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炳凡医案(八)

 一个大树 2022-02-26

十五、行气痰、活血通络法治愈乳腺增生一例

梅某,女,35岁。

主诉及病史∶左侧乳房左上方有肿块如枣核及豆粒大五六枚,胀痛牵引整个乳部及腋胁,经湖北某院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劝令手术治疗,患者不愿,要求服中药。就诊时,患者手动作受限,情绪紧张,眠食俱差。

诊查∶巩膜青暗,舌质淡红,边微紫,脉沉弦。

辨证∶气郁痰凝,络脉阻滞。

治法∶行气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明党参12g沙参10g香附10g广陈皮6g炙远志5g全瓜萎(炒焦黄)12g土贝母10g山慈菇5g蛤粉12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0g海藻12g丝瓜络5g麦芽10g炙甘草5g

二诊∶服上方药15剂后,乳部肿胀感,左臂活动已不受限,眠食均佳。原方药续服25剂,乳房牵引痛消失,肿块已扪不到。

三诊∶巩膜青暗消失,舌边紫退色。仍以原方去瓜萎、土贝、山慈菇、海藻,加白术10g、土茯苓12g、法半夏5g、鸡内金4g,服10剂。四个月后复查,疗效巩固。

【按语】乳腺病变多发于情绪激动者,所谓肝郁气结的患者,疏肝解郁是要着,故方中重用香附以疏肝理气解郁,气行则血行是也。方中海藻、甘草同用,相反相成,可提高疗效,最后以六君子汤合麦芽、鸡内金健脾助化以收功。

十六、疏肝理气、化通络法治愈乳腺癌一例

苏某,女,40岁。

初诊1990710日。

主诉及病史∶左乳房肿块十余年,近三个月明显增大、疼痛;左乳头有血性分泌物一月余,伴左侧胸协胀痛、口干苦思饮、心烦、纳差、失眠多梦。在某省医院诊断为"左乳腺纤维瘤,左乳腺癌"。已住院准备做手术切除,病人不愿意,自行出院服中药治疗。

诊查∶左乳房外上缘有一肿块,约4cm×5cm,边缘欠清楚,未破溃,活动较差,按压时疼痛,乳头渗出淡红色分泌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

辨证∶肝气不疏,郁阻经络,久而成癖。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通络。

处方∶太子参15g沙参10g丹参15g制首乌15g白芍15g蒲公英20g土贝母10g炒瓜萎皮5g甘草5g山慈菇10g山海螺12g生鹿角5g(磨兑)橘核10g丝瓜络6g麦芽15g

另方∶生鹿角30g、黄药子15g、山慈菇15g、田三七10g,共磨汁搽局部。

二诊∶共服药24剂,左侧乳房肿块从鸡蛋大缩小到豌豆大,已无血性分泌物,间有隐痛,眠食俱可,月经20天一行,腹隐痛,有凝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原方去蒲公英、山海螺、瓜萎皮,加灵脂炭10g、蒲黄炭10g、仙鹤草15g、砂仁5g

三诊∶服上方药14剂后,乳房肿块已不明显,间有隐痛;月经一月一行,色量均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小。

处方∶明党参12g沙参10g丹参15g首乌20g法半夏5g广陈皮5g灵脂炭10g蒲黄炭10g生鹿角10g山慈菇5g土贝母10g冬瓜子15g丝瓜络5g夏枯草5g甘草5g麦芽10g橘核10g鸡内金4g

续服药21剂,肿块已全部消失。停药一年后随访,患者基本情况正常,肿块在情绪波动时稍可摸及,约一豌豆大,月经后及情绪稳定时消失。

【按语】乳癖,精神忧郁、肝气不舒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与肝胃冲任等经脉有密切关系。陈实功曰;"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因此治疗应注重在疏肝理气、化瘀通络的同时健脾益胃,使气畅络通而邪无所附。故方中用三参、首乌养阴扶正,使邪祛而正不伤,麦芽、鸡内金健脾助化以固中焦,瓜蒌皮、橘核、丝瓜络疏通经络,生鹿角、山慈菇消肿软坚散结,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内服药的同时,并配以外用方,生鹿角、山慈菇、田三七、黄药子等软坚散结之品直达病所。内外兼治,共奏消肿散结之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