当时争分夺秒,时间非常紧迫,工人们觉得不太看得出来,便不想进行调整。但是钟先生说不行,一定要矫正过来,于是动了些脑筋,矫正了这个错误。这一段建设过程中的小插曲充分展现了钟先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文章图片6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设现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