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平之战后,林总为何不再亲临前线?两大原因,刘亚楼功不可没

 360QAQ 2022-02-26

四野战将系列99:刘亚楼(四)

作者:桅杆

刘亚楼在战争年代的主要功绩,是任职东北野战军参谋长期间,推动东野正规化建设并协助林彪指挥作战。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一个现象:初进东北,林彪作为东北的“101号”首长,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而四平保卫战之后,林彪就不再去前线指挥了。这是为什么?本文就来说一说这事。

(一)作战规模扩大,亲临前线已不可能

林彪自1945年10月抵达东北后,一直带着轻便指挥机构在前线,跟随主力部队指挥作战,1946年5月,四平保卫战结束。此后的2年多时间里,林彪就一直在双城“用电报指挥打仗”,再也没有到过前线。

文章图片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四平保卫战结束前后,也正是刘亚楼上任东总参谋长之时。这难道是时间上的巧合吗?

林彪为何不再到前线指挥?有两大原因,首先部队和作战规模及战场范围扩大了。

我军进军东北之后,四平保卫战(二战四平)是双方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双方20多万兵力集中于四平一线。其中东北民主联军调动8万多兵力,关内进军东北的主力悉数参战。

此战之后,东北战场停战近半年,双方都利用停战间隙整军备战。在此期间,在刘亚楼的主持下,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第一次大整编,将部队统一整编为5个主力纵队和11个独立师,主力部队规模就超过了20万人。

随着部队规模的扩大,作战规模及作战地域也相应扩大。1946年底,东北战场战火重燃,一开战就是四保临江和三下江南作战。此后,仗越打越大,双方调动的兵力远超以往,作战范围也不局限于一地,南满以及北满的东部、西部都成为战场,战役协同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在前线“直接参与战场指挥”已不可能。

(二)司令部建设已上正轨,再到前线已无必要

四平保卫战后,刘亚楼走马上任东总参谋长,立即着手司令部的正规化建设,为大兵团作战创造必要的指挥条件。

文章图片2

刘亚楼一上任,就开始健全东总司令部,抽调人员充实作战、情报、通信、训练等机构,组建了地图科,开办了参谋训练班等等。

以成立地图科为例:这件看上去很小的事,却是非常重要的。当时东北民主联军从总部到各部队,连像样的地图也不多,使用的大多还是日军留下的旧地图。即便是这些地图,很多部队也没有配齐。针对这个情况,刘亚楼一上任就成立地图科及测绘学校,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别小看刘亚楼组建的这个地图科,就是后来军委测绘局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

东部司令部正规化水平迅速提高,以及部队完成正规化整编等因素,为随即开展的大兵团作战创造了条件。加上之前深入前线期间对东北部队情况已经充分熟悉,作为民主联军总司令的林彪,再到前线指挥已无必要,也不现实。这其中,刘亚楼在背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直到1948年10月初的辽沈战役期间,在主席的催促之下,林彪才从双城抵达锦州附近的牤牛屯,亲临锦州攻坚一线。

(三)总结出“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

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蒋军尚有55万人,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大城市周围。当时东北军区兵力已达103万人,是蒋军的近2倍,并控制了东北的广大地区,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从1948年初开始,主席就开始谋划并与林彪反复讨论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问题。

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是:由于蒋军龟缩不出,我军擅长的运动战难以展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军围困长春之后,一直设想围点打援,可沈阳敌军就是坚持不出。因此,东北战场要么不打仗,要打就只能针对敌军重兵集团,就是大战,就是大规模攻坚战。

文章图片3

因此,冬季攻势结束后,林彪一边探讨下一步作战方向,一边布置大练兵活动,口号就是“练好兵、打长春”。

为了实施总部和东总的战略意图,1948年3月25日-4月15日,刘亚楼主持召开了东北军区第二届参谋工作会议。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刘亚楼根据会议讨论,总结出了“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作战思想和司令部建设总方针。

为实现这一方针,刘亚楼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从总部到纵队、师等各级司令部建设,并重点在4个方面:

一是掌握大城市攻坚、大纵深作战的组织和保证,掌握好炮兵的使用,掌握纵深战斗的各兵种协同;二是提高司令部运筹和组织能力,使司令部真正成为“有科学头脑、有组织能力”的指挥机关;三是从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经培养后充实参谋队伍;四是强调军令的集中和统一,加强作战纪律性,以保证各部队协同作战。

(四)背后组织与实施之功,不应忽视

在“雷公”刘亚楼严格、正规、高效工作作风的强力推动之下,东北野战军从总部到各部队的正规化建设水平,在6个月的大练兵期间得到显著提升,为辽沈战役的展开并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孙子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文章图片4

当时东北军区的总兵力不到蒋军的2倍,优势并不明显,并不具备兵法上所说的“五则攻之”的条件。因此,要进行战略决战,不得不反复思考,精心谋划。

在这方面,林彪负责谋划战役方案,刘亚楼则负责组织战役方案的实施。其实,这组织实施的难度和重要性,并不亚于战役方案本身。两者密切配合,使东野作战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就以辽沈战役期间大兵团开进为例:东野大军南下北宁线作战,如何组织大军开进,并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保密,就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数十万部队同时行动,火炮及弹药、粮食等物资随同跟进,涉及各部门和部队的对接、车辆的分配、部队开进的组织、行军路线的划分、宿营地域的安排、保密措施的采取等等,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部队混乱或目标暴露。在行动过程中,为了“稳住”敌军,还要采取一系列佯动和保密行动,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

文章图片5

这一切,都是刘亚楼率东野司令部完成的,海量的工作内容需要组织和落实。对此,外界只看到军事主官的谋划和指挥之功,很少品味到参谋长的组织和实施之力。人说参谋或参谋长的工作是“为别人做嫁衣”,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辽沈战役后,蒋军统帅部曾评价“东北敌军对兵力之分配,完全符合节约与集中之原则;对大兵团之运用,时空力之分配,缓急先后,悉合机宜”。做到这一点,刘亚楼及司令部功不可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